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本茂
從溫嶺幼師顏艷紅虐童案看檢察機關如何應對網絡輿情
文◎蘇本茂*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檢察院[528403]
[基本案情]2012年10月24日,一張反映浙江省溫嶺市某幼兒園老師雙手拎一男童耳朵,致其雙腳離地的照片在互聯網迅速竄紅,隨即當地警方介入調查。2012年10月25日,該當事老師顏艷紅被警方以涉嫌尋釁滋事罪立案,并于當日刑事拘留。該案一時引發(fā)社會輿情強烈關注,要求嚴懲案件當事人顏艷紅的呼聲甚高。10月29日,犯罪嫌疑人顏艷紅被警方提請溫嶺市人民檢察院批捕。溫嶺市檢察院經審查,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認定犯罪嫌疑人顏艷紅涉嫌尋釁滋事罪或故意傷害罪、虐待罪或其他犯罪,作出“暫不批捕”決定,要求公安機關繼續(xù)補充偵查。后經警方偵查,認為顏不構成犯罪,依法撤銷該刑事案件,11月16日,顏艷紅被依法釋放。此案強烈刺激了民眾的神經,有人在網上譴責顏艷紅的同時,懷疑司法部門徇私枉法辦案,有人則認為對待顏艷紅應該變通和靈活適用刑法來嚴懲。
隨著互聯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網絡輿情的觸角伸入進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為普羅大眾提供了一個自由發(fā)表言論的平臺與宣泄情緒的空間。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轉型、矛盾凸顯、利益多元的新格局下,人民群眾對司法需求日益增長,網絡輿情更是以敏銳而火辣的眼光緊盯著司法的一舉一動。面對洶涌的網絡輿情,如何保持清醒的司法理性,如何化解紛繁復雜的輿論質疑,如何實現司法公正、體現司法公信力,對每個檢察人員而言是全新的考驗,必然會引起執(zhí)法理念、執(zhí)法方式、執(zhí)法手段的全面改進。
網絡輿論作為社會民情民意的最原始、最直觀、最快捷的代表,日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一環(huán)。網絡開創(chuàng)了 “全時性的新聞報道與評論”,打開網站頁面,信息就會撲面而來,且不斷更新,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這種廣度和力度都是傳統(tǒng)的輿論監(jiān)督無法企及的,開辟了民主監(jiān)督的新時代。此外,網絡發(fā)展所帶來的“面對面的交流”,不僅創(chuàng)造了新的監(jiān)督模式,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會監(jiān)督的效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監(jiān)督。實踐中,很多司法個案經網絡的全面報道,案件的細節(jié)就會隨著網友的不斷爆料和深入挖掘而顯現,真相得以大白,個案的公正也得以維護。有些案件因網絡輿情的影響甚至引起法學專家和國家的立法機關的重視,最終可能對不完善或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進行修改或廢除,從而推動了整個社會法治的發(fā)展與進步。
不可否認,網絡輿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司法的公正,遏制了司法腐敗,一幕幕悲喜劇也見證了網絡輿情與司法公正的博弈,但是,網絡輿論作為民意的一種體現,它是零散的、雜亂的、盲目性,具有較強的自發(fā)性、非理性和變動性等特征。網絡媒體在報道有關案件的時候,可能會出于自身的目的進行篩選或者放大;網絡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在報道有關法制事件時,可能會有自己的主觀傾向;網民因價值觀的不同與利益的選擇,可能也會對案件進行歪曲評論;因此,互聯網絡所形成的輿論氛圍絕不是“人民的普遍愿望”。另外,我們現階段的網絡輿情在監(jiān)管上還是很不完善的,輿論監(jiān)督的管理僅僅停留在行業(yè)和網民自律的基礎之上,由于網民不代表全體公眾,網名的意見不一定做到客觀、公正、理性,加之網絡上存在的民粹主義傾向、仇官、仇富等情緒濃厚,少數網民會將案件的某種“標簽”無限放大。因此,對良莠不齊的網絡輿論,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網絡輿情對司法的過份渲染與關注,并不必然帶來司法公正,有時甚至影響司法公正。
