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禮霞 李大勤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中國傳媒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100024)
提 要 Halliday指出信息單位是說話者選擇用來編碼的話語單位,以小句為無標記的體現(xiàn)形式。我們認為這是從獨白語篇的視角來考慮的。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獨白語篇和對話語篇之間的同質(zhì)性,或者說獨白語篇是面對面交流的模仿。本文在實證的基礎上論證了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中的信息單位也存在形異質(zhì)同的現(xiàn)象,它們各自表現(xiàn)為對答結(jié)構和句子形式,但實質(zhì)上句子是壓縮的對答結(jié)構,所以都具有內(nèi)在的對話性,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轉(zhuǎn)換性。信息單位的兩種不同形式是為了與不同的話語推進方式相適應,具有不同的語篇功能。
“信息單位”是Halliday首次提出的概念。Halliday所指的信息是指已知的或可以預測的和新的或不可預測的之間的張力,信息單位是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兩個功能成分構成的結(jié)構,最后實現(xiàn)為說話者選擇用來編碼的話語單位,一系列這樣的話語單位構成語篇。(Halliday1967)語篇在形式上有口頭和書面、對話和獨白等分類,但人們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不同類型語篇之間具有同質(zhì)性,即互動性或?qū)υ捫浴0凑誃akhtin(1998)的觀點,對話性(dialogism)指話語中存在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聲音,它們形成同意和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等關系。書面性的獨白語篇的對話性體現(xiàn)為針對性(即指向性),對他人表述及受話人的考慮、對他人應答的預測,使得獨白陳述充滿了對話性。Hoey(2001:11)也認為“書面語可以看作是對面對面交流的模仿”。他把語篇定義為“作者和讀者之間合理自控的、有目的的互動之下產(chǎn)生的可視性證據(jù)”。
那么,異形同質(zhì)的各類語篇在構成單位上是否也異形同質(zhì)呢?本文試圖論證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中的信息單位也存在形異質(zhì)同的現(xiàn)象,它們各自表現(xiàn)為對答結(jié)構和句子形式,但實質(zhì)上句子是壓縮的對答結(jié)構,所以都具有內(nèi)在的對話性。信息單位的兩種不同形式是為了與不同的話語推進方式相適應,具有不同的語篇功能。
Halliday(1967)指出信息單位是個語義單位,由語法單位來實現(xiàn)。在無標記情況下,與小句相映合(co-extensive)。我們認為,信息單位以小句為無標記體現(xiàn)是從獨白語篇的視角來考慮的。獨白語篇是交際一方在獨立掌控話語推進的過程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構的具有一定宏觀語義結(jié)構的語篇,句子的弱互動形式恰好具備這樣的語篇組織功能。但實質(zhì)上獨白語篇是對面對面交流的模仿,它的信息單位和對話語篇的信息單位也應該是同質(zhì)的,都具有內(nèi)在的對話性。
