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自有
初中階段,與小學相比,進入寫作稍微復雜的記敘文階段,學生雖在小學高年級也接觸到一些寫作知識,但相對其年齡特點而言,寫作知識的接觸還是較少的,更不用說用理論去指導寫作實踐了,這就要求初中的寫作必須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才能保證初中生寫作水平的扎實提高,而采用有序連環(huán)相扣的方法則能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
所謂有序連環(huán),即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之意。平時在批改作文時,常有些作文會重復以前作文的毛病,這除了受作文基礎影響之外,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上也存在著誤區(qū)。即:一是一個題目只寫一次,評改一次,爾后再換題目寫;二是作文要求多,如既要學生注意描寫人物心理,又要注意描寫人物行動、個性化語言等。由于一題只寫一次,只評一次,在評改中發(fā)現(xiàn)的缺點,在實踐中得不到彌補。另外在同一篇作文里,同時訓練幾個知識點,沒有輕重之別,這種分散精力,全面顧及的寫作,必然是顧此失彼,造成不能集中精力構(gòu)思一點,寫作一點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作文質(zhì)量。
針對上述現(xiàn)象,筆者在作文訓練中采取了有序連環(huán)訓練的方法。即敏感地抓住學生在聽評講時產(chǎn)生彌補不足的表現(xiàn)欲,針對同一寫作內(nèi)容,同一寫作知識點的訓練,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引導學生連續(xù)不斷地寫作若干次,直至使之得到徹底的理解和把握。寫作內(nèi)容也可不同,但知識點一定要同且有序連環(huán)。
如何進行連環(huán)訓練?
首先,先統(tǒng)籌安排一個學期乃至全年度的作文訓練計劃,要明確本學期或本學年至少訓練多少次作文。每類要求訓練多少次,使某種問題的訓練得到全盤規(guī)劃。如初一年級著重訓練復雜的記敘文,全年度至少有36至42周,因此訓練至少有18到21次,也可每周一次。這樣才能保證某種文體得到全面的練習乃至熟練的訓練。
其次是明確訓練的側(cè)重點,即確定本年度或本學期側(cè)重訓練問題的幾個方面或全部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至少訓練多少次,這樣才使各個知識點得到側(cè)重,全面而系統(tǒng)的訓練與鞏固,使知識點的訓練落到實處。又如初一年級稍復雜記敘文的訓練,就可以分為記人敘事,布局謀篇、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等幾個大方面,而每個方面又可分為幾個小知識點進行側(cè)重訓練。如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便可分為先敘后議、夾敘夾議、敘議抒情相結(jié)合等幾個小知識點,在每個學期或全年度,究竟訓練問題的幾個方面,哪些知識點,在什么階段訓練,都應有所明確,了然于心。只有統(tǒng)籌安排,才能使作文真正具體地連環(huán)訓練,使學生的寫作技能得以有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穩(wěn)步訓練。
其具體過程是:
學生初作 即先由老師提出訓練側(cè)重點,明確作文意圖和要求,并予以指導,讓學生自寫作文。這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把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體驗,是試著把知識轉(zhuǎn)化成技能的階段。
講評初評 即是對初作的作文進行分析指正,讓學生明白得失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提高,通過講評,學生接觸到了初作時沒有接觸到或沒有注意的新知識。在經(jīng)過講評后,有些學生,尤其是好勝的學生因作文不佳而往往會有十分惋惜之情,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彌補遺憾的心理。教師宜敏感地抓住這種心理,趁勢引導,布置他們再寫一遍。講評是在理論上對初作的總結(jié)、完善、補充,是對舊知識的再復習鞏固,是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傳授新知識,因而講評應比指導水平更高,知識更全面。如在訓練到片段描述型的作文時,雖然先表明要主題統(tǒng)一,也就是各個事件片段必須符合主題的要求,但有的學生還是不能達到這要求,事件的選擇還是不能反映同一主題,導致不同的畫面反映了不同的主題。以下的習作就是如此。
運用“鏡頭迭加模式”,以“尊重生命,維護尊嚴”為話題寫篇記敘文(提綱)。
