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萍
(黑龍江省黑河學院數學系,黑龍江 黑河 164300)
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可能會運用相關的數學活動,以此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起到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的作用。所以在進行數學活動的時候,必須要對學生的整體情況有所了解,從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領悟、體驗和感受進行分析,總結出學生對數學活動的適應能力和反應。當然這一切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更好的觀念,形成他們自身的數學直覺和意識,從而引導他們正確的、獨立的思考問題。當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經驗有了一定的累積,那就可以幫助他們自身對知識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有益的思維方法,對于他們自身的體驗也有很大的幫助,可以有效的提升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因此需要從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和類型進行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個是手幫助腦得到發(fā)展,幫助它們更加的明智;另一個是腦幫助手得到發(fā)展,使它變成聰明的創(chuàng)造的工具,變成一個鏡子和思維工具。這種說法,其實主要闡明的是智力的起源,那就是動手操作的能力,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思維的起點。動手操作的能力,對學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開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思維,對他們動作上的思維鍛煉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幫助他們從表象過渡到抽象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對于思維方式的轉變有很重要的意義,當然還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從活動中將實際的動手操作和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好的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理論直接聯系實際,這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提升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必須要對學生的行為操作提供更好的經驗積累機會。下面主要根據小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方式為例說明動手操作的重要意義。
比如在小學生數學教學中,對于千克和克的認識,可以設置以下的教學片斷:
1.1.1 稱一稱。請學生使用臺秤對一袋鹽的質量進行稱重,可以知道一袋鹽的質量就是一千克。
1.1.2 掂一掂。要求每一位同學對于一袋鹽的質量親自感受一下,感受一下一袋鹽的質量有多重。
1.1.3 估一估。讓學生拿出一個塑料袋,然后將蘋果裝進塑料袋里,再掂一掂蘋果的質量,估計一下大約需要多少個蘋果可以和一袋鹽的質量一樣,也就是一千克。然后再稱一稱這些蘋果的質量,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說說一千克的質量大約需要幾個蘋果。
1.1.4 找一找。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并尋找有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一千克,然后稱一稱,掂一掂,再進行全班之間的交流。
1.1.5 猜一猜。老師拿出一千克的鐵和一千克的棉花,然后讓學生猜猜哪個更重,然后讓學生們進行實際的稱重操作驗證,然后引導學生們再次對一千克的質量進行感知,從而可以感受到物體的外形大但是不一定質量重。
1.1.6 說一說。根據以上設計的活動,最后由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質量大約都是多少。
對于克的認識,該老師也是參照著上述對千克的認識過程進行設計的,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對千克和克有一個更加真實的認識,對于他們的感知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單位質量觀念的建立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根據上面所提到的教學范例,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學生學習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僅僅是利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那就可能給教師提出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對于知識的講述學生也可能很難理解。可以看出上面這個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就很好,通過對學生設計的一系列的活動,來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對千克和克的認識體系,這些活動多數都是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然后自由的討論所得的結果,這樣就可以更好的突出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問題。所以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探索、猜測和發(fā)現的環(huán)境,還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更好的融入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這些操作幫助他們積累更加感性的經驗,對于數學觀念的建立也有很好的效果,最終從量變實現為質的改變,從知識的學習逐漸走向知識的理解,最終可以很熟練的運用所學的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在人的心靈最深處,通常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一般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現在我國一直在致力于新課程的改革中,新課程的改革對于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培養(yǎng)有很重要的意義,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親身經歷整個探究的過程,這是一個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當然這也是實踐和再生的一個過程。因此,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老師要提供給學生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情境,這個過程就是強調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之后,就可以形成對知識點再創(chuàng)造的理念,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本質加以理解。
通過建立一個合作和探究的教學設計,可以促進學生更加主動的開展對知識的研究,還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主研究時間,當然這本身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對于學生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學生們之間的討論和交流也有幫助,在理解知識點的時候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在進行這個過程的時候,學生有利于養(yǎng)成一個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經歷這樣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之后,學生們可以對學習的經驗有一定的掌握,還可以進一步錘煉學生們的學習品質,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素養(yǎng)有很大的提高。
錢學森教授曾經說過,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在于人腦的思維過程??梢?,數學教學的過程和思維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本質,其實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相關的數學思維活動,對數學家的思維活動所得的成果進行學習,從而更好的發(fā)展自己的思維的一個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也是幫助學生的思維向數學家的思維進行轉變的過程。所以,對于學生的數學教學,必須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然后進一步展開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還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他們自身的思維能力。同時,才可以將他們領悟數學知識的能力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幫助他們建立更加具體、更加專業(yè)的數學思想,幫助他們建立一個真正的數學學習理念。所以,對于數學思維的教學必須要有足夠的重視,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的講述書本上的知識點,必須要從根本上開發(fā)出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這樣才可以給學生向今后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逐漸的滲透和理解。
其實可以將數學的學習理解為思維的體操,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本身就是對思維的一種鍛煉,這一點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所以數學的教學也應該圍繞這一點進行,主要是要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考,開發(fā)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樣可以盡量的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比如有一道相對簡單的問題,但是如果老師只是單純的講題,而不懂得將其加以改編,適當的引申到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那就可能會形成學生的一個思維上的定式,這樣就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如果可以將問題引申到現實中的具體問題,那就可以從多個方面理解題目的意義,還可以從多個方面打開學生全面思考的大門,這樣對于知識的理解也將更加的深刻。在實際問題中引入對比的教學模式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對于同一個類別的知識,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多個層次的理解,那就可以得到多種不同情境中的答案,這對于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很好的現實意義。由此可見,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很好的引發(fā)學生們進行思考,那就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累計的一個過程,這也是很有效的一個途徑之一。
朱德全教授曾經說過,應用意識的生成便是知識經驗形成的標識。應用意識可以看作是數學活動經驗中的核心,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更加的重視和關注。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就設置了實踐和綜合應用的全新領域,這一個要求其實是對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順應,同時也體現出了學習有價值數學的一個理念。這一個全新的領域也給老師的新式教學提供了一個好的指導方向,也幫助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數學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性、探索性和實踐性能力。讓學生從數學學習過程中掌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通過自主的探索和交流,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還可以更好的拓寬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于視野的開闊和應用意識的增強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的經驗,這一點是在數學教育工作中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它也是數學課程在時代的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做好一個正確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還要從多個方面最大程度的促進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相關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境,設計多數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的基本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才可以體現出數學教學活動的本質,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們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基本能力,增加他們的學習經驗,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以滿足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教學,才可實現數學教學活動的意義和效果。
[1]張衛(wèi)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類型及內涵[J].教學與管理,2012,(29):34-36.
[2]張衛(wèi)星.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類型及內涵[J].遼寧教育,2012,(11):42-43.
[3]劉永春.例談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J].中學數學學刊,2001,(07).
[4]趙立高.高中數學課改心得[J].當代教育發(fā)展學刊,2010,(05).
[5]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72.
[6]王新民,王富英.數學”四基”中”基本活動經驗”的認識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8,17(03):17-20.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