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瑫 于 艷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遼寧朝陽 122000)
聲樂教學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技能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藝術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是否合理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高校聲樂教學效果談幾點看法。
教學要以歌唱的呼吸、發(fā)聲、共鳴等的訓練為主要內容,通過較規(guī)范和系統(tǒng)的訓練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正確的歌唱方法。下面筆者就以呼吸、發(fā)聲、共鳴訓練為例談幾點看法。
1.歌唱的呼吸訓練,包括各呼吸器官肌肉的鍛煉和建立歌唱呼吸的正確方法。所謂“歌唱的呼吸就是呼的肌肉和吸的肌肉的對抗平衡”,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抑、揚、頓、挫的變化,全靠呼氣和吸氣肌肉在堅強而靈活的運動中達到平衡才得以完成。所以,鍛煉各呼吸器官肌肉的彈力、控制力和對氣息的支持能力至關重要,應是每課的必須內容,也是需終生修煉的基本功。歌唱發(fā)聲的呼吸方法有多種,其中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方法,被認為是一種最完善、最科學的呼吸方法。用這種方法呼吸,吸氣可“沉于底”,聲“灌于頂”;呼氣有節(jié)制且均勻有力,發(fā)出的聲音落在控制的氣息上,聲音響亮悅耳、強弱有致、收放自如。
2.歌唱的發(fā)聲訓練,包括起音、打開喉嚨、口形變化、穩(wěn)定喉頭、混合聲等內容。歌唱的發(fā)聲是由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共鳴器官有機協(xié)調配合完成的,要求呼吸力量的大小、聲帶張力的強度與共鳴腔體這三者之間保持一定的動態(tài)平衡。在這種狀態(tài)下發(fā)出的聲音是有氣息支持的,有充分共鳴、高位置的,上下統(tǒng)一的聲音。這種聲音就是發(fā)聲訓練要求得到的聲音。它能強能弱、圓潤達遠,音色柔美持久,具有很強的穿透性。
3.歌唱的共鳴訓練,主要包括混合共鳴、可調節(jié)共鳴腔、聲音位置等訓練內容?;旌瞎缠Q訓練就是歌唱要使頭腔、口腔、胸腔各共鳴腔體連成一個整體,并根據高、中、低三個聲區(qū)的不同比例,主次有所側重,使之有機協(xié)調配合,混合運用。要求發(fā)出的聲音同時分布于三個主要共鳴器官,使聲音在三個聲區(qū)內部都能做到明亮華麗、豐滿結實,既有金屬光澤,又具很強的穿透力,并在聲區(qū)轉換時無明顯痕跡??烧{節(jié)共鳴腔(口腔、喉咽腔)是調節(jié)共鳴的主要腔體。通過訓練要使之隨歌唱中語言、音高、音量和情緒的變化能夠敏捷作出各種不同的調節(jié),使聲音能靈活地反射到各共鳴腔體,發(fā)揮其共鳴腔體間的橋梁和樞紐作用。聲音位置是人在歌唱時的一種感覺,而聲音位置是可以通過感覺來調節(jié)的。聲音位置訓練就是體會聲音的位置,學會用感覺來調節(jié)聲音的各種位置,逐步做到歌唱時無論聲區(qū)、字音、音高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同一高度的感覺。
在聲樂課的教學上,應該多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不能“一言堂”,不能采用滿堂灌的辦法。要善于組織教學,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要求教師點面結合,力爭重點突出而又面面俱到。多讓學生參加討論,讓學生自己說,自己懂得分析聲音,使學生有學習的自主性。要讓學生學會思考,由教師主導型變成學生主導型,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示范是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直接解釋。在聲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演唱示范能使學生對音色、聲音位置、共鳴、氣息的支持、音樂藝術表現(xiàn)等有更明確、直觀、完整的感知。因此,我們要重視演唱示范,第一,教師要明確自己所要做的是哪方面的示范,是情感方面的、音型方面的還是歌唱方法方面的等。第二,教師要先依據自己的要求做一遍正確的示范,輔助以解釋和引導,使學生清晰地了解老師的意圖,然后讓學生按照提出的要求做。如果學生沒有做正確,教師應馬上給學生講解他沒有做到的原因,并用學生錯誤的方法做一遍示范,接著再給學生做一遍正確的示范讓學生進行比較,并辨別聲音的歌唱聽覺現(xiàn)象,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而獨立的聲音概念。
為了提高聲樂教學效果,在聲樂訓練上,教師就要采用多種上課形式,一是大課,二是小組課,三是個別課。首先是上大課,主要講述聲樂理論,讓學生認識、了解各種有關聲樂的理論知識;其次是小組課,聲樂小組課是將學生按男女分開為五人一組,或者七人一組,按組上聲樂小組課。通過一起訓練,然后再進行逐個匯課,在匯課的時候再進行個別指導,這時其他學生在聽別人唱的時候,可從中受到啟發(fā),共同受益;再次是個別課的訓練,對每位學生進行發(fā)聲技巧訓練,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更清晰、系統(tǒng)、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總之,通過這三種形式的訓練,學生的演唱能力會提高得很快。
1.面向全體學生,關注過程性評價。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重過程、輕結果,既重視學生的現(xiàn)在,也要考慮學生的過去,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特長;抓住學困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對聲樂學習產生信心。
2.評價內容多元化。在“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評價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評價,防止以點代面、以偏概全,關注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fā)展。對學前專業(yè)的學生評價應突出師范性,對學生學習努力程度、感受音樂的能力、鑒賞能力、合作能力、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查評價,從而構建多元化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
總之,提高高校聲樂教學效果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我們只有鍥而不舍,堅定信心,在教學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決新情況,接受新事物,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牢固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全面提高聲樂技能和水平。
[1]盧園園.聲樂學習中的模仿與示范[J].青年文學家,2010(22).
[2]徐冬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之我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3]朱迎春.探究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的新途徑[J].大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