一般認為,由引發(fā)語和應答語構成的“對答結(jié)構”是對話語篇的基本單位。對答結(jié)構是從“相鄰對”(adjacency pairs)概念發(fā)展而來的。相鄰對指的是兩個談話者各說一次話所構成的對子,最早由Schegloff和Sacks(1973)等提出。相鄰對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a)一個相鄰對至少包括兩個話輪(turn),每個說話者所說的一段話就是一個話輪;(b)這兩個話輪由兩個談話人前后相繼所說,有一定的語義聯(lián)系和先后次序;(c)話輪在句法上表現(xiàn)為單句、復句、句群等語言單位,而單句也包括了具體語境下不完整的句子表現(xiàn)形式,如詞、短語等。
如果說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具有本質(zhì)的相似性,那它們之間在形式上的差異則是由于參與者互動情況的不同而導致的。從對話語篇到獨白語篇是互動性由顯到隱、由強到弱而計劃性相對由弱到強的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顯性互動的話語例子如計劃性弱的閑聊,有一定計劃性的機構話語(institutional discourse)如醫(yī)患話語、庭審話語及電視訪談話語等等。這些話語在互動頻率上有高有低,有逐句互動,也有逐段互動,即對答結(jié)構的話輪有長有短,從單句到多句不等。如果整個話語只由一個大的話輪構成,那就是典型的獨白型語篇,如一言堂式的演講、報告或書信等。獨白語篇的計劃性最強而互動性最弱,因而其對話性是隱性的??梢哉f,對答結(jié)構的對答顯隱與對答頻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語篇的類型。
常見的對答結(jié)構有“問候-問候”、“提供-接受”、“提問-回答”等形式,其中以“提問-回答”(以下簡作“問-答”)結(jié)構最為典型。這是共識性的看法,也在本文下面進行的實證研究中得到驗證。
諸如庭審話語、醫(yī)患話語等機構性話語一般都是較為典型的有明確信息交流目的的話語類型。廖美珍(2005:126)、張清(1009)等對法庭話語的研究表明,法庭審判話語是一種特殊的話語活動,其特點是:(a)局限于特定地點,(b)按照特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進行,(c)具有不同目的的話語參與者主動或被動參加,(d)各自為達到一個符合自己目的和利益的結(jié)果,(e)以互相說服為主要方式進行,(f)整個審判過程基本上是由問答構成的。
我們通過網(wǎng)絡共收集了六個庭審案例的筆錄作為研究語料①,刑事案例、民事案例各三個。三個刑事案分別為多次盜竊案(刑1)、謀財殺人案(刑2)和報復傷人案(刑3),三個民事案例分別為父母子女贍養(yǎng)糾紛案(民1)、鄰里糾紛案(民2)和離婚夫妻財產(chǎn)糾紛案(民3),均為2011年審判的案例。其中一個刑事案例是從網(wǎng)絡視頻自己轉(zhuǎn)錄的,另外五個是從中國法院網(wǎng)的庭審直播欄目下載的,庭審過程都較為完整。
中國法庭審判主要有宣布開庭、法庭調(diào)查、法庭辯論和法庭宣判等四個階段,其中第一、第二階段主要是針對案件當事人的身份、權利、義務、案情等進行的信息溝通或調(diào)查,有相對程式化的話語模式。本文的統(tǒng)計分析就是取宣布開庭和法庭調(diào)查這兩個階段的語料進行的。因為所得語料中有一人多案和一案多人的情況,審問程序有一定重復,所以六個案例中實際包含了十二個案次的審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所選擇語料中共有383個語對,即說話者對話383次,其中問答語對329個,占85.9%;非問答語對54個,占14.1%。這些數(shù)據(jù)支持了以往研究的論斷,也一定程度地說明了問答結(jié)構在信息交換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信息的交流包括對命題的肯定、否定、質(zhì)疑或提供缺失的信息,信息單位應該是一個語義相對完整的語篇單位,而“問-答”結(jié)構恰是一種典型的以互動方式呈現(xiàn)完整信息的模式。問是用來傳疑的手段,是對特定未知信息的詢問行為;答是針對問點予以肯定、否認或者提供缺失信息的言語行為。疑問句在句法結(jié)構上可能是完整的,因為疑問點一般由疑問代詞表示。但正如徐杰、張林林(1985)所說,疑問句在語義結(jié)構中必須至少有一個語義成分的殘缺或不穩(wěn)定,即該疑問句的疑問點,這個疑問點只有在答句提供了相應的信息之后,問與答才能結(jié)合在一起構成一個語義完整的言語交際行為。呂明臣(2000)也提出疑問句只和陳述句相關,從功能指向上看,陳述句、疑問句是同類的,它們共同承擔了一種對話題內(nèi)容的表達功能。
