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彤 姚冬云
(廣東省湛江衛(wèi)生學校,廣東 湛江524037)
通過對心肺復蘇術的認真學習領悟并結合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及培訓學生的體會,筆者應用現代救護方法的新概念以及對此項技術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改進,對學生進行現場心肺復蘇操作技能進行培養(yǎng)訓練,旨在提高教學的效果,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此項技術,為學生今后的從業(yè)及生活保健打下良好的基礎。
將我校2009級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分為六批,人數分別為59、61、60、62、63、57人,共計362人。分時間批次對學生進行急救課程的培訓,重點學習心肺復蘇操作技能。
采用分段遞進學習法對學生進行心肺復蘇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訓練,分為四個步驟:
1.2.1 利用多媒體進行系統(tǒng)認知
在理論課中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視頻課件,首先讓學生對心博呼吸驟停的患者的急救過程與心肺復蘇術的操作在理論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多媒體教學中,要求學生細心觀察操作技能的細節(jié)部分。例如如何取出口中的異物或如何保持氣道暢通。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jié)部分,學生在實際操作練習中不可避免的要犯錯誤。此外,在學校網站開辟專頁,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此項技能進行自主學習,有利于心肺復蘇操作技能的認知程度的提高。
1.2.2 教師進行操作示范演練
要求學生掌握技能的重點并理解具體步驟。首先要求學生在10秒內熟練掌握患者是否存在心跳而對呼吸驟停做出準確而迅速的的判斷。判斷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在此項操作過程中,取消了以往“一看二摸三聽”的原則,而是采取了新標準,在進行30次按壓后,單人施救者開放患者的氣道并進行2次人工呼吸。心肺復蘇的順序及步驟為CAB:一是胸外心臟按壓,二是保持氣道通暢,三即人工呼吸。在按壓過程中掌根必須緊緊貼胸骨中下方1/3處,腕、肩、肘關節(jié)要伸直,以髖關節(jié)為軸,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體重和肩臂部力量進行按壓,力量要均勻適宜,按壓深度至少5cm,不宜過輕或過重,同時要注意保持氣道的通暢,在此前提下才能進行人工呼吸。
1.2.3 各項技能逐步訓練
在進行了多媒體的理論認知及教師的操作示范后,開始對學生進行心肺復蘇術中各項技能的訓練。在心肺復蘇術中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的頻率將影響整個心肺復蘇的效果。訓練學生在理論課觀摩多媒體教材的基礎上、對著鐘表及節(jié)拍器進行跟隨頻率訓練,以達到最適宜的節(jié)奏。胸外按壓的頻率至少為100次/min。如:進行單人復蘇,每按壓30次后做人工呼吸吹氣2次,以16-18秒的速度完成;進行雙人復蘇時,也是以每按壓30次后做人工呼吸吹氣2次,過程中要注意相互協調配合,避免按壓與吹氣同時進行,否則易造成肺泡壓升高致氣胸或空氣吹入胃中導致胃擴張。
1.2.4 學生進行模擬訓練
學生分成六個小組來進行模擬訓練,但操作訓練搶救畢竟與臨現場搶救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性,只有做到在操作訓練中準確度與熟練度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證在現場搶救的過程中做到有條不紊,臨危不亂。通過反復的練習來達到不斷規(guī)范、不斷熟練的目的。
采取“操作為主,結合提問”的方式強化、鞏固操作技能并進行技術考核??己酥饕康氖谴龠M學生認真對待并聯系心肺復蘇術的操作技能。教師為了鞏固心肺復蘇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準確性,對每位同學在理論及操作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以提問的方式給予提醒并予以糾正,可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胸外心臟按壓時常見的錯誤有哪些或是現場心肺復蘇術的操作順序及步驟等。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并就教學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F檢驗、t檢驗等。
結果表明(見表1),學生進過心肺復蘇操作技能培養(yǎng)后,正確率為91.23±7.213,學生均掌握了心肺復蘇操作技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任務與目的。不同批次的學生的心肺復蘇操作技能的正確率在90.76± 9.724至92.31±5.843之間。經方差分析,F=1.365、t=0.250>0.05,顯示不同批次學生經CPR培訓后掌握CPR操作技術水平無顯著性差異。
表1 不同批次的學生CPR操作技能水平程度
理論即來源于實踐又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要正確地掌握心肺復蘇的操作技術,必須先對現場心肺復蘇的基本理論知識有著系統(tǒng)的掌握。對于培養(yǎng)方法,外因與內因相比較,內因起著主要的決定性作用。醫(yī)學這門學科與其它科學學科不同,是一門經驗學科。教師應依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出不同的調整,找出適合學生的最佳的學習和記憶的方法。例如:結合醫(yī)學是一門人體科學的特點,在心肺復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學生對自己身體的觸、叩來體會頸動脈和股動脈的搏動,進而找準胸骨中下1/3處的部位來加深對此項操作技能的記憶。在心肺復蘇操作技能的新理念及新的指南指導下,現場心肺復蘇教學及培訓過程中要做到教師“做中教”,學生“學中做”、“做中學”。運用分段遞進學習法,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CPR操作技能的掌握,又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知識會在學生的大腦中深化,為理解、記憶知識和獲取、拓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更是增加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鍛煉了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為以后從事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分段遞進學習法是促進學生掌握心肺復蘇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1]王一鏜,茅志成.現場急救常用技術[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18.
[2]胡輝瑩,鐘世鎮(zhèn).心肺復蘇中胸外按壓作用及研究進展[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6 (12):52-54.
[3]彭迎春,關麗征,劉蘭秋,等.公眾急救知識培訓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08,11(9B):167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