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珍 魏萬梅
1例PPH術后坐浴致臀部低溫燙傷的護理體會
張玉珍 魏萬梅
【摘要】通過1例PPH術后坐浴致臀部低溫燙傷的護理過程, 分析造成燙傷的原因, 提出相關護理對策。認為普及低溫燙傷相關知識, 提高護理人員業(yè)務水平, 認真落實健康教育制度, 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就能杜絕低溫燙傷的發(fā)生。
【關鍵詞】坐??;低溫燙傷;護理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PPH)術是目前治療Ⅲ、Ⅳ度內(nèi)痔、環(huán)形痔和部分Ⅱ度大出血痔的主要方法[1]。術后坐浴能明顯減輕肛周的充血、炎癥、水腫和疼痛, 使局部清潔、舒適, 促進疾病早日康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 人們未意識到低溫長時間作用也可導致燙傷?!暗蜏貭C傷”是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當皮膚接觸70℃的溫度持續(xù)1 min, 60℃的溫度持續(xù)5 min以上時,就有可能造成燙傷, 這種燙傷叫做“低溫燙傷”[2]。蘭州鈾濃縮廠職工醫(yī)院外二科2013年2月收治l例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 術后坐浴引起低溫燙傷, 經(jīng)醫(yī)護人員及時處理和精心護理, 治愈出院。
患者陳某, 女, 63歲, 因“肛周腫脹疼痛、間歇性出血1年, 加重2個月”于2013年2月25日以“環(huán)狀混合痔”收入院。患者神志清楚, 營養(yǎng)一般, 自主體位, 步態(tài)正常, 于7年前行右肺癌根治術手術, 現(xiàn)全身多處轉(zhuǎn)移,雙下肢麻木、疼痛明顯, 感覺減退, 肛周可見環(huán)狀隆起, 局部充血水腫, 壓痛明顯, 肛門外周皮膚正常, 肛門鏡檢查(膀胱截石位)見:齒狀線上方3、7、11點直腸黏膜隆起, 局部可見點狀出血。入院后積極完善相關檢查, 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1.1×109/L, 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因子150 μg,皮下注射, q.d., 7 d后復查血常規(guī), 白細胞升至4.5×109/L。于2013年3月5日在椎管內(nèi)麻醉下行PPH手術, 術畢安返病房, 患者意識清楚, 生命體征平穩(wěn),全身皮膚完好。術后給予抗感染、止血、對癥等治療。術后第2日拆除肛門處敷料, 囑溫開水坐浴, 2次/d, 大便后及時坐浴。術后第6日晨查房時發(fā)現(xiàn)右側(cè)臀部有一直徑約3 cm皮膚破損, 患者無明顯疼痛, 亦不明確造成破損的原因, 分析患者能下床活動, 不考慮壓瘡,仔細追問病史, 患者訴前晚坐浴時水溫偏高,有可能在坐浴時燙傷臀部, 當時無家人陪護,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治療經(jīng)過:立即停止坐浴, 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 局部涂抹濕潤燙傷膏、清創(chuàng)換藥、消腫、抗感染綜合治療, 于3月28日出院,出院時燙傷處愈合欠佳, 無明顯感染。
2. 1 護理人員未全面評估患者, 缺乏低溫燙傷的相關知識 護理人員不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 不知道感覺遲鈍的老年人, 在正常人可忍受甚至感覺較舒適的溫度范圍內(nèi),接觸時間超過一定的閾值會發(fā)生低溫燙傷。該患者是一名肺癌多處轉(zhuǎn)移, 雙下肢麻木、感覺明顯減退的老年人, 是發(fā)生燙傷的高危人群。
2. 2 健康教育落實不到位, 責任心差 護理人員本身知識缺乏, 告知不到位, 只告訴患者術后第1次大便后用溫開水坐浴, 但并未告知坐浴的水溫、時間、水量等相關知識, 未講解坐浴的注意事項。部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先熏蒸再坐浴。在熏蒸過程中, 患者不能堅持時易發(fā)生燙傷, 存在安全隱患。護理人員責任心較差, 只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指導, 真正的操作由患者自行完成。患者坐浴時不及時巡視、坐浴后不檢查皮膚情況, 即使燙傷也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
2. 3 患者因素 老年患者的溫、痛覺及觸覺由于各種原因而減退或喪失, 即使正常的溫度, 也有可能造成患者皮膚燙傷。另外, 盼望疾病康復的心情比較急切, 認為坐浴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自行延長時間, 最終發(fā)生低溫燙傷。
