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李雪平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9)
高教理論與政策
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研究述評
黃鴻,李雪平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9)
貧困大學生嚴重的自卑心理既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又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研究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意義重大。國內(nèi)對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造成的影響、形成的原因及調(diào)試的措施等方面,這些研究普遍存在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經(jīng)驗總結多、理論探討少,重復研究多、創(chuàng)新研究少等問題。未來的研究應辯證地看待自卑心理的影響,加強定量與理論研究,提高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
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是時代的精英,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柱石,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重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普遍存在。調(diào)查顯示,在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中,“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占37.96%,“感到自卑”的占23.27%[1]。對于貧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其自卑感更強烈。在CNKI上以“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為主題進行檢索,可以搜出44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5篇;以“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為篇名進行檢索,可以搜出40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總體來看,這些文章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經(jīng)驗總結多、理論研究少,多數(shù)研究僅考察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特點及負面影響,強調(diào)以外部手段為主的調(diào)試措施,而缺乏對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本質(zhì)的探析。因此,本文擬對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當前的研究方法是以理論思辨為主、實證考察為輔。在我們搜集到的44篇文章中,僅有陳敏的《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大學生自卑心理透析》、雷靜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對策》、韓丕國的《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基于社會比較的研究》、蒙家宏的《大學生自卑心理特點》、王冰蔚的《大學生自卑心理與心理健康、人格特征關系》采用了問卷、量表等形式的實證研究,而其余39篇的研究方法均是分析原因、列出表現(xiàn)、提出對策,都是以社會經(jīng)驗作為支撐。
(二)研究視角
目前的研究視角是以單一學科為主、多學科結合為輔。秦曉晶利用教育學理論分析原因,用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尋找調(diào)試措施。沈國助在闡述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和特點時,運用了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理論,在對策方面是以教育理論為主。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是以社會學和政治學為視角,如李龍梅的《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之我見》是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展開,黃麗娜的《淺談消除大學生心理自卑的方法》則是從社會學的視角探尋合理的對策??傮w來看,這些研究的視角比較單一,雖偶有多學科的結合,但數(shù)量極少,有些即使涉及到心理學,也僅局限于社會和教育心理學,而對人格、生理和認知心理學等很少涉及。除了相鄰幾個學科的反復交叉,沒有將管理學、醫(yī)學等學科納入,也實屬遺憾。
(三)研究路徑
以往的研究路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簡單地論述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或調(diào)試措施,如蔣傳東僅分析了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而辛海娟是將研究重點放在調(diào)試措施上。第二種是對形成原因和調(diào)試措施的雙重探討,如王聰和王朦朦的《略論高校貧困生自卑心理現(xiàn)狀和對策》、劉靜的《貧困大學生思想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邢希云的《淺議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等均分析了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出發(fā)尋求調(diào)試措施。第三種是全方位的探討,不僅分析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類型表現(xiàn)、影響及調(diào)試措施等,而且具有辯證性,如吳先民和李雪平詳細分析了自卑心理,提出了“自卑心理補償作用”的觀點,認為自卑心理對貧困大學生也有積極的影響。
當前關于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類型表現(xiàn)、影響、形成原因和調(diào)試措施等方面。
(一)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
1.自卑心理表現(xiàn)為抑郁與焦慮。雷靜[2]從教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緊張與焦慮,對批評和人際關系敏感,孤僻、內(nèi)向和抑郁。李龍梅[3]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自卑表現(xiàn)為自尊與自卑的雙重性,焦慮心理明顯,且孤獨封閉、愛慕虛榮。
2.自卑心理表現(xiàn)為自我認知評價失調(diào)。李龍梅[3]認為,自卑的大學生在認知方面表現(xiàn)為偏激、悲觀和厭世。沈國助[4]認為,自暴自棄、自我封閉、嫉妒怨恨是自卑大學生在認知方面的新特征。
3.有自卑心理的貧困大學生存在“矯飾”表現(xiàn)。劉剛和杜彥杰[5]認為,在精英云集的大學中,學生難覓高中時的優(yōu)越感,貧困大學生在虛榮心的驅(qū)使下會產(chǎn)生表里不一的行為,即不切實際地吹噓和炫耀個人的長處,或者攻擊他人的短處,對他人進行貶低,以掩蓋自身短項或轉移他人關注,以平衡心理落差,抗拒自卑。這種“矯飾”行為是大學生自卑心理危機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自卑心理的影響
1.自卑心理只存在消極影響。大多數(shù)學者都持這種觀點,如王聰和王朦朦[6]認為,自卑心理影響大學生的知識學習、個性發(fā)展和適應能力的形成;石巖[7]認為,自卑除了影響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之外,還會限制學生潛能的發(fā)揮。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自卑心理通過影響知識的學習,降低了學生自身的適應能力。
