黃 瀅
(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通226010)
人稱指示語與移情功能相關研究
黃 瀅
(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通226010)
人稱指示語是指示語的一個基本類型。自我中心性是人稱指示語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國外學者們提出了“移情等級”的概念。文章主要研究不同類型人稱指稱表達式的移情功能差異,以及人稱代詞和人稱名詞兩類指稱表達內部,不同小類之間的移情功能差異。
人稱指示語;自我中心性;移情
指示語的研究是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甚至被認作是狹義的語用學。[1]在日常交際中,人們經(jīng)常需要借助指示語來指向談論的對象。指示語(deixis)直接涉及語言結構和語境之間的關系。語言中指示語的選擇往往取決于話語的語境和說話人的意圖,指稱對象的可及性,已知程度,說話人對指稱對象的移情程度等。以往對指稱形式選擇的研究主要關注指稱對象的可及性,已知程度。對于移情與指稱行為之間關系的論述較少。鑒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類型人稱指稱表達方式所體現(xiàn)出的說話人不同程度的移情功能。
指示語是對周圍人,事,物等的編碼形式。對指示語的理解就是對編碼形式的解碼過程,所以具體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是必不可少的。
奧地利心理語言學家比勒(Buhler K.)的指示場理論對指示語的研究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曾指出,指示場就是言語行為中的“我-這里-現(xiàn)在”主體定位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兩條相交的線代表一個坐標系統(tǒng),說話人“我”必須放在相交線的中心位置,即原點“O”的位置。[2]只有當“我”這個中心確定后,才能確定“你”和“他”。后來研究指示語的學者們普遍認為指示語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并把指示語稱為自我中心詞。
圖1 Buhler:117
自我中心性:Levinson[3]提出指示語是以說話人為中心的,即(1)中心人物是說話人,(2)中心時間是說話人說話的時間,(3)中心地點是說話人在說話時間所處的位置,(4)語篇中心是一句話中說話人當時正說到的部分,(5)社交中心是說話人相對于說話對象或第三者的社會地位。
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一種意識或行為,即將自己認同于話語中所描寫的事件或狀態(tài)中一個參與者?!耙魄榈燃墶保╡mpathy hierarchy)是基于人類中心說(anthropocentricity)提出的概念。Langacker從人類語言和認識的總體趨勢出發(fā),提出了移情等級:說話人>聽話人>人>動物>物體>抽象個體。[4]Yamamoto后對此移情等級進行擴充: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指人的專有名詞>指人的普通名詞>指其他生命體的名詞>指非生命體的名詞。[5]此等級是指稱表達式等級,也可視作移情等級。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總是把自我放在移情等級的首位。因為在大千世界中,人類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世間萬物進行排序,按照自己情感對世間萬物的移入程度進行排序,投入程度高的事物排在前面,低的排在后面。
Kuno曾做過類似的闡述,指出說話者在描述事物時必然會選定某一個視點(point of view)或某一個觀察角度(camera angle),這就使說話者跟句中所描述的事件的參與者發(fā)生或近或遠的關系,如果發(fā)話者與句中所描述的事件的參與者的關系密切,那么發(fā)話者對該參與者的移情值(empathy value)就高,反之,值則低。說話人本身總是比別人更容易獲得較高的移情值。[5]或者說,說話人與自己的關系總是比與別人的關系更密切,所以說話人對自己的情感移入程度最高,移情等級也最高。其次是聽話人,因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共同參與的談話是雙方所直接共同關心的。除了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其他人,他們在共同關心的事情和相似性方面顯然不及說話雙方,因此移情等級較低。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Langacker,Yamamoto提出的“移情等級”還是Kuno的“移情值”理論均是把說話人也就是“我”放在第一位的,與人類的自我中心性理論是一致的。
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很好地證明了在移情等級的排序中,說話人是第一位的。在中國家庭教育子女的情境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但凡子女做了令父母不快的事情,他們則會向配偶用“第二人稱代詞屬格+親屬稱謂語”來指稱子女。[7]但如果子女做了讓父母引以為傲的事情,父母所用的稱謂語又變了。我們看到以下兩個例子:
(1)父親:你看看你的好閨女考的成績,都是你平時縱容的后果。或是母親:你看看你的寶貝兒子闖的禍,老師都找上門了,都是你平時不嚴格管教的結果。
(2)父親:瞧,我的好閨女這成績考的,真給我長臉!或是母親:瞧咱的寶貝兒子又被老師表揚了,真是平時我沒白教育!
