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拉
毛澤東在跟朋友談話時,談到他對中華詩詞的認識,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fā)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p>
那么,從本質上講,這種固有的真正的特性和風尚是什么呢?它首先是文化自信力。
中華民族存活了五千多年而且越活越有意思,是由于具有固有的叫作“自信力”的特性和風尚。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盛唐氣象”,就是一個例子。
可悲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近代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一百多年的戰(zhàn)亂歷程,讓中國人的自信,讓中華文化的自信,幾乎喪失殆盡!于是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寫出了一篇重要的雜文,題目就叫《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毛澤東一生力主強國文化,他倆志同道合,所以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詩詞中傳遞其強大的自信力的詩句比比皆是。在毛澤東畢其一生的日子里,在毛澤東詩詞中,一直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固有的特性和風尚。毛澤東詩詞是中華民族固有精神的寶貴遺產(chǎn)。
上述內(nèi)容,是毛澤東詩論所具有的極其寶貴的啟示之一。
啟示之二,毛澤東強調(diào)詩詞“適應大眾需要的能反映民眾生活的”,民眾一看就懂的作品,才是好的?!@是什么?這叫作“善”。從理論上講,所謂“善”,一般說來,凡是“在實踐上符合人的目的的東西包括‘怨而不傷,溫柔敦厚’等,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惡的。再就人類社會的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只有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相一致并推動著社會發(fā)展的普遍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善”。這方面的例子,在毛澤東詩詞中比比皆是。例如《西江月·秋收起義》《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等等。關于人品修養(yǎng),為人處世,他寫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薄嗝赐ㄋ椎娜罕娬Z言,老百姓一看就懂了,就記住了,而且回味無窮!
用群眾一看就懂的通俗語言,寫出令人回味無窮的詩句,這才是好詩,這才是本事!
啟示之三,關于人類的社會生活,與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毛澤東在“延座講話”中說“雖然這兩者都是美的,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痹趺蠢斫??我的理解是:前者指人類的社會生活,美學上叫作“現(xiàn)實美”,后者指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美學上叫“藝術美”。藝術美是現(xiàn)實美的集中反映,也就毛澤東在“延座講話”中指出的“六個更”——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也就更帶普遍性。這正是人民大眾對文藝作品的要求。
那么,中華詩詞創(chuàng)作怎么才能達到這種“美”的要求呢?毛澤東寫信告訴陳毅同志,強調(diào)說:寫詩一定要用形象思維,才能寫出“詩味美”。如果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寫出來的東西就會味同嚼蠟,就美不起來!
“美”,雖然與“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前面提到“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國人的自信力幾乎喪失殆盡”。這是真的,但不是美的。毛澤東詩詞把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自信力恢復過來,向全世界確立了具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形象,這是真的,同時也是美的。
把“美”與“善”的關系比較起來,“美”與“善”有著更為直接更為密切的關系。凡是能適應大眾需要的、能反映民眾生活的詩詞作品,都是“善”的,同時也是“美”的。從理論上講,“它們之所以成為美,是因為具有社會生活的內(nèi)容,概括了表現(xiàn)人的能動創(chuàng)造,才可能成為美的”!
詩人毛澤東是一個非常愛美的人,是一個非常追求“詩味”的人!例如寫山水詩,唐代的王維寫山寫水很了不起,“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千古名句!但是,要說寫山,他寫不過毛澤東!毛澤東寫道:“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是出自頂天立地的形象思維,飽含著“六個更”,有“詩味”的!又例如“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這也是頂天立地的形象思維,也飽含著“六個更”,更富有“詩味”!
以上是講毛澤東詩詞中的宏觀之美。中國的詩論家們,幾乎都認為毛澤東是豪放派。其實毛澤東本人并不完全承認。他曾經(jīng)說過:既喜歡豪放,也喜歡婉約。我只舉一個毛澤東詩詞中的婉約的微觀之美的例子。日本京都大學的名譽教授竹內(nèi)實先生說:毛澤東詩詞中最有詩味美的句子,是《賀新郎·贈別楊開慧》中的“眼角眉梢都是恨,熱淚欲零還住”。像是電影中描寫細節(jié)的特寫鏡頭,生動地表現(xiàn)了毛澤東真實的感情世界,是飽含詩味的微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