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二偉
(1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 廣西中藥藥效研究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1)
試論反性配伍與方藥
郝二偉1,2
(1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 廣西中藥藥效研究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1)
通過文獻研究,并結合歷代醫(yī)家臨床實踐經驗,對中藥配伍中特殊配伍方式反性配伍進行探討。主要從反性配伍的內容、與反佐配伍區(qū)別、與反治法聯(lián)系、反性配伍方藥舉例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中藥;藥性;反性配伍
反性配伍是藥性相反的中藥配伍使用的一種配伍方法,也是中醫(yī)治法中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配伍方法體現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和祛邪扶正、三因制宜、調理陰陽的基本原則,既保留了藥物固有藥性及功用優(yōu)勢,又通過合理的組合搭配,抑制了各自在治療中的弊端,解決了臨證中許多疑難問題,從而獲得更好的療效。現從反性配伍的概念,與反佐配伍的區(qū)別,與反治法的聯(lián)系,常見方藥等方面進行簡單論述。
反性配伍是通過藥性相反的中藥配伍使用,使藥物之間經過拮抗、制約、協(xié)調諸途徑而達到增強療效,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及解毒糾偏等相反相成治療效果的一種配伍方法。反性配伍的主要內容包括寒熱配伍、斂散配伍、升降配伍、補瀉配伍、潤燥配伍等。①寒熱配伍是用寒涼性藥與溫熱性藥配伍使用,起到調整機體寒熱狀態(tài)、消減藥性寒熱、制約藥性偏激、防止寒熱格拒等作用,用于治療寒熱錯雜、藥性與病性不符、寒熱格拒、純寒純熱病證的配伍方法[1]。②斂散配伍是酸斂收澀藥與發(fā)散藥配伍的用藥方法,起到調和營衛(wèi),防止發(fā)散和收斂太過等作用,用于營衛(wèi)不和、外感風寒、氣虛等病證。③升降配伍是浮藥與沉降藥配伍的用藥方法,起到升降氣機、升陽降火、升水降火等作用,用于氣滯、中氣下陷、內傷發(fā)熱、水火不濟等病證。④補瀉配伍是補虛藥與祛邪藥配伍的用藥方法,主要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用于治療虛證、實證、虛實兼夾的病證。⑤潤燥配伍是即辛香苦溫剛燥藥與陰柔滋潤之品配伍的用藥方法,主要起到燥濕化痰、燥濕利水、滋陰潤燥的等作用,用于治療濕邪為患兼陰血不足、濕溫傷陰、腸燥、肺燥等病證。
反佐配伍是佐藥與藥性相反,功用不同的君臣藥配伍使用,不直接對主證或兼證起治療作用,而從反面協(xié)助君臣而起相反相成作用的配伍方式[2]。反佐在兼癥較多,藥味復雜或君藥有大毒時應用,君藥與佐藥性味相異或相反,反佐藥用于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雖然性味與君臣藥相反,治療中卻起到相成作用。反佐藥特點是:①反佐藥與主藥的性味、功用或作用趨向相反,通過誘導輔佐、護正監(jiān)制、激發(fā)推動等作用,與主藥合用后有相成之功;②反佐藥與主藥相反,相反之處不能直接對主證或兼證起治療作用;③反佐藥處于佐藥位置,在處方中不起主要的治療作用,藥味宜少、藥量宜小[3]。
寒熱并用、補瀉兼施等反性配伍雖有相成之效,卻是針對疾病病機的寒熱交織,虛實夾雜而設。根據正與邪、寒與熱對立雙方的偏重,相反配伍之藥可以處于君臣之位,也可以屬于佐藥之列。即使屬于佐藥,其作用是直接治療主證或兼證,因此與反佐藥的作用有明顯不同。
反治是中醫(yī)治療原則之一。反治法是順從疾病證候的假象進行治療的方法,《內經》指出:“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從治法,它雖與正治法相對而言,然本質仍屬正治。常用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反性配伍不僅運用于反治法中,正治法中也可采用。如大黃附子湯是“療寒以熱”的正治法,用于治療寒積便秘實證。
反性配伍與反治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反治與正治,均是治療原則,反性配伍則是在反治、正治的治療原則指導下采取的配伍方法。