針對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詢問方式。如特指疑問是對以疑問代詞“什么”為核心指代的不定未知信息的尋求,如“什么人(誰)、什么事、什么地方(哪里)、什么時間、什么方法(怎么)、什么原因(為什么)、什么數(shù)量(多少、幾)”等等;而其它像列項選擇問、是非問(是否)、正反問、附加問句等都是針對給定項的一種選擇。其中列項選擇問一般是在兩個或三個命題之間進行選擇,而是非問、正反問、附加問等則是在同一個命題的真假值之間做出選擇。從這個角度說,特指問句屬于開放性問句,而選擇性問句屬于封閉性問句。另外還有具有無疑而問等語用功能的問句,如反問和設問等。
當然,對答結(jié)構的對話性可以通過顯性或隱性的“問-答”結(jié)構來呈現(xiàn)。顯性的問答結(jié)構用于有急迫互動需求的信息交流中,如索取缺失信息(特指問、列項選擇問)或?qū)で髮σ延忻}的態(tài)度(是非問、正反問、附加問等)。而事實上對任何一個命題的交流都意味著等待或得到對方的某種反應,如肯定、否定或質(zhì)疑等。所以,陳述句一般都具有隱性問答結(jié)構的特征。從“問”的角度來說可以在其后追加疑問形式變成顯性的附加疑問句(這在英語里用反義疑問句來表示);而從“答”的角度來說,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問答結(jié)構,其答案都是一樣的,即說話人想要表達的觀點。如:
(1)審判員:死亡賠償金不予支持,其它合法有據(jù)的可以支持。
代理人:知道了。(刑1)
(2)公訴人:公訴人提醒你一下,希望你今天在庭審當中所說的這些話,對你自己這些話的法律后果負責。聽明白了嗎?
被 告:聽明白了。(刑3)
上面例(1)和例(2)都是對答結(jié)構,區(qū)別僅在于例(1)中沒有顯性問句,如“知道嗎?”,而例(2)在陳述句后面有附加問句。從兩例中的答句來看,其問答結(jié)構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是隱性的,一個是顯性的。
對話語篇的信息單位是以問答結(jié)構為代表的“引發(fā)-應答”式的對答結(jié)構,而對答結(jié)構也有其基本形式。對答結(jié)構中的成分“話輪”是從時間上認定的,即一個說話者在會話過程中任意時間內(nèi)連續(xù)說出的一番話。在Goffman(1976)和沈家煊(1989)等學者看來,提問、回答、道歉、問候等都是用語言實施的行動,因而在分析過程中應以“舉動”(move)代替“話輪”作為基本的分析單位。而在實際的話語中,一個話輪可以包含兩個舉動,一個舉動也可以由兩個話輪構成。例如:
(3)顧客:這小魚多少錢一斤?
小販:三塊錢兩斤。來兩斤?
(4)甲:這句話讀上去是不是有點……
乙:拗口?
例(3)中的應答語是一個話輪,包含了兩個舉動:回答前一個問題,提出新問題;例(4)則是甲乙兩個話輪完成了一個陳述舉動。可見,把舉動確立為基本的分析單位并將之與話輪區(qū)別開來不僅能更好地體現(xiàn)話語中語義單位和語法單位的對應性,也有助于進一步確定對答結(jié)構的基本形式。我們將由說話者輪流說話而形成的對答結(jié)構稱作“語用語對”或“大語對”,其中的話輪是以時間為參數(shù)(即連續(xù)說的話)界定的;而將由語義密切相關的舉動組成的語對看作是“語義語對”或“小語對”。如(3)中大語對是由問和答兩個話輪組成,而小語對則是由問句和答句中的前一個回答舉動“三塊錢兩斤”組成。