同樣是自己的女兒或兒子,同樣是當著父親或母親的面,但說話人在指稱子女時選擇的指稱表達卻有區(qū)別:涉及好事時,用“第一人稱代詞屬格+親屬稱謂語”;涉及壞事時,則用“第二人稱代詞屬格+親屬稱謂語”。
從上述Yamamoto的移情等級可以看出,總的來說,人稱代詞的移情等級高于指人的普通名詞。下面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人稱代詞和普通名詞之間的區(qū)別:
(1)我一直視他為我的同事,好朋友,但他身上某些方面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和他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
該例子中,名詞“同事”和“好朋友”表達的是這個人的身份和關系,而代詞“他”除了表達身份和關系外,還表達了這個人的其他許多方面,其中包括不能成為說話人男友的那些方面。人稱代詞編碼的是有關被指對象的最核心,最基本的信息,往往帶有說話人的主觀情感因素在內。而普通名詞編碼的只是人物的地位,身份,或是人際關系的某一方面,而沒有說話人的過多感情因素在內。
第三人稱名詞既不指說話人,也不指聽話人,但隨著說話人對聽話者移情程度的不同,有時為了疏遠與聽話人的心理距離,說話人往往用第三人稱名詞代替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表達一定的語用含義。
(2)a.這回你就聽老師的話吧!
b.我給大小姐的洗澡水放好了,可以洗澡了!
c.某些人今天上課根本沒有認真聽,要好好反省一下。
d.法律規(guī)定每個公民都有應盡的義務和應該享受的權利。
a句中用的第三人稱名詞“老師”而不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表明說話人比較客觀,主觀性沒有那么強,以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b這是母親對懶惰的女兒說的話。母親用“大小姐”來代替第二人稱代詞“你”,使原本親密的母女關系一下子拉遠了。c句可以視為老師對學生說的一句話,老師沒有直呼其名或是直接稱“你”,而是用“某些人”顯得格外的生分,老師和學生之間本是比較親密的,這樣的會話降低了之間的親密度,拉開了心理距離。讓上課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心生敬畏,不知道老師指的到底是不是自己,老師所要的移情效果一下子產(chǎn)生。d句中上述的“每個公民”指的是話語情境中每個符合條件的聽話人,說話人沒有用“你”,而是選用了禮貌程度較高,比較客觀的專有稱謂,試圖降低會話中與聽話人的親密度來使得這句話顯得更為莊嚴,客觀,讓聽話人得以產(chǎn)生肅然起敬的感覺。
從(1),(2)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代詞距說話人的心理距離比名詞更近,因此,代詞比名詞更具有移情功能。
3.1不同的人稱代詞移情功能差異
因為不同的人稱代詞有移情功能差異,因此說話人根據(jù)自身對聽話人不同的移情程度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會出現(xiàn)人稱代詞的移用現(xiàn)象。
3.1.1 第一人稱復數(shù)代替第二人稱
說話人為了縮短與聽話者的心理距離,往往用we(我們)代替you(你/你們),運用移情策略站在聽話者的角度說話,使聽話人覺得更平等而易于接受說話人的建議,命令,批評,指正等。[8]例如:
a.大家要記住,我們是學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教師對學生)
b.同志,這款手機是不是更適合我們這個年齡段呢?(售貨員對顧客)
c.我們這篇報告這里是不是應該再修改一下???(上級對下級)
d.城管工作人員在處理亂設攤位的小販時說:“咱們要是把攤位設在這里,就是阻礙了正常的道路交通??!”
a中的“我們”并不是指老師,而是指學生,老師用“我們”來代替“你們”就是盡量想使自己在建議學生時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學生覺得和老師是平等的,從而更好地接受老師的建議。b中的“我們”其實也是指的顧客而不包括售貨員,售貨員之所以用“我們”稱呼顧客,這樣的目的是讓顧客覺得親切,心里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從而更容易接受售貨員的建議。c中的“我們”其實是指“你”(下級),上級領導指所以使用“我們”其實是考慮到下級的心理承受度,因為其實上級說的話其實是對下級的批評,指其工作上有失誤需要完善,所以委婉的批評也許讓對方更能接受,因為顧忌到了對方的面子。d中的“咱們”指說話者所代表的機構——城管,表明說話人作為行政執(zhí)法機構在執(zhí)法,并不是和普通老百姓為難,也不是一種對立的立場。
3.1.2 “人稱代詞+NP”結構中的移情現(xiàn)象
眾所周知,移情是語言主觀性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而在我們所考察的“人稱代詞+NP”結構中,存在著許多移情現(xiàn)象,這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表現(xiàn)“人稱代詞+NP”結構的主觀性。[9]讓我們看幾個例句:
a.趙剛對李云龍:人家姑娘對你是一片真心!
