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萍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yī)院,335099)
暈針指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突然發(fā)生頭暈、目眩、心慌、惡心甚至暈厥的現(xiàn)象。暈針常由于患者體質(zhì)虛弱、精神緊張;或饑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后;或體位不當;或醫(y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以致針刺時或留針時發(fā)生此癥。暈針并不少見,其處置主要以臨床護理為主,現(xiàn)將筆者的經(jīng)驗和護理方法簡要總結,報道如下。
患者,男,35歲,因頸椎病來本院門診部治療。患者就診前曾進食,取坐位,頸部針刺雙側風池、頸夾脊穴以及列缺,3min后患者發(fā)生暈針,面色蒼白、大汗、意識喪失、小便失禁,血壓90/60mmHg。立即給予平臥,按壓人中、合谷穴等急救穴位,吸氧保暖。通過上述處理后癥狀緩解。另外兩位患者,一男45歲,一女30歲,均為頸椎病,暈針較輕?;颊哌M針后,均面色蒼白、冷汗、無力。給予平臥、飲糖水、休息后緩解。
心理因素:主要見于首次接受針灸治療或有過暈針史的患者。其原因主要是患者的痛覺生理所致。針灸常給患者帶來一定強度的痛覺刺激,引起患者痛反應,如肌肉收縮、呼吸加快、出汗等。首次接受針灸治療或有過暈針史的患者被針刺激時,皮膚受到傷害刺激,從而使肌肉收縮,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發(fā)生暈厥。
生理因素:疼痛是身體表面或深部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受到刺激所引起的,是身體對有害物刺激的威脅所產(chǎn)生的警告反應。當一個人極度疲勞或虛弱時,身體的抵抗反應和控制反應降低,于是對很小的刺激會產(chǎn)生與刺激強度不成比例的夸大反應,較易發(fā)生暈針。
體位:大量臨床觀察顯示,取平臥位進行針灸時,暈針發(fā)生率較低;而取坐姿接受針灸時,暈針發(fā)生幾率則大大增加。其原因是坐位時下肢肌肉及靜脈張力低,血流蓄積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輸出血量少,收縮壓下降,因而影響了腦部供血,使暈針發(fā)生率大于平臥位。
年齡:兒童因機體尚未發(fā)育全而對疼痛反應不敏感。老年人因機體各種反應反射降低,痛覺遲鈍,對疼痛敏感度也降低,因此暈針發(fā)生率低于青壯年。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引起的暈厥主要是由于使用帶鉤針具或者型號不適的針具使患者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所致。
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暈針患者大都是首次接受針灸治療。針灸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患者對其缺乏了解,很容易在針灸過程中產(chǎn)生恐懼、緊張、痛苦等感覺。如果此時護士態(tài)度生硬,說話難聽,動作粗暴,就更增加了患者的恐懼心理,再加上疼痛刺激引發(fā)暈針。
心理因素引起暈厥的護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避免不必要的緊張。針灸前對患者進行解釋,消除患者對針灸的恐懼心理,尤其是對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及精神過度緊張者要多加解釋,讓患者事先有心理準備。
生理因素引起暈厥的護理:注意休息,避免疲勞。對于過饑、疲勞者,要待少許進食或稍經(jīng)休息,才可進行針灸。另外治療室必須整潔、空氣新鮮,冬季要保持室溫在25℃以上。
體位因素引起暈厥的護理:協(xié)助患者采取適當體位以利機體放松,尤其是容易發(fā)生暈針的患者可采取平臥位。針灸后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發(fā)生暈針及時處理。
年齡因素引起暈厥的護理:加強心理知識的學習,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根據(jù)年齡、性別和患者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交談和心理疏導。
物理因素引起暈厥的護理:注射前認真檢查注射用具,挑選型號合理、無鉤、無彎曲的針具。
注意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護理人員要應用微笑和和藹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護士的情緒和言行如果稍不注意,就直接影響患者與護士之間的關系,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護理過程溫馨化、人性化:在進針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實行人性化護理,規(guī)范護理流程,改善治療環(huán)境。在護理工作中做到“熱情接、細心問、耐心聽、主動幫、精心做、親切送”,使患者從心理上消除緊張、恐懼情緒。對首次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做好解釋工作。針灸過程中宣教相關的健康知識,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聽取患者的反饋,尊重患者的要求,有效降低暈針的發(fā)生。
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暈針應立即停止針灸,將針全部起出,同時將坐位改為平臥位,以增加腦部供血,指壓人中、合谷穴,口服熱水或熱糖水,松開患者的衣領,開窗通風,注意保暖。暈針為暫時性針灸不良反應,2~4h可自行恢復,若持續(xù)時間過長,應通知醫(yī)生處理。并測量血壓、脈搏記錄在病歷本上,做好搶救準備,以防發(fā)生意外。嚴禁以扶持方法搬動患者,可采用人抬或平車搬動患者。若仍不醒人事,呼吸微弱、脈細弱者,可考慮采取現(xiàn)代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