2.自卑心理既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影響。丁泗[8]從人類的本質(zhì)出發(fā),認為自卑是人類社會化后共有的心理特征,由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理論可知,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源于“自卑感”或?qū)Α白员案小钡目朔?,所以,自卑除了具有消極影響外,還有使大學生意識到危機、增強憂患意識、變壓力為動力、化自卑為自強的積極影響。吳先民等[9]提出了自卑心理具有“補償作用”的觀點,認為自卑心理是人類發(fā)展自我的原動力,自卑的人更容易從其他方面尋找自己的優(yōu)勢,彌補心理上的不足。劉剛和杜彥杰[5]提出自卑心理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的觀點,認為應當正確地看待自卑帶來的影響。
(三)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已有研究認為,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有外在的社會原因和內(nèi)在的個體原因。
1.社會原因。
(1)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父母的社會地位和教養(yǎng)方式導致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張國蓉[10]認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良、雙親社會地位弱勢和家庭情感缺失(單親、情感疏遠)會導致貧困大學生在與他人對照時產(chǎn)生自卑心理。劉春玉[11]認為,不僅經(jīng)濟條件落后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生活教育環(huán)境封閉也能引起自卑。徐濤[12]將研究重點放在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上,認為經(jīng)濟水平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教育問題不重視都會導致孩子自卑,早期教養(yǎng)會形成“經(jīng)驗烙印”,“自卑作為一種情結主要在童年期產(chǎn)生”。
(2)學校的收費情況混亂、資助體系不健全及校園文化低劣等是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形成的關鍵因素。劉美丹[13]認為,大學的高收費以及貧困學生資助體系不健全,容易使貧困大學生因費用短缺而產(chǎn)生自卑,而校園文化失調(diào)又會使其有更多的消極情緒體驗。一些學者提出,大學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與高中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學生會產(chǎn)生適應不良,引發(fā)挫折,導致自卑。另外,人際交往不良也是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
(3)社會消極反饋、世俗偏見等是自卑心理形成的促發(fā)因素。丁泗[8]認為,畸形的社會文化,如世俗偏見、追逐權錢等,是自卑形成的根本原因,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自卑心理必然與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密不可分。劉美丹[13]認為,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加劇了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萬平[14]、劉楊[15]等認為,社會就業(yè)環(huán)境不理想,使大學生不能如愿擇業(yè)、就業(yè),從而產(chǎn)生了自身能力不如他人的自卑心理。劉楊指出,外界環(huán)境不合理的評價,如家庭和學校過分強調(diào)分數(shù)及在校表現(xiàn)、社會苛求入職能力等消極反饋,是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重要誘因。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不合理的評價標準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形成自卑心理。
2.個體原因。
(1)獨特的個性特征,如抑郁氣質(zhì),易形成自卑心理。對此,許多研究者都持贊同的觀點。張繼如[16]認為,自卑心理與一個人的性格和氣質(zhì)密切相關。
(2)對自身認知失調(diào)和評價不良也是自卑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石巖和屈蓮華[7]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學生對自身認知評價不良是自卑產(chǎn)生的原因。另外,由環(huán)境封閉、教育落后、智力發(fā)育和身體發(fā)展產(chǎn)生的差距,也是自卑的觸發(fā)條件。還有一種比較新穎的觀點[17]是,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發(fā)生沖突未能達成平衡,容易引發(fā)自卑心理。劉美丹[13]認為,攀比心理嚴重是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學生盲目比較的結果是覺得低人一等,這種負面情緒得不到疏解就容易形成自卑。
(四)自卑心理的調(diào)試對策
對于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調(diào)試,許多研究者主張通過增強自信心的方式來解決。
1.借助外部力量增強自信心。辛海娟[17]認為,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搞好職業(yè)規(guī)劃,讓學生有準備地應對社會的挑戰(zhàn),防患于未然。劉靜[18]認為,學校應面向貧困生建立完善的獎勵扶持制度,從源頭上解除貧困生的心理障礙。黃麗娜和鐘義紅[19]強調(diào),家庭、學校及社會應對大學生傾注真情,付出愛心,采用積極、正確的評價方式,有效地建立起信任,激勵學生,營造健康的社會氛圍。
2.借助內(nèi)部力量增強自信心。羅秋籮[20]認為,貧困大學生應正確地看待貧窮,樹立自信,不要讓貧窮成為心理的枷鎖,而應成為奮斗的動力。卜鵬翠[21]提出,自卑的大學生應正確地認識自己,恰當?shù)毓烙嫼驮u價自己,懂得積極的自我暗示,學會正確地歸因,科學地對待失敗。李獻忠和李紅志[22]則主張,團體心理咨詢可以通過鞏固人際關系,矯正自卑的消極影響。石燕麗[23]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要發(fā)掘“自卑情結”的根源,接納自我的無意識,正視自己的自卑心理,不壓抑自我的創(chuàng)傷,悅納自己。萬平[14]建議,大學生應妥善處理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矛盾,調(diào)整目標高度,利用“補償機制”提高自信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影響、原因和調(diào)試措施等方面,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定性與經(jīng)驗總結多,定量與理論研究少
就研究的方法和內(nèi)容來看,44篇文章中綜述有39篇,所占比例高達89%,而通過實驗、問卷等方法借助統(tǒng)計技術的實證研究僅5篇,只占11%??梢?,通過事實辨析、經(jīng)驗總結的定性研究遠遠超過借助嚴謹數(shù)據(jù)表達的定量研究。前者雖然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若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則對問題的研究會更精確。
(二)重復研究多,創(chuàng)新研究少
現(xiàn)有研究的視角和路徑的創(chuàng)新性不足,論文不論是觀點還是結構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例如,《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新視角》、《略論高校貧困生自卑心理現(xiàn)狀和對策》、《大學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其自信心培養(yǎng)》等文章在結構上如出一轍,都是先分析大學生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對照原因?qū)ふ蚁鄳胧?。《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探析》、《貧困大學生心理內(nèi)源影響因素與引導對策研究》、《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等文章在內(nèi)容上區(qū)別不大,如在闡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特點時,均認為人際關系惡化、個性發(fā)展不良和影響個體潛能發(fā)揮是主要特點。另外,對這一問題研究的重復性較高,有獨特視角和創(chuàng)新的文章較少。在文化和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創(chuàng)新是文章的靈魂,雷同研究不利于學術發(fā)展。