網絡輿論對司法的關注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既不能回避與無視,也不能為其左右與控制,而是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理性對待它,并努力引導它、規(guī)范它。首先,高度重視網絡輿情。要及時收集網上涉政法的信息,做到第一時間掌握事件信息,在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第一時間做出客觀評論,用正確的導向防止和消除各種雜音和噪音的干擾,用真實的聲音擠占謠言的傳播空間,引導網民正確思考,努力還原事實真相。其次,合理引導網絡輿論。用主流、權威及真實可信的聲音占領論壇,在與網友的討論中,整合、梳理論壇上雜亂無章的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互動中引導輿論,掌握輿論引導的話語權,贏得網民的信任,使網絡媒體與主流媒體良性互動。最后,理性規(guī)范網絡輿論。要推動網絡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守則的養(yǎng)成,形成網絡社會所特有的道德約束力,同時制訂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引導論壇輿論導向趨向理性化。實踐證明,只要正視與引導好網絡輿情,才能有效化解輿論對司法過程中的質疑,從而維護司法權威,促進司法公正。如我院1997年辦理的一宗貪污案,事隔十幾年之久,有自稱“段某”的人通過網絡“博客”發(fā)布不實信息,大肆攻擊檢察機關,指責檢法兩家炮制“冤案”,煽動網民炒作。該院立即啟動網絡輿情研判應對機制,積極發(fā)揮“網絡正義衛(wèi)士”評論員隊伍的作用,通過網絡“博客”、網上回帖等形式正面回應網民提出的疑問,反駁 “段某”的不實之辭,及時、適時、準確、公開發(fā)布權威信息。事實真相披露后,網民對“段某”故意歪曲事實的做法予以譴責,迫于輿情,“段某”刪去博文,聲稱“休博”。
網絡輿情的自身特點與局限性決定著它不可能成為司法公正的“保障器”,它日益強勢反而會妨礙檢察機關等司法部門獨立行使司法權,有損司法公正。司法活動本身是一個以主觀認識客觀,以已知探求未知的活動,理性思維與獨立判斷是司法官員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基礎。在理性判斷與邏輯推理的過程中,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擾和影響,包括來自媒體的渲染和影響。網絡輿論的過分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對司法獨立構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其對案件某些情節(jié)的過于渲染或妄加評論,往往對司法人員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心理負擔。司法人員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頂住輿論壓力,嚴格依法辦案。法律是立法機關經過嚴格規(guī)范的程序制訂出來的,具有穩(wěn)定性、安定性、規(guī)范性、可操作性等特點,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眾對法律的信仰。特別是刑法的適用,必須遵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為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的罪刑法定原則。如果公民實施了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但屬于違法的行為,最終卻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那么民眾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處于不安全感。因此,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的監(jiān)督機關其重要職責就是要通過執(zhí)法辦案來維護法律的尊嚴,保證法律的統(tǒng)一正確的實施,保證每個公民不受公權力的非法侵害。檢察人員在具體的辦案中,也只有尊重立法宗旨與法律精神、遵循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基本要求,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法律,不受任何輿論的左右與干涉,才能確保司法公正與公民安全。
總之,網絡輿論與司法已是如影相隨,二者各自所體現出來的言論自由價值與公平正義價值原本互不沖突,但在具體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遵循獨立的司法往往繞不過以強大民意為后盾的輿論監(jiān)督,在洶洶民意面前,檢察機關只有秉承公開原則,嚴格依法辦事,在釋法、釋疑的過程中將司法決策的理由公之于眾,及時向社會傳遞現代法治文化,培育公民理性的法治思維,才能筑牢公正司法的大夏。另一方面,網絡輿情也只有要落足到基本國情的現實土壤上,經過法治的過濾,才能結出理性的民主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