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民
急診心肺復蘇中護理的地位和作用
許利民
心肺復蘇;亞低溫;護理
心跳呼吸驟停是急診工作中最需緊急處理的重癥, 而心肺復蘇是搶救心跳呼吸驟停最有效的方法。是否能夠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及成功的復蘇關系到患者的生存及生存的質量,而護理工作在心肺復蘇中是非常重要的。
急診分診護士是第一個直接面對患者的專業(yè)培訓醫(yī)護人員, 對患者所患疾病是否危及患者生命而需要立即進行救治,必須立即進行識別, 馬上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所以對于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 分診護士應該快速識別, 判斷患者的呼吸心跳是否存在。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已經明確:只要無反應且沒有呼吸或沒有正常呼吸的情況下立即開始心肺復蘇。因此分診護士在識別后應立即進行基本的心肺復蘇, 即胸外按壓, 并應該同時呼叫醫(yī)生且同時將患者送人復蘇搶救室, 以便進行進一步的高級復蘇。
搶救復蘇室護士應該立即選擇建立第一時間容易建立的靜脈通路, 以便隨時聽候醫(yī)生醫(yī)囑進行藥物復蘇。在選擇穿刺部位時, 既要考慮穿刺能否較快成功, 更要考慮經該靜脈給的藥物到達中心循環(huán)所需的時間, 因為早期藥物的規(guī)范使用是復蘇是否成功及復蘇后患者是否有好的預后的關鍵。心臟驟停時, 靜脈穿刺應選擇離心臟最近的部位, 應首選肘前貴要靜脈和頸外靜脈[1]。因胸外心臟按壓時, 心排血量僅為正常的25%~33%, 血液主要流向頭部方向, 腕部、手部和腳部的遠端靜脈是最不理想的穿刺部位。心臟驟停時, 腕部和手部的靜脈多呈塌陷狀, 針頭刺入后血液并不返流, 穿刺難以成功。另外, 從遠端肢體回心的血液已顯著減少, 因此,最好不要選用大隱靜脈及股靜脈, 此時回心血液主要來自上腔靜脈, 很少有血液自下腔靜脈回流。
救護人員允許時應同時進行心電、周圍血氧濃度、呼吸、血壓等生命指標監(jiān)測以便醫(yī)生根據(jù)動態(tài)監(jiān)測指標隨時調整復蘇決策。并隨時記錄治療措施及患者生命指標改變情況, 一旦患者上述指標有所改變當立即報告搶救主持醫(yī)生。
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級生命支持, 包括標準的胸外按壓、電出顫、準備氣管插管用具、檢查呼吸機使用狀態(tài)、和藥物支持。
亞低溫( 34~36℃) 對腦細胞具有保護作用, 作為重要的護理措施被重視。要求: 降溫時間要“早”, 在不影響 CPR 下,盡快行腦部降溫; 降溫速度要“快”, 1~1.5 h 內降到所需溫度;低溫程度要“夠”。頭部28℃,肛溫30~32°C ;持續(xù)時間要“長”,堅持到皮層功能開始恢復,出現(xiàn)聽覺為止[2]。
CPR 后最常見的腦損害是腦水腫, 主要表現(xiàn)在意識狀態(tài)和抽搐[3]。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抽搐, 抽搐是局灶性或全身性、發(fā)作的頻率、持續(xù)的時間, 監(jiān)測意識、瞳孔的變化,及早發(fā)現(xiàn)和防止腦死亡的發(fā)展過程[4]。并通過皮膚、口唇顏色、四肢溫濕度、靜脈充盈度觀察末梢循環(huán),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觀察尿的改變, 保持生命指標穩(wěn)定是監(jiān)護的最重要目的。保證護理措施到位是提高搶救質量的關鍵。
[1] 杜素春,張露婭.心肺復蘇時靜脈穿刺部位的選擇.中華實用醫(yī)學, 2001, 3(7):75-75.
[2] 汪明明,戴愛萍.心肺復蘇后患者亞低溫腦復蘇治療的觀察與護理.當代護士, 2008(8):30-31.
[3] 辛正宏, 梅林.心肺復蘇后腦損害昏迷轉歸的早期觀察與評價.醫(yī)學信息, 2011, 24(8):129-130.
[4] 楊涵銘.腦死亡的最新認識和展望.中國急救醫(yī)學, 1993, 13(6): 45.
028000 內蒙古通遼市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