2. 4 其它因素 患者和陪護人員沒有防燙傷的安全意識, 警惕性差;也沒有低溫燙傷的醫(yī)學常識, 發(fā)生燙傷后未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 延誤治療。
3. 1 立即停止坐浴 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臥位,保持局部皮膚清潔, 避免受壓。燙傷部位給予清創(chuàng)、涂抹濕潤燙傷膏、按時換藥直至創(chuàng)面結(jié)痂。治療期間加強巡視, 密切觀察傷口變化。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 減少負面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鼓勵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改善全身營養(yǎng)狀況。
3. 2 護理人員加強業(yè)務學習, 科室建立統(tǒng)一的健康教育卡 年輕護士加強業(yè)務學習, 高年資護師不斷更新知識, 學習并掌握低溫燙傷的相關知識, 將預防低溫燙傷的相關常識列為健康教育內(nèi)容。重視患者的每一個護理問題,列出重點和關鍵點, 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何避免, 制定出通俗、實用的健康教育卡。護理人員根據(jù)健康教育卡的內(nèi)容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教育, 護理組長要認真落實, 檢查患者是否掌握, 并加以補充、改正和指導, 使健康教育內(nèi)容真正落實而不流于形式。
3. 3 進行安全教育, 提高護士、患者及家屬的安全意識 對護士進行患者安全教育, 在工作中時刻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強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屬對低溫燙傷的警惕, 減少意外傷害的發(fā)生。安全第一, 警鐘長鳴, 不斷提高相關人員的認知程度, 做到預防為主。
3. 4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①患者入院時, 護理人員常規(guī)做好燒傷防治知識的普及教育工作, 加強保護意識。②確定潛在燙傷危險場所和用物:例如暖瓶、熱水袋、開水房等, 懸掛防燙傷標識, 對患者進行重點告知。③確認高危險性燙傷患者:年齡>65歲、肢體功能障礙、意識障礙、大手術后、糖尿病患者等,對其進行預防教育。④進行坐浴、熱療及使用取暖設備時, 指導患者正確使用, 加強看護,并放置鬧鈴定時, 提醒治療結(jié)束。床頭懸掛防燙傷警示標識, 提醒護理人員對該類患者加強管理, 嚴格執(zhí)行交班制度, 經(jīng)常巡視, 觀察皮膚顏色并及時記錄。⑤如發(fā)生意外燙傷應立即報告醫(yī)生, 做好記錄, 遵醫(yī)囑予以處理, 填寫燙傷事件報告單。
坐浴是痔瘡患者手術后的常規(guī)操作, 對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非常重要。水溫控制在43~46℃, 2~3次/d, 5~10 min/次可明顯減輕切口疼痛和水腫, 更有利于切口創(chuàng)面肉芽生長, 加快切口愈合的速度[3]。術后坐浴引起燙傷在臨床上較少見, 針對這一案例, 給護理人員敲響了警鐘。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坐浴時, 將水溫和坐浴時間作為重點指導內(nèi)容, 確認高危險性燙傷患者, 每次用水溫計測試水溫, 嚴格控制在40~43℃, 確保安全。普及低溫燙傷相關知識,對患者、家屬反復進行安全宣教和指導, 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這樣就能杜絕低溫燙傷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李樂之, 路潛. 外科護理學.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2:455.
[2] 凌峭, 鞠斐.高齡老人低溫燙傷原因分析及預防護理. 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2, 14(104):1073.
[3] 羅旭雯.混合痔術后適宜中藥坐浴時間的探討.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 14(310):227.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16(2013)13-0029-03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3.13.015
作者單位:730065 蘭州鈾濃縮廠職工醫(yī)院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