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霞
健康教育路徑對初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
王桂霞
目的 對初診糖尿病患者, 按照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健康教育, 總結(jié)分析其對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方法 按照健康教育路徑, 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并進行分析。結(jié)果 遵循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后, 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降低更明顯, 與對照組相比, 有明顯差異(P<0.05)。結(jié)論對初診糖尿病患者, 應用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健康教育, 能使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得到更好地控制, 減緩了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初診糖尿?。惶腔t蛋白;健康教育路徑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 它已成為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如何對初診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使其不僅能夠與醫(yī)護密切配合, 還學會能夠自我管理至關(guān)重要。山東省諸城市人民醫(yī)院摒棄以往傳統(tǒng)說教式教育方式, 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路徑, 對初診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和隨訪, 觀察其糖化血紅蛋白(HbAlc)的達標狀況, 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1月至2012年4月入住本院的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入選標準:既往無糖尿病病史, 第一次確診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診斷符合WHO(1999)的診斷標準, 年齡>25歲。排除標準為:①其他類型糖尿病;②確診糖尿病時檢查已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腎病史患者。共入選病例76例, 其中男43例, 女33例, 年齡(49.21±10.62)歲。
1.2 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39例和對照組37例。對照組給予糖尿病常規(guī)健康教育方式進行護理。實驗組以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徑制定的時間、內(nèi)容和要求、效果評價進行護理。
1.2.1 健康教育路徑的制定 根據(jù)回顧性調(diào)查所致的證據(jù)基礎上, 討論設計路徑計劃表[1], 內(nèi)容有教育時間、教育方法、教育內(nèi)容、效果評價、教育者、教育者年齡等部分組成。護理人員按照健康教育路徑從入院第一天始到出院后3個月進行動態(tài)、連續(xù)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在對兩組患者不同教育中, 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和意見, 并及時修訂護理措施。
1.2.2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
1.2.3 隨訪時間 兩組患者在入組及出組時均進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的測量。實驗組的患者在出院后15 d、1個月、3個月進行隨訪,共3次。對照組的患者在出院后3個月進行隨訪一次。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①FBG、2hPBG測定:應用Roche MODU LAR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②HbAlc測定:EDTA抗凝管, 應用BIO-RAD D-10 HbAlc檢測儀檢測。
1.2.5 數(shù)據(jù)應用 SPSS11.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兩組數(shù)據(jù)以( x-±s)表示,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指標比較(見表1)。
3.1 研究認為HbAlc>9%, 說明機體持續(xù)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會發(fā)生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 因此英國把HbAlc作為2型糖尿病預防并發(fā)癥的一個主要評價指標。由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但此時已存在一定比例的微血管病變。因此嚴格控制HbAlc和血糖, 能夠防止和延緩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3.2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跨學科、綜合的整體醫(yī)療護理工作模式。它的實施使健康教育更加具體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避免了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缺乏完整性、系統(tǒng)性, 存在較強的隨機性, 提高了患者知識掌握程度。本研究運用健康教育路徑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 研究顯示, 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的FBG、2 hPBG、HbAlc的測量值無顯著差異(P>0.05), FBG、2 hPBG和HbAlc的測量值均較高。從表1可見, 實施教育后, 兩組患者的FBG、2 hPBG、HbAlc均較教育前降低, 但實驗組降低更明顯, 與對照組相比, 有明顯差異(P<0.05), 說明實施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徑, 提高了初診糖尿病患者對臨床治療護理的依從性, 使HbAlc的達標狀況更好。
3.3 很多初診為糖尿病的患者, 對糖尿病知識知之甚少, 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使初診糖尿病患者能夠主動參與到護理計劃中來, 建立理想的共同參與型護患關(guān)系, 使護理人員知道做什么, 怎么做, 逐項落實。使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預先知道要接受哪些知識內(nèi)容, 自己如何與醫(yī)務人員配合[2],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技能及管理的能力, 使初診糖尿病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1] 何瑞仙, 徐波.歐美護理發(fā)展新理念:臨床路徑.護理管理雜志, 2002, 2(2):22.
[2] 張春玲, 張瑞敏.臨床護理路徑.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 2009:16-17.
262200 山東省諸城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