語義相關性更強的小語對構成了問答結(jié)構的基本形式。最小的、最基本的問答結(jié)構是一問一答兩個單句構成,即一疑(問)一答,一般每次只交流一個信息。一般問話都由單句表現(xiàn),存一疑(問)于一句,如“姓名?”、“捕前職業(yè)?”。判斷選擇問句也可以以陳述句加疑問句形式來表達,如附加疑問句;也可以存多疑(問)于一句,如“你何時、何地受過何種處分?”。而從問話給予答話人的答話余地來看,“封閉性”問話如選擇問句、是非問句、正反問句、附加問句等限制了答話的范圍,答話一般只能從給定選項中選一個,所以常常是單句形式;開放性問話中所謂窄式問話如“什么人(誰)、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哪里)、什么數(shù)量(多少)”等因所指代的對象相對確定、單一,答案多可融于一個單句之內(nèi);而寬式問話如“什么事件、什么原因(為什么)、什么方法(怎么)”等所指對象可簡可繁,答案也相應為單句或多句。從理論上來說,基本上所有的問答結(jié)構都有其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即一問一答式。還是以庭審語料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作為事實依據(jù)。表1是對相關數(shù)據(jù)的原始呈現(xiàn):表中一問一答是表示問和答語義密切相關且都由單句表現(xiàn)的情況,而一問多答則是答話超過一句,或雖只有一句但語義上不是確切針對問點的答話,如以下例(5)所示。
表1:庭審語料中答結(jié)構的構成情況
在全部329個語對中,一問一答雙句結(jié)構共有223對,占67.8%。而在一句多答情況中,主要又分為兩種:一是在一問一答的基礎上追加超量信息,如以下例(5)和例(6)所示;二是疑問點本身所指含義較寬,一個句子容納不了,如例(7)和例(8)所示。
(5)審判員:被告人對上述證據(jù)有無異議?
被 告:我覺得鑒定價格有些偏高。(刑1)
(6)審判員:把你打成什么樣了?
原 告:左胳膊起了大包。我主要看的就是胳膊。打我的當天就去了密云縣醫(yī)院進行治療,也沒有住院,共花了269.34元醫(yī)藥費。(民2)
(7)審判員:對二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有什么意見?
被 告:二原告要求的生活費數(shù)額太高;對醫(yī)療費的負擔問題沒有意見。(民1)
(8)公訴人:案發(fā)當天你都做什么了?
被 告:案發(fā)當天,就是6月8號,上午……后來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等
到最后的時候,他們砍完了人,他們打個電話說砍完了。我說是嗎,那就走吧。(刑3)
就小語對而言,例(5)中的答話應是針對問句中“有無異議”的選擇,而實際上答話人省略了“有異議”這一步驟,直接回答“有什么異議”的問題了,所以歸入一問多答類。例(6)中只有“左胳膊起了大包”是針對“打成什么樣”這個答話中的疑問點的,其他語句實際上是對另外一些潛在問題的主動回答,如“去醫(yī)院看什么?”“什么時候去的醫(yī)院?”“花了多少醫(yī)藥費?”等。像例(5)和(6)那樣的問答結(jié)構,事實上是包含了小語對的大語對。其中超出的部分與問話雖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與問話構成基本結(jié)構形式,屬于對問話的超量回答。而在例(7)中,因為原告訴訟請求不止一個,被告如果對不同訴求意見不一樣,就要分別提出意見;在(8)中,要求回答案發(fā)當天的行動軌跡,時間范圍大,行動多,也需要多句表述才能完整。在全部329個問答語對中,像例(7)和例(8)這樣的語對共20個,所占比例為6.1%。所涉及疑問詞“為什么”、“怎么”、“做什么”、“是什么”、“什么關系、意見、要求”、“哪”等,在語料中都有小語對的例證;而如果需要,比較寬泛的問話也有進一步細致追問的,如例(9)、例(10):
(9)公訴人:你當時想對鄢頗具體做什么呀?
被 告:當時想打他一頓,因為覺得他挺可氣的。
公訴人:打有很多種,怎么打呀?
被 告:拿棍子打一頓,或者拿拳頭打一頓。(刑3)
(10)公訴人:你和被害人是什么關系?認識嗎?
