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yī)學會雜志》近日發(fā)表的文章稱:美國研究者首次發(fā)現果糖可能抑制大腦飽腹感的形成,從而引起過度進食,導致肥胖。
研究人員選取了20名體重正常的年輕人,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他們飲用葡萄糖飲料前后的大腦血流狀況,數周后再次掃描飲用果糖飲料前后大腦血流狀況。其結果顯示:飲用葡萄糖飲料可抑制大腦中“進食欲望區(qū)域”的活躍度,受試者食欲減退;而飲用果糖飲料后則并無此變化,受試者仍然渴望攝取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樣本較少,還不足以證明果糖或者高果糖漿是導致肥胖的罪魁禍首,但至少能說明它們對發(fā)胖起到一定作用。
低血糖是接受強化降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德國研究者進行的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既往發(fā)生過低血糖、微血管疾?。ㄈ缫暰W膜病變)和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發(fā)生。而服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DPP-4抑制劑與GLP-1類似物的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較低。
該研究納入3810例接受強化降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3347例取得數據的患者之中,1 2個月隨訪期內共出現473(占14.1%)例低血糖。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糖尿病病程較長、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更高、既往有吸煙史的比例更高。此外,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冠脈疾病、外周血管病、心衰、截肢、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抑郁的比例更高。
近期發(fā)表在《美國腎臟病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了一種新的可用于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藥物:水飛薊素。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來評估水飛薊素的療效和安全性。在隨后的研討中,研究人員達成共識:使用這種草藥中提取的成分,為治療糖尿病腎病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特殊的挑戰(zhàn)。與合成藥物相比,植物來源的藥物通常是未知成分的混合物,需要特別注意所有潛在活性成分的分析,以及不同批次藥品之間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