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淼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yī)醫(yī)院,100035)
董建,主任醫(yī)師,首都醫(yī)學院中醫(yī)系畢業(yè),師從北京名醫(yī)吳效仁、孫博倫、栗蕊。其在長期的針灸臨床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更博讀經典,以《黃帝內經》為理論依據,由淺表刺法的“毛刺法”進而提出督脈膀胱經皮部刺法結合多針速刺法(亦屬于淺刺法),突破了淺刺法僅用于治療“浮痹”的限制,治療廣泛痹證,療效確切。現將其經驗特色簡介如下。
《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臨床表現是以關節(jié)及其周圍筋肉酸楚、疼痛或麻木、重著,并活動不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董老師認為,痹證病因多種多樣,非單一因素引起,除與我們熟知的風、寒、濕邪有關之外,還與先天稟賦、年齡、情志、飲食、外傷及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各種病因通過多種途徑最終導致全身或局部經絡氣血閉阻不通或氣血不足,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乃痹證病機關鍵。風、寒、濕、熱、瘀、痰及虛相互夾雜乃病機主要特點。由于痹證發(fā)病多內外合邪,病程遷延,常既有不通又有不榮,故治療應通補合用,通而不傷正,補而不滯邪。董師以督脈膀胱經皮部刺法結合多針速刺法治療取得很好療效。
取7根直徑0.25mm的毫針,以拇、食、中指持針柄,針尖對齊,沿著督脈、膀胱經循行在頸至腰的皮膚上劃刺,手法輕柔,以皮膚呈帶狀發(fā)紅為度。劃刺結束后再取多針速刺,視患者癥狀位置的經絡所屬選經,取穴多為該經脈五輸穴。
毛刺法為經絡理論中的一種獨特刺法,又可稱為“皮部刺法”,其理論基礎起源于經絡結構。兩條經脈之間帶狀分布的皮腠部分為皮部,是經絡系統(tǒng)中最表淺的部分?!端貑枴てげ空摗份d“皮者,脈之部也”,“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外屬肌腠、皮膚,內連臟腑,疾病由此傳至經絡臟腑,反之臟腑經絡病變亦能反映到皮部。所以皮部主病不能單純理解為皮膚病、表淺病,還可反映本經病。由于皮部循行于體表,呈帶狀分布,故皮部刺法的特點是多針淺刺,似毫毛一樣輕、淺、多、密。董師督脈膀胱經皮部刺法正是屬于上述刺法。
董師認為,針灸治病意在調整,痹證以經絡阻痹、不通則痛及氣血不足、不榮則痛為臨床辨證之常見。但是臨床四診合參,多見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多取背部督脈、膀胱經,通行一身之陽氣。督脈總行一身之陽,膀胱經通調臟腑、通行陽氣而達于百脈。故兩經相合,結合“生陽”與“通陽”于一身,使正氣得復。再根據患者癥狀位置的經絡所屬選經、取穴,行多穴位速刺,達到引經氣、通經絡、驅邪氣的作用。刺法簡單實用,療效確切,為痹證治療提出了一種新的針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