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凝,高 寧
第三軍醫(yī)大學檢驗系(藥學院)生藥學教研室,重慶 400038
《生藥學》(pharmacognosy)是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包括植物化學、藥物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中醫(yī)學、藥理學、臨床醫(y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生藥的基源、鑒定、有效成分、生產、采制、品質評價及資源可持續(xù)性開發(fā)利用等的一門學科[1]。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新建藥學院,直至2012年,《生藥學》課程為第五次開設,主要針對藥學專業(yè)四年制本科學生。學生普遍反映生藥學的理論雖不深奧,但概念較多,內容繁雜枯燥,難以記憶。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內容生動具體化,以便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提高生藥學教學質量,是我們在生藥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生藥學的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為了解決生藥學內容比較抽象、枯燥乏味的問題,我們將一些妙趣橫生的民間小故事搬到了課堂上,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巴馬長壽鄉(xiāng)的奧秘,與一種生藥材“火麻”息息相關。很多專家學者在撰文記錄巴馬百歲老人的長壽食譜時,總是由火麻作為入點。據國際自然醫(yī)學會調查發(fā)現(xiàn),巴馬人經常吃的火麻食品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豐富的不飽和低脂肪酸,而經常攝入不飽和低脂肪酸,正是巴馬百歲老人長壽的奧秘所在。再如何首烏、當歸的名稱來源,人參、柴胡、甘草等相關的民間奇聞軼事,對學生記憶生藥的特征和作用很有幫助。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也越來越大,人類的生活和健康受到了許多影響。為了緩解各種壓力,保持身體健康,各種中藥保健和養(yǎng)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學生也對一些具有保健和養(yǎng)生功能的生藥特別感興趣,非常想了解其對保健、美容及養(yǎng)生方面的應用。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在進行生藥學授課時,還適當地增加了具有“藥食同源”類生藥在日常保健養(yǎng)生中的應用實例,如山藥、黃芪、紅棗、枸杞、黨參等,從側面促進了學生學習生藥學的興趣。
生藥學課程的主要特點是內容豐富、圖像資料多、實踐性強,因此學校從開設課程之初一直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課件中包括生藥原植物(動物)圖片、藥材標本圖片、顯微組織和粉末圖片等圖文并茂的內容,使《生藥學》教學變得形象、生動、靈活,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2]。但是單純的多媒體教學只是突出體現(xiàn)在視覺和聽覺效果上,而無法實現(xiàn)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方面的體驗效果。因此,第三軍醫(yī)大學生藥學教研室從去年開始,陸續(xù)從中藥市場買回了150余種比較重要的、常見的中藥材,并將藥材分裝成小袋。每次上理論課時分發(fā)給學生,使學生可以觸摸和嗅聞,甚至取一小點放入嘴中品嘗,更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各種生藥特征的掌握和記憶,提高了教學效果。
生藥材的鑒別內容比較分散、枯燥,不方便記憶,對此古代勞動人民展現(xiàn)出了他們非凡的智慧,他們對生藥材的鑒別要點進行了言簡意賅的總結,歸納為“歌訣”或經驗術語。時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在生藥材鑒別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如描述貝母類生藥的“大貝單瓣似元寶,珠貝元寶瓣合抱,松貝粒小懷抱月,青貝扁圓開口笑,爐貝圓錐有黃斑,平貝上下兩面凹,貝母鱗莖皆分瓣,若不分瓣是假冒”;野山參的“蘆長碗密棗核艼,緊皮細紋珍珠須”;大黃的“星點”;天麻的“鸚哥嘴”等,這些歌訣或經驗術語字數少,句子短,朗朗上口,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了生藥材的性狀特征,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藥材性狀的理解,另外也方便了學生對藥材的記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講解到相關內容時,都將“歌訣”或經驗術語講給學生,增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理解記憶。
“探究式”教學是以現(xiàn)代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著眼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主動的學習過程去獲取知識,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方法[3]。
主講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生藥學知識體系的特點以及章節(jié)的內容安排,在每個教學章節(jié)中選出一二種代表性的生藥,并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選一種生藥,分工查閱文獻,交流討論,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預留一個課時的時間,每次由一個小組上講臺作為“教師”授課,其他小組可以積極提問。教師對學生的講解情況做出評價,對于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4]。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法機械、枯燥的弊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課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5]。教學中我們首先優(yōu)化了實驗內容,增加了常見生藥偽品的鑒定,在講授時把真品與偽品一起分發(fā)給學生,逐條特征對照講解,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對應生藥材的特征和鑒別。其次,實驗課結束前,增加了一次實驗考核,考核內容為未知生藥粉末的鑒別,以及常見的生藥材的鑒定,學生不但要鑒別出一種未知的生藥粉末,畫出顯微特征圖,還要認識十種以上的生藥材。這種考核方式不僅提高了生藥學的教學質量,還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加強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們還建立了40平方米的生藥標本室,將不斷積累而來的生藥標本、浸制標本、藥用動物和礦物標本、臘葉標本等進行展示,目前已展示各種標本150余種,全天對學生開放。同時,我們充分發(fā)揮了網絡課程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的優(yōu)勢。建立了涵蓋整個《生藥學》和《藥用植物學》的網絡教學平臺。依托第三軍醫(yī)大學功能完善的強大局域網,在教學過程中將生藥學網絡課程和藥用植物學網絡課程推薦給學生,提高教學效果。并建立了網上生藥標本館和虛擬藥用植物園,增加了教學信息量。積極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和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達到了提高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促進綜合素質提高的目的。
野外實習是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在多方努力下,自2011年選擇了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作為野外實習基地以來,開展了為期4天的野外實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全面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生藥學教學中,要不斷探索,與時俱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出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藥學人才。
[1]蔡少青.生藥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
[2]姚婕,曹波.多媒體技術在生藥學教學中的運用與體會[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10):1592-1594
[3]童明波,鄧宗白,吳文龍.探索“研究主導型”本科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4,(9):26-27
[4]李海燕.中藥學PBL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的比較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217-218
[5]姚婕,曹波,李澤桂,等.生藥學和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體會和改革[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3):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