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近些年奧曲肽廣泛應用于消化系腫瘤及內(nèi)分泌腫瘤的治療。本院對56例晚期消化系腫瘤內(nèi)出血患者給予奧曲肽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現(xiàn)結(jié)合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療的消化系腫瘤病例56例, 其中男41例, 女15例, 年齡35~71歲, 經(jīng)病理組織學及X線、CT、腹部B超及窺鏡等檢查, 癥實胃癌17例, 食管癌22例、賁門癌11例, 直腸腫瘤6例, 患者均為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 無法手術(shù)治療。臨床表現(xiàn):所有患者均有便血及病變位部周圍循環(huán)衰竭, 出血量100~2500 ml。根據(jù)本院倫理學會及患者意愿將56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28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及病變部位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靜脈補液、輸血、抗感染等基礎(chǔ)治療, 對照組給予洛賽克40 mg、立止血2kU靜注, 2次/d, 出血停止后停止用藥;治療組給予奧曲肽首劑0.25 mg靜注, 然后以0.25 mg/h靜滴, 維持至出血停止后24 h, 如不再繼續(xù)出血即停藥。記錄患者出血停止時間。
1.3 止血效果判定標準[1]患者脈搏<90次/min, 血壓穩(wěn)定;便血停止;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定量、血細胞比容指標穩(wěn)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組間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4 h止血率:治療組23例82.1%, 對照組15例53.6%;48 h止血率:治療組5例17.9%, 對照組11例39.3%;72 h止血率:對照組2例7.1%,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的出血情況均得到控制。治療組用藥后出血停止的平均時間為2~41(9.85±8.12)h,對照組用藥后出血停止的平均時間為10~72(35.38±41.25)h,兩組比較存在顯明差異, 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 治療期間心電圖、血液生化等指標未見異常改變, 治療組3例用藥時發(fā)生惡心、1例腹脹, 均于停藥后自行好轉(zhuǎn), 其余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
奧曲肽是一種長效生長抑素類似物, 可能效抑制生長激素、胰高糖素、胰島素、胃泌素及胃酸的分泌, 胃、十二指腸黏膜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而消化道腫瘤晚期患者通常消化道出血, 多為腫瘤組織表面糜爛或腫瘤血管破裂所致, 研究認為出血與胃酸的刺激有關(guān), 且不易控制, 因此消化道晚期不易手術(shù)或化療時, 臨床治療應以止血為主;研究表明, 奧曲肽用于治療晚期腫瘤所致的消化道出血, 與傳統(tǒng)止血藥物相比, 明顯縮短了出血時間, 減少患者出血量和輸血量, 且安全有效, 該藥只對出血內(nèi)臟的血管有強力收縮影響, 而對其他系統(tǒng)的血管收縮無明顯影響, 血壓和冠狀血管張力也無明顯改變, 故用藥后不會誘發(fā)高血壓、心絞痛, 患者耐受力好, 毒副作用少, 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抑制腫瘤的生長[2]。本研究治療組28例患者給予奧曲肽治療, 24 h止血率:治療組23例82.1%, 對照組15例53.6%, 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用藥后出血停止的平均時間為(9.85±8.12)h,對照組用藥后出血停止的平均時間為(35.38±41.25)h,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腹脹,停藥后均可自行緩解至消失, 患者耐受力良好。結(jié)果提示奧曲肽對于不能手術(shù)治療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患者, 在晚期內(nèi)出血治療中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止血速度快, 患者耐受性好。
綜上所述, 奧曲肽在治療消化系晚期腫瘤內(nèi)出血中雖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因其在消化系腫瘤治療中應用資料并不多, 治療后遠期效果還無法評價, 但對于無法手術(shù)的出血控制中還是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 值得臨床上普及推廣。
[1]姜立, 薛新波, 申銘.奧曲肽治療急性腫瘤性下消化道出血22例.醫(yī)藥導報, 2006, 25(12):1284-1285.
[2]李楊.奧曲肽治療消化系內(nèi)分泌腫瘤的臨床研究.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0, 4(1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