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瑤
昆山中學 江蘇昆山 215300
音樂讓古詩詞教學綻放生機
——現代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融合初探之音樂篇
吳瑤
昆山中學 江蘇昆山 215300
信息技術的普及,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學形式和資源,為原本單一的古詩詞教學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主要論述古詩詞教學加入音樂的天然優(yōu)勢、有效作用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古詩詞;音樂;信息技術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6.084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瑰寶,她涵蓋了我國古代的文化、政治、哲學、歷史、音樂等各個方面。它們富于生動凝練的語言、清新深遠的意境、優(yōu)美和諧的音韻,影響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成為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古詩詞的權重在高中課本中越來越大,古詩詞閱讀教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部重頭戲。如蘇教版選修教材《唐宋詩詞選讀》選入的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專題的詩文欣賞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充實語文知識,增強語文能力,增進文學素養(yǎng),豐富文化底蘊。
但是,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片面強調古詩詞字詞、內容的講解,強調背誦,忽視了對詩文意境的體驗和欣賞,課堂不免沉悶乏味。“古文難,古文難,一提古文就心煩”的哀嘆聲不絕于耳,學生苦于文字的障礙和時代的久遠,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古詩詞不應該是機械的、生硬的。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普及,為教師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學形式和資源,信息技術以其形象化的情境性、多媒體的集成性、信息資源的豐富性、智能化的交互性等優(yōu)點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中。這些優(yōu)點恰好排除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的心理障礙和學習困難。其中音樂的加入可以改變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的枯燥乏味,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為原本單一的古詩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加入音樂于古詩詞教學,會使教和學都事半功倍。
音樂性是古詩詞的天然屬性。我國的古詩詞從《詩經》起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吟唱出心中的歌聲,流傳為永恒的經典。優(yōu)秀的詩人大都多才多藝,具有良好的音樂修養(yǎng)。他們用雅致精美的語言、古樸真摯的情感、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和深刻雋永的意趣,為后人展現了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古詩詞作為高度凝練與格律化的語言,她所特有的語言美本身具有音樂化的特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琵琶女演奏技巧和音樂感受作了精彩的描述:“輕攏慢捻抺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眲尤思毮伒拿鑼懛路鹱屓松砼R其境,簡直難分哪是詩文哪是音樂。如果在教學中能加入恰當的音樂,豈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古詩詞學習自然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古往今來,許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視音樂的教育功能??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庇旯舱f過:“開啟人類知識寶庫的鑰匙有三把,即數學、文學和音樂?!币魳肥乔楦兴囆g,音樂最能觸及到人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古詩詞教學特別需要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播放音樂無疑是一種重要手段,有著重要作用。
一首詩詞,要體會作者的情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首好歌,往往能激發(fā)感情,產生共鳴。以聲傳情,情隨樂動,便能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誘發(fā)美感,探求詩詞中的意境美,從而成為再現意境的手段。學生就能走近文字背后的詩人,激起對詩人和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聞一多先生面對千古絕唱——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孤篇壓全唐?!蹦茉谖淖种畜w悟到這樣的境界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對于文化積淀尚不深厚、人生閱歷尚不豐富的學生而言,要能深刻領悟詩歌意境實屬不易。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播放一首同名的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其韻味深永綿長的樂曲、柔和優(yōu)美的意境,較為順利地將學生帶入詩詞意境,激發(fā)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實踐證明,在古詩詞教學中,恰當地加入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學情境,能夠拓展學習的空間,讓詩詞中的形、聲、色、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經典作品的魅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chuàng)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詩詞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p>
音樂的律動美有利于古詩詞更為廣泛的傳誦,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懷與熱愛,她們的交相輝映,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有些古詩詞所闡發(fā)的言、情、志、氣、韻、境、神等美學意蘊,要想用語言文字把她們分析好是很困難的,正如陶淵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是語言文字信息媒體的遺憾。好的歌曲則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唱歌或聽樂曲能愉悅人們的心情,激發(fā)靈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古詩詞散發(fā)出的特有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現今的音樂工作者對她愛不釋手地關注?,F代人為前人的作品譜上曲子,其曲與意境相交融,這為古詩詞教學提供了便利。
筆者在課堂教授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辛棄疾的《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等古詩詞時,播放現代人為之譜寫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誦其文、聽其音、唱其歌,便能心領神會,既陶冶了文化情操,又增強了審美能力。
巧用信息技術進行古詩詞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避免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中的弊端,使古詩詞教學鮮活、靈動起來。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也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1)音樂基調要與詩詞的情感內容相匹配。根據詩詞內容,選擇相關音樂,如果詩詞內容慷慨激昂,所選音樂細膩纏綿,豈不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了?
2)要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古詩詞教學加入音樂手段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從學生的學習閱讀心理的一般規(guī)律和讀懂古詩詞的基本要求出發(fā)。忽視了這些現實問題,將會適得其反,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不能把語文課變成音樂課。古詩詞教學中加入音樂手段,是借助音樂的表現力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內涵,充分感悟古詩詞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古詩詞教學更加具有直觀性。但說到底,音樂只是完成詩詞教學的輔助手段。俗話說過猶不及,過多地使用這一手段極易把語文課上成音樂課。因此,必須認清音樂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適時地運用這一手段,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教學效率,達到預期的效果。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用具,其最終目的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如果教師在設計上沒有抓住閱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僅僅是為了激趣,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所謂生動、形象的多媒體信息上,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興奮點很多,但是具有厚重的文學底蘊的古詩詞給人帶來的含蓄雋永的美感和潤物無聲的熏陶,學生就沒有絲毫的感受了。學生對這種教學出現的興趣也是短暫的,一旦時間推移或遇到障礙,它便會消失。只有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獲,真正領悟到古詩詞所沉淀的文學精華,將短暫的興趣持久化,信息技術才算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體現了真正的價值。
G633.3
B
1671-489X(2013)16-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