(一)對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作用的研究要持辯證的觀點
自卑心理除了具有負面影響外,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調(diào)動學生的好勝心,使其發(fā)憤圖強,化壓力為動力的積極作用。自卑心理還能形成“補償作用”,促使學生通過別的途徑增強自己的優(yōu)勢。目前的研究多是只強調(diào)自卑心理的消極影響,主張消除自卑心理的存在,這有違客觀事實,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未來的研究應盡可能地從多個角度出發(fā),辯證地進行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研究途徑。
(二)研究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要提高創(chuàng)新性
在研究方法上,要增加定量等實證方法;在研究視角上,應注重多學科的結合。當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經(jīng)驗總結過多,文章之間的借鑒頻率過高,文章形式也過于單一,研究處于瓶頸狀態(tài),無法得到質(zhì)的提升。未來的研究應從多角度展開,采用多種構建形式,求新求變,把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研究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應適當借鑒國外經(jīng)驗
國內(nèi)對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研究不論是理論還是技術都不成熟,應適當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經(jīng)驗,尤其是國外精巧的研究設計、科學的問卷編制、精密的數(shù)據(jù)處理等更值得國內(nèi)研究者學習和采用。否則,國內(nèi)研究始終會停留在低水平的經(jīng)驗、思辨與重復階段,無法實現(xiàn)突破與創(chuàng)新。
總之,國內(nèi)對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問題的研究無論從研究的視角還是內(nèi)容與方法等方面來說,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研究者應繼續(xù)探索,不斷豐富研究成果。
[1]王建香,王龍玉.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矯正[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雷靜.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李龍梅.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之我見[J].科技向?qū)В?011(30).
[4]沈國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與調(diào)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
[5]劉剛,杜彥杰.大學生自卑心理危機與認知干預研究[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2010(3).
[6]王聰,王朦朦.略論高校貧困生自卑心理現(xiàn)狀和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58).
[7]石巖,屈蓮華.大學生自卑心理剖析[J].理論觀察,2006(10).
[8]丁泗.大學生自卑心理及其調(diào)試[J].揚州師范大學學報,1996(4).
[9]吳先民,李雪平.大學生自卑心理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2(12).
[10]張國蓉.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22).
[11]劉春玉,鄧燕玲.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形成的經(jīng)濟背景與對策探析[J].統(tǒng)計教育,2007(7).
[12]徐濤.試析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6).
[13]劉美丹,李淑紅,張鐵.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分析與調(diào)試[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12).
[14]萬平.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成因及解決途徑[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9).
[15]劉楊.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2(12).
[16]張繼如.大學生自卑心理及其對策[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0(6).
[17]辛海娟.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
[18]劉靜.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2(24).
[19]黃麗娜,鐘義紅.淺談消除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方法[J].教育與職業(yè),2007(8).
[20]羅秋蘿.家庭經(jīng)濟貧困女大學生自卑心理探析及克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
[21]卜鵬翠.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及其應對措施淺析[J].隴東學院學報,2006(2).
[22]李獻忠,李宏志.團體心理咨詢對大學生自卑心理影響的實驗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7).
[23]石燕麗.大學生自卑情結的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9).
[責任編輯:高?。?/p>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Inferiority Complex in China
HUANG Hong,LI Xue-ping
(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Poor college students'serious inferiority complex not only affects their mental health but also affects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pay attention to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inferior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e present study of inferiority 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focus on its performance,influence,causes and adjustment measures.Most studies are more qualitative research,less quantitative research,more experience summary research,less theoretical research,more repeated research, less innovation research.A Dialectical View should be used when study the influence of inferiority complex.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take the innovation into account.
poor college students;inferiority complex;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645
A
2095-106X(2013)03-0075-04
2013-08-01
黃鴻(1988-),女,湖北恩施人,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李雪平(1967-),男,四川通江人,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