被 告:不認識。(刑3)
在例(9)的問與答中,從“做”到“打”再到“拿棍子或拳頭打”,顯示了寬泛問題的可分解性;在例(10)中,公訴人把開放問改為封閉問,使可預期的答案更加確切。
上述語料事實較為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論斷:“問-答”結(jié)構是由語義相關性更強的小語對構成的。本文語料中一問多答的語對共106個,其中86對都是出于各種語用目的而提供超量信息的,主要以連續(xù)出現(xiàn)的陳述句來表現(xiàn),如例(6)和例(9)中被告的第一次回答。研究這些超量信息的提供方式自然有助于解釋獨白語篇的形成。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jīng)以較大的篇幅論證了如下的看法:在庭審這樣的強互動話語中,基本的信息單位是由語義相關性強的小語對構成的對答結(jié)構。本節(jié)就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中信息單位的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對話語篇以庭審話語為典型代表,獨白語篇則以政府工作報告為典型代表,重點考察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代表的獨白語篇中信息單位的形式。所用語料包括中國政府網(wǎng)提供的1954年至2011年(中間有若干年缺失)共42份政府年度報告和美國政府網(wǎng)上下載的四位不同時代總統(tǒng)的22篇國情咨文②。統(tǒng)計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表2:政府工作報告/國情咨文的句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統(tǒng)計表明:雖然報告也有口頭話語形式,由一人對著相關代表發(fā)言,但幾個小時的報告只由一個話輪構成。在42份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陳述句和感嘆句約514個,問句1.4個;美國國情咨文平均每份陳述句222個,問句2.2個。鑒于中英語言之間的差異,兩者在數(shù)值上沒有絕對的對應性,但陳述句和問句之間都存在相似的懸殊比例,約為99:1。尤其自1988年到2011年24份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稱呼語“各位代表”平均出現(xiàn)約5.8次,但沒有出現(xiàn)一個問句結(jié)構,可以說明句子是獨白語篇中基本的信息單位。
對答結(jié)構和句子是信息單位的兩種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語篇功能。對答結(jié)構之所以是一種強互動語篇的基本單位,是因為交際雙方進行的是共時的信息交流,共同完成語篇的構建;而在獨白語篇的建構中,交際一方是針對一個假想的問題進行回答,或?qū)σ粋€已知的答案進行提問。句子的假互動、真自主的性質(zhì)非常有利于建構計劃性強的語篇,在語篇的連續(xù)性、流暢性、語義結(jié)構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另外,省卻了另一方的真性互動,在等量信息的表達上,也更具有經(jīng)濟性。正因為這些優(yōu)勢,句子才會成為獨白語篇中無標記的信息單位。
信息單位的異形性是為了適應不同語篇的建構需要,但因為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具有同質(zhì)性,所以它們的信息單位也具有同質(zhì)性。句子實質(zhì)上是壓縮的對答結(jié)構,句子和對答結(jié)構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轉(zhuǎn)換性。
1)句子——壓縮的對答結(jié)構
Halliday認為小句既是組成語篇的單位,其自身也組織為由說寫者和觀眾參與的互動事件。一個典型的說話行為更適合被稱為一次互動,它是一次對信息或?qū)Ψ?、商品的交流。給予意味著請求接受,求取意味著請求給予。交流過程是一個“引發(fā)(initiation)—回應(response)”的過程。例如:
(11)a It is Tuesday. —Oh,is it?
b Is it Tuesday? —Yes.
