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波
骨髓活檢在轉移性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湯 波
目的研究骨髓活組織檢查在轉移性癌診斷中臨床意義。方法觀察68例轉移性癌患者骨髓病理學改變及特點,分析骨髓活檢結果與骨轉移癌臨床診斷符合情況。結果轉移性癌常以貧血和骨痛為首發(fā)表現(xiàn),骨髓切片可見癌細胞散在或成簇分布,條索狀或巢狀排列,且浸潤程度與原發(fā)腫瘤無關;而骨髓涂片中基質常有纖維組織增生、骨小梁破壞。切片與涂片對轉移癌的診斷陽性率分別為100%和56%,兩者比較有明顯差異(P<0.01)。結論對于臨床不明原因貧血、骨痛的患者,建議進行骨髓活檢,骨髓活檢對診斷骨髓轉移性癌有重要臨床價值。
骨髓活檢;轉移性癌;組織病理學;免疫組織化學
骨髓不僅是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原發(fā)部位,也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非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轉移的常見部位。甚至部分患者尚處于無原發(fā)部位癥狀體征時,會因貧血或骨痛等就診;如不經(jīng)骨髓活檢,很多病例則被漏診、誤診。因此,了解骨髓轉移癌的臨床與病理學特點,對臨床工作者有著廣泛意義。觀察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68例骨髓轉移癌病理切片,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轉移性癌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中位年齡54(36~78)歲。臨床表現(xiàn)為貧血62例,骨痛28例,血小板減少32例,其中部分病例同時還伴有發(fā)熱和血沉加快。影像學或同位素掃描懷疑惡性腫瘤轉移32例。
1.2 取材與制片用B65-01型骨髓活檢針于患者髂后上棘進行常規(guī)取材,骨髓涂片采用Wright染色鏡檢;活檢標本用Bouin固定液、乙醇脫水,Humapun865包埋(部分免疫組化染色標本用石蠟包埋),做HE染色、蘇木素-姬姆薩-酸性品紅(HGF)染色、網(wǎng)硬纖維蛋白嗜銀染色(Gomori)[1],于10×40鏡下觀察細胞形態(tài)及分布。根據(jù)HE、HGF結果,選用購自北京中杉公司的AE1、AE3、CA19-9、CA125、LCA、E2Cadherin、TTF21、AFP、TG、PSA、CD34、CEA等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染色,然后判斷是否為腫瘤細胞陽性。
1.3 觀察內容①骨髓轉移癌的臨床表現(xiàn)。②觀察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檢切片有核細胞的增生程度。③骨髓活檢切片中癌細胞組織形態(tài)學特點及浸潤情況。④骨髓基質及骨小梁的改變,骨髓網(wǎng)硬纖維蛋白的增生程度,根據(jù)Manoharon改良法分為5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
本組骨髓活檢診斷為轉移性癌的68例患者,有貧血表現(xiàn)62例(占91%),骨骼痛28例(占41%)。同步進行的骨髓涂片檢查中有38例診斷為轉移性癌,14例提示腫瘤轉移可能,3例提示骨髓壞死,13例未見腫瘤細胞。轉移性癌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有以下特點①癌細胞浸潤程度與腫瘤類型無明顯相關性。②部分累及病例(54例):瘤組織呈巢狀、條索狀分布,“占位性”增生,癌巢旁有造血細胞,少數(shù)病例有核漿發(fā)育不平行等巨幼樣改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癌巢周圍有網(wǎng)狀纖維環(huán)繞。③全部累及病例(14例):切片完全被癌組織所代替,無造血組織。④骨小梁破壞,蟲蝕樣改變多見,共22例,骨小梁增厚、增粗改變者6例。骨小梁改變與腫瘤類型無明顯相關性;⑤骨小梁間區(qū)纖維組織增生。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纖維組織增生,其中網(wǎng)狀纖維染色(+)、(++)、(+++)分別為16、42、10例,網(wǎng)狀纖維的增生程度與腫瘤類型無明顯相關性。⑥基質的改變:3例伴有明顯的骨髓壞死;⑦未發(fā)現(xiàn)原發(fā)灶的病例經(jīng)免疫組化證實為轉移性癌。4例肺癌TTF21陽性但TG陰性,6例前列腺癌PSA陽性,2例胃腸道癌CA19-9和CEA陽性。
骨髓轉移性癌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本組以貧血多見,占91%,其原因可能為骨髓紅系造血被轉移癌細胞侵犯、癌細胞分泌負性造血調節(jié)因子使骨髓紅系干細胞或微環(huán)境受損、紅細胞壽命縮短、出血、造血原料攝入不足。其次為骨骼痛,占41%,患者X線呈現(xiàn)溶骨性損害或骨密度顯著增高,類似多發(fā)性骨髓瘤、石骨癥改變,常導致骨穿干抽。另外可有發(fā)熱、出血、全身水腫、肝、脾腫大等,部分患者出現(xiàn)白細胞增多,外周血見有核紅細胞或幼稚粒細胞。
我院收集的病例中原發(fā)病是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為主,與相關報道相符[2]。有6例僅有骨髓轉移的臨床表現(xiàn),但始終未找到原發(fā)灶,占8.8%,為局部性骨痛或全身性骨痛被我院骨科收治。
本組骨髓涂片與骨髓活檢病理檢查的陽性率分別為56%、100%。兩者符合率為56%,高于袁菲報道[3]而低于莫東華等報道[4]。涂片的陽性率低可能與癌細胞常形成合胞體,成團分布,與基質黏附性強以及纖維組織增生阻礙癌細胞被抽吸有關。
轉移性癌常引起骨髓纖維組織增生,骨髓間隙可被致密的纖維組織替代,這是骨髓基質對腫瘤的一種反應[2-5]。臨床工作中,如發(fā)現(xiàn)骨髓纖維組織廣泛增生時,除考慮造血系統(tǒng)本身的病變如骨髓纖維化外,還要注意鑒別轉移性癌和淋巴瘤等。我院發(fā)現(xiàn)纖維組織增生的嚴重程度與腫瘤類型無明顯相關性,也說明骨髓基質對腫瘤的一種普遍性而非特異性反應。而骨質破壞或增生,主要表現(xiàn)為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增多,正常骨小梁結構遭到破壞,骨質變薄甚至骨溶解,還可見不同程度的間質水腫以及局部壞死。在骨髓活檢診斷出骨髓轉移性癌的同時還要積極尋找原發(fā)病灶。在臨床未找到原發(fā)灶時,免疫組化、腫瘤標記物等常能提供重要線索。如前列腺癌常有特異性PSA陽性,肺腺癌常TTF21陽性而TG陰性,乳腺癌多PR和E2Cadherin陽性,胃腸道癌常會CA19-9和CEA陽性。
綜上所述,對于臨床不明原因貧血、骨痛的患者,建議進行骨髓活檢,骨髓活檢對診斷骨髓轉移性癌有重要臨床輔助價值。
[1]浦權,楊梅如.血液病骨髓診斷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6-14.
[2]Foucar K.Bone marrow pathology[M].Chiga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1995.
[3]袁菲,肖家誠,金小龍.骨髓活檢在轉移性癌病理診斷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6:444-447.
[4]莫東華,莫漢有,王曉桃.100例骨髓轉移癌骨髓組織病理學的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7,12:773-774.
[5]陳文杰,陳輝樹.造血系統(tǒng)疾病臨床病理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7.
[6]吳建達,陳世唏,尹國文.旋轉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在肺癌支氣管動脈造影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2,21(2):89-91.
R551.3
A
1673-5846(2013)08-0323-02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徐州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