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勵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宮頸妊娠9例
張 勵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宮頸妊娠的臨床療效。方法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宮頸妊娠9例的病例資料。結果9例患者均保守治療成功。結論MTX聯合米非司酮和中藥治療宮頸妊娠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宮頸妊娠;甲氨喋呤;米非司酮;中草藥;保守治療
宮頸妊娠是臨床上一種較罕見的異位妊娠,在妊娠中的發(fā)病率為1∶18000~1∶1000[1],其早期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易誤診,且難處理,常發(fā)生大出血,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對近3年來我院收治的宮頸妊娠患者9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獲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就診診斷為宮頸妊娠的患者9例,年齡23~44歲,平均29.5歲;均為經產婦,孕產2~6次,既往有宮腔操作次數1~5次,平均2.4次,9例均有停經史,停經35~79d。均有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婦科檢查:宮頸正?;蛏源螅|軟,宮頸外口松弛,宮體稍大或正常,呈葫蘆狀,雙附件區(qū)無異常。輔助檢查:尿β-HCG陽性及血β-HCG不同程度的增高。B超檢查宮腔內均無孕囊回聲,宮頸管增粗,頸管內可見孕囊或不均質回聲團。
1.2 適應證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正常。
1.3 治療方法
米非司酮50mg口服,每日2次,連用3d,其中2例有心管搏動者服用5d;甲氨蝶呤(MTX )1mg/kg單次深部肌內注射。同時給予中藥治療。方藥組成:三棱、莪術、丹參、赤芍、桃仁、皂刺、蜈蚣、夏枯草、敗醬草等。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用藥期間每3天復查血β-HCG1次,每周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若血β-HCG未轉陰性,7d后行第2個療程。MTX總量一般不超過200mg。5~7d復查B超1次。
9例患者均保守治療成功,未發(fā)生肝腎功能損害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颊咴陆?8~60 d恢復正常。復查B超宮頸管恢復正常,未發(fā)生宮頸管粘連,
宮頸妊娠多發(fā)生在經產婦,或有多次流產或刮宮史的患者,目前發(fā)病率有所升高。其主要癥狀為無痛性陰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早期癥狀與先兆流產相似,易誤診。宮頸妊娠時絨毛組織不僅侵入宮頸粘膜,而且侵入肌層,由于宮頸僅含極少量肌纖維組織,收縮力差,妊娠早期易出現難以控制的急性出血,應用宮縮劑常無效,出血難以控制,后果嚴重。早期診斷,適當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使宮頸妊娠者保留子宮及生育功能的保守治療成為可能。
宮頸妊娠的治療目的是去除妊娠組織,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陰道大出血,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子宮切除風險。MTX配合米非司酮及中草藥的聯合治療效果明顯,不良反應小,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MTX是一種抗代謝類抗腫瘤藥物,滋養(yǎng)細胞對其敏感,可抑制滋養(yǎng)細胞增生,破壞絨毛,使胚胎組織停止發(fā)育,壞死,脫落,吸收。MTX無手術創(chuàng)傷,治療途徑簡便易行,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生育功能,對以后的妊娠無不良反應,也不增加流產率或胎兒畸形率以及其他腫瘤發(fā)病率[2]。米非司酮是一種較強的孕激素拮抗劑,可導致免疫微環(huán)境破壞,使母體免疫抑制減輕,排斥增強,對胚胎產生不良影響,使早孕絨毛合體滋養(yǎng)細胞、蛻膜間質及腺上皮細胞凋亡,使蛻膜變性壞死而發(fā)生流產。米非司酮配了MTX可增強殺胚效果,被廣泛用于異位妊娠的保守治療。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少腹血瘀證,中藥治療可活血化瘀,消瘤散結、通絡殺胚。方中丹參、桃了、赤芍、三棱、莪術,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蜈蚣殺胚散結消腫;夏枯草、敗醬草清熱解毒、活血行淤、祛風通絡;皂刺消腫排膿,搜風拔毒。全方合用既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定痛的作用,又能促進血管外自體血液和血塊的吸收。但是與宮外孕不同之處是其殺胚及活血化瘀的用藥劑量較大,能促進胚胎組織排出。中藥保守治療宮頸妊娠具有不良反應較小、用藥方便、對病灶的吸收作用明顯等優(yōu)點,同時還可以治療并存的炎癥和粘連。
綜上所述,采用MTX配合米非司酮和中藥的聯合治療宮頸妊娠方法簡便易行,前兩者在短時間內殺死胚胎,減少出血,縮短病程,中藥進一步繼續(xù)阻止滋養(yǎng)細胞生長,清除變性壞死胚胎組織,并減少瘢痕和粘連形成,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值得推廣。
[1] Shannon C,Brothers P,Philip N,et al.Ectopic pregnancy and medical abortion[J].Obstel Cynecol,2004,104(1):161-167.
[2] 劉堯芳,黃薇.甲氨喋呤在異位妊娠保守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和產科雜志,2006,22(11):869-872.
R714.22
B
1671-8194(2013)18-02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