c What day is it?—Tuesday.(轉(zhuǎn)引自Halliday 1994:68)
趙元任(1979)則提出了整句“問答結(jié)構”的觀點,認為整句是兩個零句以一問一答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零句沒有主語-謂語形式,如“來!”或買豆腦時喊的“豆腦!”。趙元任認為“指出事物的存在或喚起對它的注意”的零句和“有較多的話說,更近于一種說明”的零句構成一個整句。問和答的溶合經(jīng)歷三個階段:一是兩人對話,二是自問自答,三是把問和答合成一個整句,中間沒有停頓。如:
(12)a飯???——還沒得吶。
b飯啊,還沒得吶。
c飯還沒得吶。
借鑒趙元任整句“問答結(jié)構”觀點和Halliday信息單位理論(一個信息單位包含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兩種功能成分),我們認為趙元任的“零句”事實上是在高互動情況下將已知信息全部語境化,只保留新信息的結(jié)果,是一種高語境下的話語表現(xiàn)。在保留已知信息的情況下,信息單位事實上是由句法結(jié)構完整但語義殘缺的問句和針對問點提供相應信息的答句組成的問答結(jié)構。問答結(jié)構中兩個單句之間是成分對應、語義對應的關系,問點與答點在語義上虛實相對,在形式上以疑問詞和實義詞相對,其余相同部分則以重復或省略方式對應。例如:
問答結(jié)構因參與者互動情況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顯問顯答、隱問顯答、顯問隱答等不同形式。顯問顯答是典型的對話結(jié)構(其中自問自答的設問相對特殊),隱問顯答是陳述句,而顯問隱答是反問句。由此可見,獨立使用的陳述句是壓縮后的對答結(jié)構,它與對答結(jié)構中的單句在性質(zhì)上是不同的。
2)問答結(jié)構與句子的可轉(zhuǎn)換性
問或答的可隱性取決于各自的可推測性。陳述句是從答句可推測出問句,反問句則是在高語境下問句的答案不言自明。正是由于問或答的可隱性使得問答結(jié)構與句子之間有了可轉(zhuǎn)換性。沈家煊(1989)曾對《語法修辭講話》再版前言里的一段話作過對話還原,基本上每個句子都對應一個問答結(jié)構。
(15)修改的范圍不大①,主要是換掉一些例句②。原來的例句大多數(shù)取自當時的報刊,現(xiàn)在有不少過時了③。要徹底改變這種情況,顯然是不可能④,只能把少數(shù)非改不可的例句改掉⑤。
①甲:修改的范圍大不大?
乙:不大。
②甲:主要修改了哪些內(nèi)容?
乙:換掉一些例句。
③甲:原來的例句怎么了?
乙:大多數(shù)取自當時的報刊,現(xiàn)在有不少過時了。
④甲:能不能徹底改變這種情況?
乙:顯然是不可能。
⑤甲:那怎么辦?
乙:只能把少數(shù)非改不可的例句改掉。
從本文對小語對的定義來看,③也還可以再細分成兩個對答結(jié)構:“甲:原來的例句怎么了?乙:現(xiàn)在有不少過時了?!薄凹祝簽槭裁催^時了?乙:(因為)大多數(shù)取自當時的報刊。”
問答結(jié)構和句子的同質(zhì)性和可轉(zhuǎn)換性在上述庭審話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語料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庭審話語是典型的目的性、規(guī)則性很強的話語。在本文統(tǒng)計到的數(shù)據(jù)中,全部329個問答對中封閉性問答192個,占58.4%,是法庭對審判進程有效控制的手段。但在這192個封閉問對中,仍有42個一問多答的語對,占封閉問對的21.9%,說明答話人出于各種語用目的會主動假設一些問題然后回答,以連續(xù)陳述的形式提供超量信息。例如:
(16)審判員:大隊讓你騰柴禾了對嗎?
