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
解剖學屬生物學范疇,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tài)、結構的科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談談這門課的學習方法。
解剖學為醫(yī)學基礎課,萬丈高樓始于基石,作為一名醫(yī)學生,應該懂得學習解剖學的重要性,必須學好這門課。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比如,胸腹腔都有那些器官,這些器官都在哪里,它們都長的什么樣,都有什么功能等;做為醫(yī)學生也一定對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感興趣,這即是直接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興趣,將其轉化成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解剖學是一門新的學科,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比較多,學起來比較枯燥不感興趣,所以教師要在講授過程中善于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經常結合臨床知識和標本、模形。如講肱骨時可聯(lián)系肱骨中段骨折會造成橈神經的損傷;講麥氏點時可聯(lián)系闌尾炎在此處會有壓痛、反跳痛;再如講顱骨共有23塊,腦顱8塊,面顱15塊,成對的有哪些,不成對的有哪些,各顱骨的名稱及位置如何,教師可通過標本、模形,像兒童拼圖或擺積木一樣來學習,這樣把知識趣味化,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學習輕松有趣,學習中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便能夠對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產生良好的認知。
教師通過概括、歸納、總結使深奧的知識淺顯化,使復雜繁瑣的知識簡易化,這樣可減輕教學壓力,使教學輕松而有趣,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概括、歸納、總結能夠對知識輕松的理解、接受和掌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記憶,使學習事半功倍。概括、歸納和總結通常采用制圖、列表和歸類等形式,把所學內容提練、挈領、演列。如將各種血細胞繪制在一個圖片上;將全身骨骼、肌肉、血管等各繪制成表格;把人體內的陷凹、被膜及體液循環(huán)等進行歸類,這樣的方法會使學生思路清晰、學習輕松、便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通常歌訣以兒歌形式編寫,順口押韻,簡潔明快,有利于記憶。如常用的八塊腕骨的歌訣“舟月三豆,大小頭勾”再如腎的被膜“纖維襯衣,脂肪祅,筋膜外套固又牢”等,這樣將知識簡單化、趣味化,學生較易接受,即使畢業(yè)多年的學生仍可隨口背誦,可見歌訣可輕松成為你的終生記憶。
在人體表有些骨或肌是摸得著看得見的,通過上實驗課可以具體辨認重要的骨性和肌性結構,骨性結構如:顴弓、下頜角、喉結、胸骨角等結構,肌性結構如:咬肌、三角肌、胸大肌、魚際肌、斜方肌、小腿三頭肌等,這些結構都可以在體表直接進行觸摸辨認。有些深部結構在體表即看不到又摸不著,如:垂體窩、枕骨大孔、肱骨頭和椎孔,膈肌、髂腰肌、腰方肌、梨狀肌等結構,我們必須通過大體標本制做、繪圖、標本模型觸摸,才能夠對這些結構有一定的認知。通過學生在實驗課上對標本的制做、繪圖、觸摸,即提高了同學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
在實驗課上可以通過看圖、觀察標本和模型對所學器官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加以理解和掌握。耳郭、外鼻、舌等器官在體表直接可以看到,非常直觀,所以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也就很容易掌握。而體腔內的一些器官,既看不到又摸不著(如:肝、膽、腸、胰、脾、胃等),形態(tài)、結構很抽象,所以我們要在實驗課上通過對掛圖、大體標本或模型的觀察,才能較直觀地掌握這些器官位置、形態(tài)和結構。例如在大體標本上我們可以觀察到肝、膽、腸、胰、脾、胃等器官的位置、形態(tài)和結構,但一些小的血管、神經、傳導束、臟器的內部結構在大體標本上也是看不到的,只能通過掛圖和模型進行觀察,所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對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有著正確的認知和掌握。
組織學屬微體解剖學,結構抽象而復雜,肉眼無法看得到,且不易掌握。在實驗課上我們可以借助切片技術利用顯微鏡來觀察。比如我們在理論課中學到紅細胞呈雙面凹的圓盤狀,直徑在在7~8.5μm,中央較薄,周緣較厚,無細胞核,無細胞器;骨骼肌纖維呈細長的圓柱形,長1~40 mm,直徑10~100μm,核多個,肌膜的深面,有明暗相間的橫紋;描述的雖然具體,但仍然看不到很抽象,如果用顯微鏡觀察就會很直觀具體。由于放大的倍數(shù)有限,我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出來,這樣就把抽象的結構直觀化,可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人體的結構非常的復雜,學習起來也會很吃力,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就會變的輕松而有趣,通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總結了以方法,希望能為提高教學質量及解剖學的學習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