主題:減少災害的損失,控制疾病的侵蝕,杜絕人為的傷害,讓每一個生命體都好好地活著才是真正意義上維護尊嚴,尊重生命。
選材:相關事件。
片頭:仲春時節(jié),草坪如茵,湖邊明凈,人們彈琴歌唱,其樂融融。
鏡頭一:海嘯襲來,城市夷為平地,人們恐懼無奈,人群瞬間消失。
鏡頭二:母親在燈下用顫抖的雙手,為即將出遠差的兒子收拾行李。只見她把長袖的襯衣放了進去,但想一會又拿了出來;結(jié)果想了一會又放了進去,如此來來回回反復了六次。
鏡頭三:戰(zhàn)爭帶來的種族滅亡與其他各種滅絕人性的屠殺。
很顯然,這第二個鏡頭描寫所反映的是母愛的主題,明顯地脫離了原定主題。這種情況在學生的第一次習作中普遍存在,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對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訓練。即再作。
再作 即是在講評之后,讓學生再寫一遍。此次作文要求宜更高,即是要求學生在再作里既要保持前次作文里的優(yōu)點,同時又避免其不足,力求再作的習作質(zhì)量更高。如心理描寫,倘若初作時只注意人物在一般情況下的心理表現(xiàn),那么,再作時,既要注意特殊環(huán)境下的特殊心理的描寫,又要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等,這次再作是使寫作知識得到較全面訓練的一次再實踐過程,是知識轉(zhuǎn)化成技能的再一次體驗。又如上文經(jīng)過再作后,學生就改進了第二點:
鏡頭二:備受各種疾病折磨而行走在死亡邊緣的人們對活著的渴望。
顯然,改進后事件或材料就比原來的更能反映原主題,這說明在初作和初評之后的作文還是能夠有所改進的,學生的寫作水平還是得到提高的。但由于學生的閱歷、認識水平和寫作知識的限制和差異,學生在文末的議論和主題升華的時候又可能出現(xiàn)不能根據(jù)材料提升主題的現(xiàn)象,如有的學生就這樣議論或升華主題:
讓我們好好地保護環(huán)境,保護我們的大地,人們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了。
自然,這樣的升華就不能很好地概括所有的材料,當然也就不能反映原來的主題。
這時就要進入寫作訓練的第四個階段了,即再評。
再評 即是對第二次作文進行分析。盡管經(jīng)過了初評與再作,但由于接受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差異,有些作文還是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漏,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第二次指正。在再評中,可讓學生把兩次作文進行比較,找出初作與再作的毛病,并于比較中加深對寫作知識的認識與體會,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再評應是對知識的更全面?zhèn)魇谂c體會。如上面的作文,在講評時就要明確讓學生懂得,片段式的作文,無論片段多少,都應該反映同一個主題,這就要求在選材時一定要圍繞主題選材,這樣才能符合一篇文章一個主題的要求。講清楚了這點,學生才會依樣畫葫蘆。這樣才能進入下一輪的訓練,即再作。
再作 即是在前兩次作文的基礎上布置再寫一篇,這是使知識點的訓練更加完善鞏固,檢測學生對知識點訓練是否掌握全面的一次總檢測。是使前兩次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得到更進一步的全面的訓練,并更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運用于實踐的體驗,是知識與技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是知識與技能得以融合貫通弄清徹底掌握的最高階段。因而這次作文無論是在結(jié)構(gòu)、或是內(nèi)容、或語言表達上都是質(zhì)量最高的習作。還是以上文為例子。學生改過后的主題就變成了:
畫外音:如何才能使各生命體體面而輕松地活著?
片尾:山清水秀之間,各色人等自由徜徉,熱情交流。
畫外音(主題揭示):減少災害的損失,控制疾病的侵蝕,杜絕人為的傷害,讓每一個生命體都好好地活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維護尊嚴,尊重生命。
按理,這次作文訓練已經(jīng)完成,但就如電影一樣,有時還得有一個尾聲,這樣才能讓觀眾回味無窮。作文也如此,還得有一個結(jié)尾的工作,即比較。
比較 即讓學生拿最后一篇作文與前面的作文比較。在比較中讓學生自行比較分析前后作文的優(yōu)劣,于比較中加深對寫作知識的理解,體驗由理性到感性,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有了這種理解和體驗,在以后的作文里便會有意識地發(fā)揚優(yōu)點,避免不足,使技能漸漸地趨于成熟,從而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