4.1 寒熱配伍
半夏瀉心湯中黃芩配半夏,黃芩苦寒,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半夏辛溫,善燥濕化痰,消痞散結。二藥配伍,寒熱平調,半夏溫胃消痞以和陰,黃芩苦寒泄熱以和陽,共奏溫中泄熱、消痞散結之效。適用于寒熱互結之心下痞滿、嘔吐、下利之證。
麻杏甘石湯中麻黃配石膏,麻黃辛、微苦、溫,為宣肺平喘要藥,石膏辛、甘、大寒,為清瀉肺熱要藥,兩藥配伍,寒熱相制,可使麻黃宣肺平喘而無蘊熱之弊,石膏清肺瀉熱而無冰伏之憂,共奏宣肺平喘清肺泄熱之功,適用于肺熱壅盛之咳喘實證。
4.2 補瀉配伍
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山萸肉、山藥為三補,補腎陰為主;澤瀉、丹皮、茯苓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三補”與“三瀉”配伍以治療腎陰虛火旺諸證。
枳術湯中枳實配白術,枳實辛散性猛,善破氣消積,化痰除痞,為治胸腹痞滿脹痛實證之主藥,白術甘溫補中,善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為治脾虛諸證之要藥,兩藥配伍,消補并進,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礙邪,共奏健脾強胃,消食化積之效,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之證。
4.3 升降配伍
四逆散,其證屬陽郁厥逆證,緣于外邪傳經人里,氣機為之郁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fā)陽氣,透邪外出的同時,配用積實理氣解郁,瀉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是升降并投的典型配伍。
三拗湯中麻黃配杏仁,麻黃味辛,質輕而升浮,善宣肺止咳平喘,杏仁苦溫潤降,善降氣止咳平喘,二者雖均為治咳喘要藥,但麻黃宣散肺邪而平喘,杏仁潤降肺氣而平喘,兩藥配伍,一宣一降!使肺氣通調,止咳平喘作用益彰,適用于邪氣壅肺之咳喘實證。
4.4 斂散配伍
苓甘五味姜辛湯,干姜、細辛與五味子配伍,治療上焦飲邪未盡,寒飲續(xù)發(fā)之證。在用干姜、細辛溫肺化飲止咳的同時,配用五味子斂肺止咳,一散一收,非但散不傷正,收不留邪,而且亦有助于肺司開闔之職,使肺之開闔有權,則飲邪無伏匿之處[4]。
桂枝湯中桂枝配白芍,桂枝祛風散寒,解肌發(fā)汗,白芍斂陰和營,固衛(wèi)止汗,兩藥配伍,散收互助,發(fā)汗之中有收斂之意,和營之中有調衛(wèi)之功,使桂枝發(fā)汗而不傷陰,白芍斂汗而不留邪,共奏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之效,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虛或營衛(wèi)不和證。
4.5 潤燥配伍
杏蘇散中杏仁與半夏、橘皮配伍。杏仁苦溫而潤,宜肺化痰止咳;配伍半夏、橘皮燥濕化痰,治療涼燥傷肺,肺氣不宣,津液不能輸布,聚而為痰,引起的外感涼燥證[5]。
歸脾湯中當歸配白術,當歸甘溫質潤,補血養(yǎng)血,白術甘溫苦燥,補脾益氣而燥濕,兩藥配伍滋陰而無滑腸腹脹,虛不受補之弊,同時健脾燥濕還可助后天以化生陰血,且避免健脾藥溫燥傷陰助火。
[1] 郭瑋,曾智輝.試述寒熱并用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J].山西中醫(yī), 2009,25(1):37-38.
[2] 張雪梅.反佐的內涵及界定[J].浙江中醫(yī)藥雜志,2002,37(11): 461-462.
[3] 張娜,謝鳴.方劑學“反佐”概念探析[J].中醫(yī)雜志,2004,45(8): 565-567.
[4] 張梅,頓寶生.試論《傷寒論》相反相成的配伍規(guī)律[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9(5):3-4.
[5] 項新華,蔣文躍.方劑燥潤配伍及其臨床運用體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2,29(10):623-624.
R282.705
A
1671-8194(2013)12-0271-02
國家科技部973計劃課題(2007CB512602);廣西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1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