b.田雨護理李云龍:我們首長臉上有傷,還不能說話呢!
c.李云龍對田父:伯父請息怒,我們共產(chǎn)黨不會仗勢欺人,我李云龍平生最恨仗勢欺人。(a,b,c均為亮劍中的臺詞)
d.你這小子要是還敢搗亂,別怪我別客氣!
e.他王剛算什么東西?。课耶攺S長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在哪打滾呢!
a中“人家姑娘”中的“人家”,表達說話人對所談論對象或同情或稱羨的情感態(tài)度;b中“我們首長”是護士田雨在護理受重傷的李云龍時借傷者(李云龍)的口吻說的話,飽含著對李云龍的深情。c中李云龍是一個極富個性的人物,其反復使用“我”+“李云龍”(劇中約使用40多次),“我們共產(chǎn)黨”顯示出其直率,剛正不阿,對黨絕對忠誠,崇敬的人物性格,其語言風格與人物性格極其吻合。這些人物語言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李云龍”這個人物的喜愛與敬意。d中的指稱強烈表達了說話人對“這小子”的不滿。e中說話人用“他王剛”進行指稱,其反感和不屑的情緒溢于言表,還懷有對“王剛”這人小人得志的忿忿不平和心里極度不平衡的情緒。
3.2 不同名詞的移情功能差異
因為不同的名詞有移情功能差異,因此說話人根據(jù)自身的移情程度需要,選用不同的指稱名詞。
3.2.1 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的移情功能差異
a.我想找李明老師,他在嗎?
b.我想找這的負責老師,他在嗎?
兩句的稱呼方式不同,a句中,說話人用專有名詞稱呼要找的人,說明說話人將李明作為一個特定的個體看待,而b句中,選用普通名詞則意味著說話人將要找的人視為一類社會身份的代表,并不具體指某一特定的人。很明顯,a句中的專有名詞要比b句中的普通名詞的移情程度高。
3.2.2 專有名詞和親屬稱謂語的移情功能差異
不同的稱呼語顯示出說話人不同的情感投入。一般認為使用親屬稱謂語往往意味著說話人的移情,而對人直呼其名則意味著移情的缺失。例如在家庭中,孩子一般都有小名,父母平時就喊其小名比如“強強”或直接稱為“兒子”,表現(xiàn)出一家人的親密關系以及父母對子女的疼愛之情。但是如果一旦子女闖禍了或者惹父母生氣了,父母就會稱呼子女全名“王強”,而且重讀,父母和子女的距離一下子就拉遠了。夫妻關系融洽時,妻子一般會稱呼丈夫為“老公”或者“親愛的”,但如果夫妻吵架了,妻子往往會對丈夫直呼其名,甚至會罵其“你這混蛋”!
3.2.3 不同親屬稱謂語的移情功能差異
漢語的稱謂中,為了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常把非血緣關系的親屬以血緣關系相稱。稱姐夫為“哥哥”,稱小姑子為“妹妹”,稱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為“爸爸”“媽媽”的情況很普遍。此外,在漢語中把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和根本不認識的人也以親屬稱呼相稱。如小輩對自己的父輩稱“伯伯”“阿姨”,對祖父輩稱“爺爺”“奶奶”,稱自己朋友的父母為“叔叔,阿姨”,對不相識的同輩稱“大姐,大哥”等等。稱呼語的改變正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移情程度的改變。
毋容置疑,自我中心性是人稱指示語的本質屬性。10不同的指稱對象體現(xiàn)的移情等級有差異,說話人出于自身的移情程度需要,選用不同的指稱表達式。不同類的指稱表達式移情功能不同,即使同一類指稱表達式,不同小類內部的移情功能也有差異。
[1]Buhler,K.Theory of Language: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0. 93-166.
[2]Green,G..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M].Hillsdale,NJ.LEA Publishers,:1989.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Kuno,S.&Kaburak,E.Empathy and syntax.In Kuno,S. (Ed.)Harvard Studi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1.[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6]Yamamoto,M.Animacy and Reference: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orpus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7]馬博森,管瑋.移情與指稱策略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6):1-6.
[8]古偉霞.指示語和心理距離的語用分析[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2):56-59.
[9]劉正光,李雨晨.主觀化與人稱代詞指稱游移[J].外國語,2012,(6):27-35.
[10]賈軍紅.指示語:自我中心性和主觀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3):97-99.
(責任編輯:周金萍)
H030
:A
:1671-752X(2013)04-0046-03
2013-10-14
黃瀅(1981-),女,江蘇南通人,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