被 告:對,大隊讓我騰。但是我要求給我點工夫錢,但是大隊一直沒有給。在發(fā)生糾紛頭天晚上,原告給我打電話說必須得讓我移,但是我說沒有跟大隊說好呢,先不移,我要跟大隊要點損失。(民2)
另一方面,在政府工作報告這種典型的獨白語篇中,幾百句陳述性話語中也會有幾處反問或設問,將壓縮過的問答結(jié)構再偶爾還原一下。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雖然自1988年以后沒有再出現(xiàn)反問句、設問句;但在1954-1960年的7年間,這兩種問句共出現(xiàn)53次,平均每份報告約7.6次,而在1955年的報告中竟高達22次。美國四位總統(tǒng)的國情咨文中均出現(xiàn)反問句和設問句。即使在1801-1913年間,美國政府的國情咨文沒有向國會宣讀的慣例,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書面語篇,但這期間林肯總統(tǒng)的國情咨文中也出現(xiàn)了34個問句,平均每份8.5次。反問、設問從表達效果上來說是修辭性問句,但從語法角度看是問答結(jié)構與句子的同質(zhì)性、可轉(zhuǎn)換性所致。反問是將問答結(jié)構中的答句隱去,以問句曲折表示答句的意思;設問是說話人自己將想象中的提問人的問題顯示出來,再予以回答。例如:
(17)我們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趕過中國反動統(tǒng)治時代的幾十年,這樣的工業(yè)發(fā)展速度難道還慢嗎?(1955年中國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18)什么是我們克服困難的道路呢?從最根本的方面說來,這就是要依靠我們?nèi)珖嗣裢膮f(xié)力,艱苦奮斗。(1954年中國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例(17)和(18)可以分別轉(zhuǎn)換為(19)和(20)這樣的陳述句式:
(17')我們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趕過中國反動統(tǒng)治時代的幾十年,這樣的工業(yè)發(fā)展速度一點也不慢。
(18')從最根本的方面說來,我們克服困難的道路就是要依靠我們?nèi)珖嗣裢膮f(xié)力,艱苦奮斗。
3)句子和問答結(jié)構轉(zhuǎn)換的相對性
句子由問答結(jié)構壓縮而來,但不同類型的問答結(jié)構壓縮成句子的可能性是不一樣的。可以說,疑問度越大、問點越虛,對答話的控制性就越小,答話人的自主性就越大,問題的可隱性也就越強;反過來,問點越實、限定越多,對答話的控制性就越強,答話人的自主性就越小,問題的可隱性也就越弱。像特指問由于疑問代詞“誰、什么、怎么、哪、幾、多少”等語義所指的不確定性,說話者對這些疑問點的回答有相對充分的自主性;而是非問、正反問等都是在“是”與“否”兩項中選擇,答話人對問題的預測性也較強,非此即彼;唯有提供了具體選擇項的列項選擇問是屬于問話人自主的問句,可推測性較小,選擇項必需保留在壓縮后的語句中。例(15)中的句子是對正反問如“大不大、能不能”和特指問“哪些、怎么”等的壓縮,可以不留疑問選擇項的痕跡,但例(19)就不能作那么徹底的轉(zhuǎn)換:
(19)甲:可樂和雪碧,你喝哪種?
乙:可樂。
世界上飲料眾多,答話人無法自行預測問話人的問題范圍,壓縮后的句子應該將問話人限定的選擇項和答話人的選擇都顯示出來,基本上都是復句形式所示:我喝可樂,不喝雪碧。
本文在實證的基礎上論證了信息單位異形同質(zhì)的特性。我們看到,盡管對答結(jié)構和句子各自作為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的信息單位承擔了兩種不同的語篇建構功能,但鑒于對話語篇和獨白語篇的同質(zhì)性,這兩種形式的信息單位也是同質(zhì)的,即都具有內(nèi)在的對話性及較大程度的可轉(zhuǎn)換性。
注 釋
①庭審語料
刑1:豐臺法院“多次盜竊難逃法網(wǎng) 35歲男子被公訴”案,2011年12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
刑2:徐州中院“故意殺人、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2011年10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
刑3:朝陽法院一審鄢頗被砍案庭審現(xiàn)場,2011年10月11日(v.ku6.com/show)。
民1:平谷法院“贍養(yǎng)費再起糾紛 物價上漲求增加”案,2011年12月29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
民2:密云法院“因瑣事鄰居互毆 被打傷訴請賠償”案,2011年12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民3:順義法院“21年婚姻終散場 為爭財產(chǎn)訴訟不斷”案,2011年12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②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情咨文
中國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42份):1954-1960,1975,1978-2011。來源于www.gov.cn。
美國國情咨文(22份):1790,1790(12月),1791-1792,1794-1796;1861-1864;2001-2011。來源于 www.presidency.ucsb.edu。四位總統(tǒng)分別是華盛頓、林肯、小布什、奧巴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