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剛(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美術系 陜西西安 710100)
歐洲中世紀在時間上通常以公元四七六年西羅馬的滅亡為起點至十五世紀,跨度一千年左右,很像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是歐洲各民族遷徙、交流、融合、相互影響,不同思想文化、宗教摩擦、碰撞,百家爭鳴的一個時代。中世紀繪畫是一次漫長的藝術嬗變過程,以基督教繪畫為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在宣傳宗教的過程中起著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中世紀繪畫以形象化的手段闡釋著基督教,有點類似中國的敦煌壁畫形式圖解佛經(jīng)一樣。
不少人不看好中世紀繪畫,認為它是蠻族人的藝術,起點較低,其繪畫甚至是繪畫歷史的停滯或倒退。如果說倒退或停滯一二十年或三五十年完全有可能,可長達一千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藝術需求。中世紀繪畫(鑲嵌畫、壁畫、圣像)被認為風格單調(diào),人物形象呆板,繪畫技術較為簡單。在古希臘,雕刻水平隨著“庫羅斯”的出現(xiàn),藝術家對人物的比例、結(jié)構(gòu)、神態(tài)雕刻的越來越寫實,突破了以前埃及風格的影響,使雕刻從高浮雕邁向圓雕,邁向了雕刻的自由王國,其在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在今天看來我們也只能望其項背。隨著雕刻的不斷發(fā)展、豐富,古希臘繪畫藝術也不遜色。從早期陶瓶上的人物畫來看,人物形象生動,比例準確,人體結(jié)構(gòu)合理,盡管當時一些圓雕、浮雕的繪畫草圖已南難覓蹤影,但卻明顯受雕刻藝術影響的影子。隨后壁畫的出現(xiàn),畫面人物形象以線造型加上平涂的色彩到后來線面結(jié)合,物象有一定的明暗陰影,從二維平面逐步在向三維空間探索,畫面出現(xiàn)了較強的立體感、空間感,這在古希臘哈德良行宮壁畫《人首馬身的怪物與野獸之戰(zhàn)》及龐貝壁畫《女詩人》中可見一斑。當時的畫家還沒有完全理解物象在光照射下的明暗效果,透視規(guī)律,色彩規(guī)律,顯示了雕塑藝術的成就和繪畫藝術的不對等性,因此寫實雕塑的這種立體真實震撼效果并沒完全有平移到二維平面上。由于歷史的變遷,北方蠻族的侵略,古希臘、羅馬的這種趨于寫實的藝術風格被動蕩的社會所阻擋,古希臘藝術上曾經(jīng)的輝煌似乎戛然而止。然歷史并未順應人的一廂情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中世紀的繪畫在改弦更張:在題材上從世俗的貴族王權戰(zhàn)爭、歷史事件及奢華內(nèi)容變?yōu)榛浇填}材,畫面的莊嚴肅穆感增強了,畫面中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被圣物所取代,強化了物象的線條,突出了繪畫的形式感、裝飾感。古希臘、羅馬這種人文題材繪畫向基督教題材的轉(zhuǎn)換,這是多種因素的結(jié)果,是歷史的選擇,更不是繪畫的倒退。宗教繪畫在時代的召喚下大為普及,毫無疑問豐富了繪畫內(nèi)容,技巧、材料及表現(xiàn)力,在當時歐洲政教合一的大背景下,它的宗教功能、社會教化功能,審美功能,交流溝通功能不言而喻。它是從曲線上蜿蜓不止,最終得以文藝復興時代的出現(xiàn),可以說中世紀的基督教繪畫,盡管受宗教道義的約束,但局限性與現(xiàn)實性并存,它仍在向前發(fā)展。在這種直觀宗教繪畫的影響下,更加深了人們對宗教的溝通理解,基督教成了撫慰心靈的緩沖劑和護身符,促使社會相對穩(wěn)定,也是文化、思想相互矛盾,科技、經(jīng)濟勻速發(fā)展的大好時機,我以為基督教繪畫是西方藝術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文藝復興是各種綜合利好因素的集中體現(xiàn),基督教繪畫功不可沒。
基督教教會組織為其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精神支撐,許多繪畫材料、顏料、畫法才得以在藝術家虛誠,嚴謹?shù)墓ぷ髦?,材料得以實驗,顏料得以試驗、展示,技法得以豐富。比如,中世紀的圣像畫,可能也流行用象牙,馬賽克或瓷釉制作,可攜帶的圣像通常是被畫在木板上。在幸存于拜占庭期間西奈山圣凱瑟琳修道院最早期的圣像中,一般用柏樹做木板,用布和石膏加以固定以防止裂痕或裂縫,再畫上顏料。其中蠟畫法已被采用。后來,在圣像的制作中更多采用顏料調(diào)和雞蛋的蛋彩畫技術,金葉被大量用作背景,而完成的作品被清漆保護起來。八世紀左右的藝術家們將圣像的繪制尊為一種屬靈行為,他們通過禁食、禱告以及先完成一段長期的藝術方面的技術培訓來做準備。
