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輝
【摘要】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要注重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對此提出了新要求。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衡量學生綜合語文水準的重要標準,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主要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能力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三十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要注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并對此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可見,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衡量學生綜合語文水準的重要標準。而閱讀理解在高考中又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題型。所以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閱讀教學不僅僅可以獲取信息、積累知識,還具有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培養(yǎng)閱讀能力。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有很多,如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等。如教學《荷塘月色》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文描寫的主要景物是荷塘和月色,這兩個景物在歷代詩文中并不少見,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等,但這篇文章中的“荷塘”和“月色”不同于其他,“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兩者融為一體,相互映襯。這正是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景物,讓人感覺到親切自然。這樣的美景用多媒體呈現(xiàn),有著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學《鴻門宴》時,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呈現(xiàn)項羽和劉邦的詩歌《垓下歌》和《大風歌》的情境,教師再對這兩首詩歌進行相應的講解,讓學生思考楚漢爭霸怎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進而引出《鴻門宴》,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如教學《春江花月夜》時可以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如果教師教學中單純地講解詩句,會產(chǎn)生支離破碎的結(jié)果,破壞詩的整體美感。所以教師在閱讀鑒賞詩歌時可以先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箏演奏,營造詩意的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小聲朗誦詩歌,學生會慢慢的被樂曲感染,沉浸在無邊的遐想中,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領會文章深層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的領悟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注重培養(yǎng)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方法,如個性閱讀、探究閱讀、目的閱讀、比較閱讀、自主閱讀等。個性閱讀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出發(fā),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對象。探究閱讀是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生自主閱讀基礎上進行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閱讀與教師點撥相結(jié)合的方法。目的閱讀是針對閱讀題進行目的性閱讀。比較閱讀其實就是參讀,對內(nèi)容相同形式不同的文章進行閱讀,對題材相同主題不同的文章進行閱讀,對不同地方風土人情進行閱讀等。如教學白居易的《長恨歌》時,可以拿洪升的《長生殿》、《新唐書》中的“楊貴妃傳”等進行比較閱讀,它們來源于同一歷史題材,但表達的體裁不同,各種體裁都有自己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對此進行比較,從中領悟到不同的寫作方法及帶來的不同效果,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同一題材表達不同主題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如王安石的《明妃曲》、杜甫的《詠懷古跡·明妃村》等都是詠明妃的,但杜甫表達的主要是同情這位遠嫁的姑娘,而王安石則把明妃擴大到一般婦女的命運上,使明妃形象有了更深的意義。閏土和阿Q都屬于悲苦無告的農(nóng)民,但他們的表現(xiàn)卻截然不同,閏土面對困境只會嘆息,而阿Q則喊出了“造反”。祥林嫂和子君都是受封建禮教壓迫的婦女,祥林嫂表現(xiàn)的比較軟弱,只能在三從四德的束縛中苦苦掙扎,而子君則敢作敢為,敢于反抗封建禮教束縛,能為了愛情與人私奔。比較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比較閱讀,既能加深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又能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
三、注重預習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說明做事情有無準備,其效果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同。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閱讀前的準備工作就是預習,通過預習學生能了解教材的重難點、文章的關鍵所在,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預習可以由學生課后自主完成;也可以課前讓學生預習,教師作以指導。如可以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再讀課文。默讀時要先堅持讀完,碰到不認識的字或者難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暫時放下,盡可能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大概理解。再讀課文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具體講解,師生共同找出問題的答案。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預習中提問,這與傳統(tǒng)預習有著不同,不是教師提出具體要求,而是讓學生在自由、自主閱讀時提出困惑,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改變以往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消極被動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預習提問還能給教師備課提供切入點,避免出現(xiàn)盲點。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強,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也能提出一些問題,可能會超出教師的知識范圍,這樣能促使教師深入研讀課文,避開備課中的盲點,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四、結(jié)合課文,進行閱讀訓練
借助教材中的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是逐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F(xiàn)在的語文教材選材比較廣泛,內(nèi)容比較豐富,蘊含著豐富的語法知識。針對這些特點,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標題理解、單詞講解技巧、課文理解題的設計等,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到豐富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學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弄清楚作者的思路、整首詩由哪幾部分組成等。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第一部分主要是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表達自己對養(yǎng)母的深切懷念與痛悼;第二部分會議大堰河一生,刻畫大堰河的美好品德,抒發(fā)對她的感激;第三部分寫大堰河死后的凄涼及家人的苦難遭遇;第四部分贊美大堰河,抒發(fā)對大堰河的深切懷念。這樣學生通過閱讀,了解這首詩屬于敘事抒情詩,是歌頌偉大的母愛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思考這首詩,作者沒有給出完整的大堰河的故事,主要是通過一些片斷化的回憶傾吐對大堰河的深切懷念與贊美之情。
五、擴展課外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蘇省高中語文新課標規(guī)定文科學生要閱讀十部文學名著,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加強名著閱讀,將課內(nèi)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不濃,很多學生會感覺學業(yè)負擔重,根本沒有時間閱讀;還有一些學生沒有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閱讀積極性不高。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給予適當指導,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從而推動課外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課外閱讀能擴展學生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為學生寫作打下堅實的根基,但課外書籍繁雜,并不是每一本書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地作用。如果課外閱讀時教師放任自流,學生想讀什么書就讀什么書,沒有一定的計劃性,閱讀效率就不會高,更有甚者,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制定好讀書計劃,逐步指導學生閱讀;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總的讀書計劃基礎上根據(jù)個人情況制定相應的計劃,久而久之,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課外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一般來說名著篇幅比較長,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著一定的差異,再加上學生的空閑時間有限,讓學生堅持讀完名著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如課外可以舉辦讀書報告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應用閱讀知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的工程,高中語文教師要提高對閱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