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陳志仁 衣闖
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術應用研究
李斌 陳志仁 衣闖
目的 探討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方法 以近一年本院接診治療的60例肺內腫物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全部經過CT灌注檢查,并明確診斷,作者對這些病例的PV、BV、MTT、PH值進行詳細分析。結果 本次研究資料中腺癌、鱗癌及鱗腺癌所占比重大,占惡性腫瘤的91.49%(43/47),將這些病例間的PV、BV、MTT、PH值比較,PV、BV、PH與良性腫瘤相比均明顯偏高(P<0.05),上述的47例惡性病變中,有38例為真陽性,9例為假陰性;良性腫瘤中的6例全部診斷正確,屬于真陰性?;顒有匝仔缘?例病變全部為假陽性。結論 多層CT灌注成像技術可以對腫物中的血流模式進行定量評價,診斷靈敏性高。
CT;肺部灌注成像;技術;臨床應用
對于肺部的腫物良惡性的鑒別一直以來都是影像學中檢查的難點,常規(guī)的螺旋CT能夠對病灶中的細節(jié)特征有良好顯示,臨床也成為肺部鑒別良惡性腫物的一個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但是還是有很多病灶在手術前不能得到明確診斷。臨床中通過大量研究作者發(fā)現良惡性腫瘤在血管的生成上有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也成了良惡性腫瘤間鑒別的主要理論依據。進入到21世紀以來,世界醫(yī)藥總體技術飛速發(fā)展。隨著多層螺旋CT的更新換代以及一系列圖像處理軟件的成功研制,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術取得很大的進步并且已成為肺功能研究的熱點。而對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術應用的研究也顯得極其有必要,下面就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術應用研究做一探討。
1.1 一般資料 以近一年本院接診治療的60例肺內腫物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全部經過CT灌注檢查,并明確診斷,作者對這些病例進行詳細分析。這60例病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范圍28~78歲,平均年齡(56.3±2.5)歲;在上述患者中,病灶的橫斷面直徑范圍2.1~8.2 cm,平均(5.1±1.3)cm。56例是經由CT引導經皮肺的穿刺活檢、手術或者纖支鏡活檢的組織學及細胞學診斷得到證實的,有4例經由抗生素治療后病變有明顯縮小或者消失得到證實。在這些病變中惡性腫瘤有47例,其中腺癌19例,鱗癌22例,腺鱗癌2例,小細胞癌4例;良性腫瘤6例,其中錯構瘤2例,結核瘤3例,炎性假瘤2例;還有7例屬于活動性的炎性病灶,包括上述4例經由抗生素治療后病變有明顯縮小或者消失病例,干酪性肺炎3例。
1.2 掃描方法 對上述患者用GE CT 750 HD寶石CT掃描儀進行CT灌注掃描。掃描的具體方法:在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訓練,囑其在淺呼吸的平靜狀態(tài)下接受掃描。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平掃,使用40 mm準直器寬度, 重建層厚5.0 mm,重建間隔5.0 mm,螺距0.984:1,從患者胸廓入口到肺底部進行連續(xù)掃描,并進行容積采集,重建圖像之后確定病變部位,既進行灌注掃描的位置。根據病灶大小確定用110 mm或140 mm掃描范圍,用VHS(容積螺旋梭)掃描程序進行灌注掃描,灌注掃描時管電壓120 kV,Smart mA,Noise Index14,螺距0.984:1,0.4 s轉速,準直器40 mm,非離子型對比劑優(yōu)維顯50 ml(300 mg I /ml), 使用STELLANT 雙筒高壓注射器肘正中靜脈團注, 速率5.0 ml/s,注藥后延遲5 s 掃描,每個pas時間為1.6 s,共37個pass,總掃描時間約為60 s。
1.3 數據處理分析 對圖像的數據用GE AW4.5 功能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由計算機的CT自動成像技術自動計算病灶灌注量、增強峰值,還有動靜脈及病灶時間-密度曲線的變化情況,分別生成相應的PV、BV、MTT、PH圖。
本次研究資料中腺癌、鱗癌及鱗腺癌所占比重大,占惡性腫瘤的91.49%(43/47),將這些病例間的PV、BV、MTT、PH值比較,PV、BV、PH與良性腫瘤相比均明顯偏高(P<0.05),上述的47例惡性病變中,有38例為真陽性,9例為假陰性;良性腫瘤中的6例全部診斷正確,屬于真陰性?;顒有匝仔缘?例病變全部為假陽性。
3.1 CT灌注成像的原理 CT灌注成像的理論研究:核醫(yī)學的放射性示蹤劑稀釋原理和中心容積定律:BF=BV/MTT因為增強CT所使用的碘對比劑與非彌散性示蹤劑的要求基本符合,所以CT灌注成像的理論研究可以借助核醫(yī)學灌注成像原理。
3.2 CT成像參數的選擇及評價 在對肺部掃描過程中,CT成像的參數有重要意義,靜脈在注射相應的造影劑后,在首次經過的時間內,對比劑多數分布在血管中,隨時間延續(xù),對比劑也會在血管內向血管外逐漸擴散,所以在后期,血管內外的對比劑共同形成了組織的對比增強。所以在此次研究中,作者將掃描的時間定在60 s,這樣能夠更好觀察肺內病灶中早期的灌注參數,分析也更加準確。且灌注動靜脈的選擇是此次灌注成像的一個關鍵。臨床中應當依據灌注目的還有灌注分析原理來選擇灌注供血血管。如對比劑經由上肢的靜脈注射,按照血液循環(huán)的順序,應優(yōu)先選擇在支氣管的動脈進行腫瘤灌注。在本次研究中作者將肺動脈干或者是右心室當做灌注的動脈,流出靜脈則選擇從各個層面都與左心房較接近的降主動脈。
在上述的研究中,作者發(fā)現PV、BV、PH這三個灌注指標在肺部惡性腫瘤中,與良性腫瘤相比均明顯升高,這些指標也是當前灌注中對良惡性腫瘤相鑒別的主要參考參數。并在應用中,惡性腫瘤同活動性的炎癥間在灌注參數上有明顯的交叉,并且?guī)缀跛械募訇栃越Y果都同活動性的炎癥相關,所以在臨床中對于這些活動性的炎癥需要高度注意。
總之,當前臨床中CT灌注屬于肺內腫物的一種良好定量評價方法,能夠很好顯示腫物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使得臨床對于肺部腫物的診斷正確性大大增加。并且這種方法更加直觀簡便,不會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可以在臨床廣為推廣。當腫物為高強化及高灌注或者高血容量的時候,在排除活動性炎癥后應該高度懷疑為惡性。
[1] 白榮杰,韓銘鈞,王立平.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結節(jié)中的應用.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20(6):866-869.
[2] 王秋實,郭啟勇,蘇慧群.多層CT灌注成像在肺內腫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20(6):876-879.
[3] 趙振軍,梁長虹,謝淑飛.多層螺旋CT肺灌注對肺腫瘤的診斷價值.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20(2):232-235.
[4] 伍建林,李光軍,王克禮.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鑒別診斷肺癌與肺良性腫物.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21(4):551-555.
[5] 楊岷,夏黎明,肖明.MSCT灌注成像對肺內腫塊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放射學實踐,2005,20(6):493-496.
[6] 陳金娥,梁長虹,趙振軍.CT肺灌注在肺結節(jié)診斷中的應用研究,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10):1041-1045.
[7] 周華,張敏鳴,肖圣祥.動態(tài)增強CT功能成像評價肺癌腫瘤血管生成的評價,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2):171-175.
130021吉林省人民醫(yī)院放射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