基督教鑲嵌畫,其風格在后期越來越從原來以線為主對宗教神話形象的描繪到以粗、細線結(jié)合,在人物的面部已有豐富的明暗變化,眼窩、鼻梁、面頰、下巴、耳朵的陰影從粗線到面的過渡,手指有明暗變化,畫面有著更為豐富的色彩,人物、背景已虛實得當,畫面的建筑物已暗含透視規(guī)則,從畫面的整體效果來看,對物象的塑造在不斷加強。比如西奈山圣凱瑟琳修道院六世紀的圣像中一幅高度自然主義的基督肖像及另一幅六世紀的圣母瑪利亞圣像,圣索菲亞大教堂南側(cè)走廊墻上約創(chuàng)作于十三世紀中葉的圣母瑪利亞和施洗約翰以鞠躬姿態(tài)侍立基督兩旁的肖像畫。在二維平面中不斷向前摸索,不斷地撞擊著藝術法則的大門,隨后才產(chǎn)生了人們對物像透視規(guī)律的認識,形成了在二維平面上塑造三維空間的明暗畫法,色彩規(guī)律,以至到十三世紀中后期佛羅倫薩人喬托,把“希臘樣式”中的縮短法,光影描繪,初步的透視知識運用在自己的繪畫中,在宗教題材上從二維平面上塑造了如雕像般的結(jié)實人物,突現(xiàn)了物象的空間感。
宗教信仰是西方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人在精神上有了歸屬感,對道德有較大提升,倡導他人、自然、生活充滿尊重、感恩,力促互敬互助的風尚,是渴望生活,整合、滌蕩思想的體現(xiàn),基督教是西方主流宗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督教繪畫在古希臘、羅馬繪畫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是對以寫實為審美法則的古希臘藝術的擴充和豐富,以自身的特點扮演著圖說宗教、藝術欣賞的載體功能。突出了繪畫的形式感、裝飾性,增加了繪畫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注重營造畫面意境,是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藝術仿真自然”觀點的有力回敬?;浇汤L畫在中世紀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因宗教特有的莊重、謹慎、嚴肅而緩慢地向前發(fā)展,促成了自身的繁榮興盛,它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從另一角度也起到“人類文明復興”的作用。在歐洲中世紀,基督教鑲嵌畫、壁畫、圣像畫無處不在,類似我國西藏不同尺寸的唐卡及佛教畫像,其圖解、教化、文化思想凝聚、紐帶功能是不言而喻??梢哉f沒有基督教繪畫長期題材上相對專一性同時依靠教會強大的資金投入對于表現(xiàn)繪畫意境、技巧方法的不斷探索、積淀及精神思想的梳理,便沒有隨后的文藝復興思想的勃發(fā)。它是文藝復興繪畫人本主義精神的一面鏡子,其宗教思想對文藝復興影響深遠。十五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包括文藝復興三杰及以后的大多數(shù)畫家所描繪的題材內(nèi)容都和基督教有關。達芬奇的《巖間圣母》拉裴爾的《圣母像》米開朗基羅的《創(chuàng)世紀》提香的《圣母子和年幼的圣約翰與圣凱瑟琳》……我們隨手翻開一本西方美術畫冊,基督教的影響無處不在。
古希臘、羅馬藝術不象瑪雅文明那樣突然消失,其看似突然中斷,實則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各民族遷移、沖突、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這值得我們深思?;浇汤L畫是古希臘、羅馬藝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自覺選擇,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物象化體現(xiàn),其意義深遠。
[1]歐陽英、潘耀昌《外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5(1).
[2][英]瑪麗,坎寧安著《拜占廷的信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1).
[3]邵大箴《古代希臘羅馬美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1).
[4][奧]維克霍夫《羅馬藝術——它的原理及其在早期基督教繪畫中的運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
[5]王仲堯《東西方宗教美學和藝術》中國書店,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