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yè)鋒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學科,如何讓其充滿活力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與其每天抱怨學生不愛學習,不如教師自己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手段,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創(chuàng)新,真正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堂課都變成一次愉快的學習旅程,讓學生在玩中練,樂中學。
一、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激發(fā)他們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熱情。小學生年齡偏小、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他們的理解能力較差,缺乏克服困難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應多使用一些能夠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軟件,來實施課堂教學。
例如在進行指法練習時,開始使用的是正規(guī)的英文打字練習軟件,同學們感覺新鮮有趣,但是幾節(jié)課過后,他們的興奮勁沒有了。此時需要教師采用一些益智型指法練習軟件,例如“智能ABC”系列中的“小猴子爬樹藤”、“太空大戰(zhàn)”等,通過游戲的形式來進行指法訓練。課堂上,教師應對學生多加引導,如“同學們,你們看,中間的那只小猴子代表你,兩邊的就是你的對手,如果你能夠快速、準確地敲出屏幕上出現的英文字母,那么你就會向上爬得很快,超過另外兩只小猴子,獲得冠軍。同學們,你們有信心拿第一嗎?”同學們迫不及待地回答:“有?!苯酉聛肀闶青枇ㄅ纠矒翩I的聲音,一會兒,就有學生興高采烈地對我說,老師,我贏了,老師我勝利了,也有的學生小聲說:我怎么爬得那么慢呢。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同學們都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這樣一節(jié)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心情愉快地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積極引導,勇于創(chuàng)新
“給學生一塊金子,還是教會學生點石成金。”這個問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早已引起人們的思考,信息技術教學也是一樣,不能讓學生老是被動地聽、看、記,而是應該讓學生們學會舉一反三,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充分調動教與學的雙邊關系。
如在進行LOGO入門軟件《海龜作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熟悉掌握一些繪圖命令后,已經能夠獨立畫出簡單的幾何圖形了,但每節(jié)課都是停留在老師怎么講,學生們就怎樣畫的局面,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上課時對學生進行側面引導,例如“同學們,我們教室的窗戶是什么樣的,大家上下樓梯的臺階是什么樣的,還有我們學校的大門是什么樣子的。”同學們聽了以后,都會認真地思考,有的眼睛看著窗戶仔細觀察,有的低頭沉思,大概是在回憶樓梯、校門。一會兒,他們就開始動手操作了,窗戶、門、樓梯、小房子……學生們熟悉的幾何圖形,在一個個電腦屏幕上展現出來。
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例如有些軟件由圖片、文字說明和實際操作等幾大塊組成,內容簡單易學,便于掌握,學生一看就能夠懂,一練就會。如果上這樣的課時,教師還按步就班地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操作,學生看的方式,就不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海龜作圖”的繪圖基本命令時,可以先找一個典型的命令給大家講,強調應注意的問題、格式等,然后進行示范性操作,接下來放手讓學生自學其他相似的運動命令。學生學習時,教師在一旁啟發(fā)、指導,盡管進展不是很快,但學生都會非常認真,每當這時,教室里顯得格外寧靜,同學們都在全神貫注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接受。
三、以點帶面,全面提高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鼓勵和培養(yǎng)。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一些鼓勵、表揚性的評價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上“海龜作圖”課時,教師先用重復命令畫了一個圓,然后對同學們說:“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在同一圓心上每隔10度畫一個圓,那么旋轉一周,應該畫多少個這樣的圓?”同學們都在積極思考,一時間室內的空氣好像凝固了,這道題涉及到計算有些難度,為了打破僵局,筆者適時啟發(fā)“一周是360度?!狈磻斓耐瑢W立刻回答出是36個圓。此時筆者抓住時機,面向全體學生對幾位同學進行表揚:“很好,這幾名同學思維非常敏捷,可以看得出,你們的數學學得一定很好,值得大家學習?!贝丝倘嗤瑢W會把羨慕的目光投向被表揚的那幾名同學。為了不打消大多數同學的積極性,調節(jié)一下“課堂氣氛”,筆者接著說:“其他同學肯定也算出來了,只不過說的慢了半拍兒。希望這些同學在今后回答問題的時侯一定要快。”同學們聽了哈哈大笑,課堂氣氛又開始活躍了。然后讓學生按照剛才說的方法去畫圖,當同學們畫出美麗的立體網狀圓球時,都顯得非常驕傲。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教師應以《指導綱要》為指導,認真學習素質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使信息技術課成為學生培養(yǎng)興趣的樂園、獲取新知的橋梁和試驗才能的基地。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