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東宇
貝伐單抗是一種單克隆抗體,具有靶向治療作用,能夠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發(fā)揮作用,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靶向治療藥物[1]。筆者分析了在結直腸癌靶向治療中應用貝伐單抗的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治療于我院的63例結直腸癌肝轉移不可一期切除,且無肝外轉移患者,隨機進行分組,觀察組31例,對照組3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8~75歲,平均(59.8±7.6)歲,4例為黏液腺癌,8例為中分化腺癌,10例為高分化腺癌,9例為低分化腺癌,15例為直腸癌,16例為結腸癌。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50~74歲,平均(60.9±6.6)歲,3例為黏液腺癌,7例為中分化腺癌,11例為高分化腺癌,11例為低分化腺癌,17例為直腸癌,15例為結腸癌。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分化程度及癌腫部位上的差異不明顯。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化療前均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腫瘤標志物、肝功、腎功等指標。用藥量依據患者具體情況確定。對照組化療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靜脈滴注,劑量為每平方米體表面積85 mg,滴注時間為2 h;第1天至第14天給予卡培他濱2次/d口服,每天用量為每平方米體表面積2000 mg;每3個星期重復上述化療方案1次,至少保證4個治療周期。觀察組化療第1天給予貝伐單抗靜脈滴注,劑量為每千克體重7.5 mg,于90 min內滴完;奧沙利鉑與卡培他濱的用量及用法與對照組相同。4個治療周期后評價兩組治療前后肝臟病灶變化。
1.3 評價標準CR(完全緩解)標準 化療4個周期后目標病灶消失;PR(部分緩解)標準:化療4個周期后基線病灶長徑總和較化療前縮小超過30%;PD(病情進展)標準:化療4個周期后基線病灶長徑總和較化療前增加超過20%,或者有新的病灶出現(xiàn);SD(病情穩(wěn)定)標準:化療4個周期后基線病灶長徑總和較化療前增加不超過20%或者縮小不超過3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比較化療效果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結直腸癌患者用藥4個周期后的效果,結果觀察組達到CR者2例,構成比為6.5%;達到PR者14例,構成比為45.2%;達到SD者11例,構成比為35.5%;為PD者4例,構成比為12.8%;有效率(PR+CR)為51.6%;病情控制率(SD+PR+CR)為87.1%。對照組達到CR者0例,構成比為0%;達到PR者8例,構成比為25.0%;達到SD者11例,構成比為34.4%;為PD者9例,構成比為28.1%;有效率(PR+CR)為25.0%;病情控制率(SD+PR+CR)為59.4%。兩組有效率及病情控制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目前針對結直腸癌的化療藥物方案有多種,很多化療方案由于嚴重不良反應導致用藥依從性低,影響了治療效果。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癌癥是近些年來的研究熱點,化療效果有著顯著的提高。臨床上有多種治療結直腸癌的靶向藥物,貝伐單抗的療效較為確切。貝伐單抗的應用是結直腸癌治療中的關鍵一步,具有里程碑意義。貝伐單抗能夠將癌腫血管破壞,同時使癌腫的生長延緩,還能夠促進化療藥物向癌腫組織中擴散,因而提高化療藥物殺傷癌腫細胞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化療藥物對胃腸道及骨髓的毒性并不會因為聯(lián)用貝伐單抗而增加,也不會抑制免疫功能,所以具有很好的用藥依從性[2]。本實驗結果顯示,貝伐單抗聯(lián)合奧沙利鉑與卡培他濱方案化療治療結直腸癌的有效率及病情控制率均顯著高于奧沙利鉑與卡培他濱方案化療,因此貝伐單抗聯(lián)合奧沙利鉑與卡培他濱方案化療方案可能會成為晚期結直腸癌的一線化療方案。
[1]林莉,徐建明,王巖,等.貝伐單抗聯(lián)合伊立替康為主方案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臨床評價.中華腫瘤雜志,2010,32(10):786-790.
[2]崔斐,陳錦章,萬騁,等.貝伐單抗聯(lián)合IFL方案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臨床研究.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9,12(4):37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