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梁松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中醫(yī)院,云南 景東 676200
自2008年起筆者采用針刺配合隔姜灸陰陽蹺脈交會穴治療周圍性面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系統(tǒng)觀察了80例患者,現總結報告如下。
2008年8 月至2012年10月我科收治臨床確診為周圍性面癱引起的一側面肌麻痹患者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齡最小9歲,最大80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月。
納入標準:①符合周圍性面癱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病證診斷標準,一側面肌麻痹患者;②病程在3個月之內者;③年齡在9至80歲之間。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周圍性面癱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病證診斷標準;②年齡在9歲以下或81歲以上,病程超過3個月者;③合并格林巴利綜合癥、腫瘤、外傷、腮腺炎、頜后化膿性淋巴腺炎、中耳炎、顱底腦膜炎等引起的繼發(fā)性周圍性面癱及中樞性面癱,合并有心、腦、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治則:祛風通絡,調和陰陽。
選穴:申脈照海風池睛明承泣巨髎地倉
操作:申脈、照海進針0.5~1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分鐘,囑患者做閉眼、睜眼動作 ;風池,直刺0.5~1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承泣,直刺0.5~1寸,不施手法。巨髎,直刺0.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分鐘,地倉透刺頰車,進針1~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分鐘。(睛明、承泣位于目眶內,固定眼球,輕柔進針,不行提插捻轉手法,出針時較長時間壓迫針孔。)以上針刺施術后留針20分鐘。出針后,選用生姜切片,厚0.5cm,大小為1.5×1.5cm,厚薄均勻,用針點刺多孔,以便熱力傳導,取艾柱置于姜片上,放于地倉穴位之上,然后點燃艾柱施隔姜灸,每穴灸20分鐘。施術過程時常詢問患者姜片溫度,以病人覺熱為度,嚴禁燙傷皮膚遺留疤痕。施灸后宜暫避風吹。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共觀察3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目前國際公認的HouseBrackman(H-B)面神經分級評價標準[1],痊愈:面部所有區(qū)域正常,HB分級I級;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功能障礙,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眼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HB分級Ⅱ級;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無嚴重外形損壞,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和 (或)輕度病理性聯合運動 (面肌痙攣,面肌抽動),HB分級Ⅲ級;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外形不對稱,HB分級Ⅳ~Ⅵ級。
治療組:痊愈36例,占45%;顯效20例,占25%;有效12例,占15%;無效12例,占15%??傆行?5%。
王某某,男,17歲,景東一中學生。
主訴:右側口?2天。2012年10月2日16:30初診。
病史:患者于10月1日清晨淋雨吹風后,當晚入睡自覺右耳不適感,次日晨起右耳后跳動,右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右眼閉目露睛,右額紋消失,右側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就診當地衛(wèi)生院,診斷:周圍性面癱,建議到縣中醫(yī)院針推科針灸治療。
查體:血壓115/80mmHg,心率82次/分鐘,神清,無肢體功能障礙,右側口眼?斜,右眼閉合不全,迎風留淚,結膜充血,右側額紋消失,右側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不能做皺眉、吹哨、示齒等動作,右耳后疼痛,飲食正常,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選穴:申脈照海風池睛明承泣巨髎地倉
操作:申脈、照海進針0.5~1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分鐘,囑患者做閉眼、睜眼動作 ;風池,直刺0.5~1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承泣,直刺0.5~1寸,不施手法;巨髎,直刺0.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分鐘;地倉透刺頰車,進針1~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分鐘。以上針刺施術后留針20分鐘。出針后,選用生姜切片隔姜灸地倉穴20分鐘。注意事項同治療方法中所述。
治療經過:采用上法治療10次后,耳后疼痛消失,右眉可上舉,右額紋稍恢復,閉目漏睛好轉,鼓腮漏氣,20次后,右額紋恢復,閉目基本完全,鼓腮稍漏氣,休息3天,繼續(xù)治療10次,未遺留明顯后遺癥,痊愈。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是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正邪交爭,陰陽失調而致面部筋肉縱緩不收。《靈樞·脈度》中記載: “蹺脈者,……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边@說明陰蹺和陽蹺的經氣并行回還,共同濡潤眼目。若陰氣不足、陽氣偏盛時,則眼目不能閉合。陰陽蹺脈具有溝通陰陽、運行衛(wèi)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司目之開合的功能。針灸治病的關鍵在于根據癥候的屬性,調節(jié)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歸于陰平陽秘,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申脈為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照海為足少陰腎經與陰蹺脈的交會穴,二穴為蹺脈之根,可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整陰陽偏盛偏衰,兩穴合用具有協(xié)調陰陽、祛風通絡的功能;蹺脈與手足少陽的交會穴風池有疏風散寒之功;取蹺脈循行至頭面部與手足陽明的交會穴睛明、承泣、巨髎、地倉祛風通絡之效?!夺t(yī)學入門》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睹t(y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生姜入藥,辛溫無毒,升發(fā)宣散,調和營衛(wèi),祛寒發(fā)表,通經活絡,治風邪寒濕。故在針刺的基礎上加艾炷隔姜灸,可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二者相配可以祛風通絡,改善陰陽失調而致面部筋肉縱緩不收的癥狀,使癱瘓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復,為治療本病較為理想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興林,黃德亮.面神經麻痹[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