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文
近年來,主訴眼干澀、異物感、視疲勞及眼部不適的患者越來越多,在美國65~84歲的人群中有14.6%的人口,即430萬人患有干眼〔1〕。我國雖沒有具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從各家的臨床報道上看,我國的發(fā)病率可能更高,且年齡更趨于年輕化,因此干眼的治療也越來越受到眼科醫(yī)師的重視。
西醫(yī)治療干眼的方式主要是人工淚液、各種類型的淚小點栓子和手術治療,其目的主要在于補充、儲存淚液及替代淚腺的分泌從而改善眼部癥狀,但只能達到暫時緩解癥狀的目的,并且對藥物及治療有依賴性。而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干眼并不僅僅是孤立的眼病,與患者整體的陰陽失衡有關,治療上主要通過藥物、針灸等方法,在調整患者陰陽平衡的同時改善眼部氣血津液的輸布,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干眼屬中醫(yī) “白澀癥”、“干澀昏花癥”、“神水將枯”、“燥癥”等范疇〔2〕,以往大部分中醫(yī)眼科醫(yī)師認為干眼的病因病機為燥邪損傷氣血津液,從而引起目失濡潤的一系列干眼癥狀,治療上也以滋陰潤燥生津為主。但筆者認為燥邪傷津只是部分干眼的病機,不能涵蓋干眼的所有病機,其發(fā)病與心、肝、腎、脾、肺均關系密切?!吨T病源侯論》論述“目澀癥”的病機為:“目,肝之外侯也………上液之道………其液竭者,則目澀”?!端貑枴ば魑鍤馄吩唬骸拔迮K化液…肝為淚”〔2〕,說明了目澀與肝的關系。 《素問·五癃津液別》曰:“五臟六腑津液盡上滲于目”;《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腎臟對體內水液的代謝和分布起重要的作用,腎氣腎精充足,則津液生化有源,輸布于目,則目珠潤澤。《靈樞·大惑論》又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备伍_竅于目,淚為肝之液,又肝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視;腎生腦髓,目系屬腦,腎主津液,上潤目珠;脾輸精氣,上貫于目,脾氣上升,目竅通利;肺為氣主,氣和目明;心主藏神,目為心使。由此可見津液的輸布及津液的生成均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而不單純是津液虧虛,燥邪所致。
因此中醫(yī)對干眼的治療應該仔細詢問患者局部及全身癥狀,綜合舌診和脈診以辨證論治。干眼的辨證治療其實更考驗一名中醫(yī)眼科醫(yī)師的內科診治水平。具體思路如下:干眼的發(fā)生主要是津液不能潤澤目珠,一方面是津液(淚液)生成不足,另一方面則是津液(淚液)輸布不及。津液生成不足又分虛實兩方面,實證主要表現(xiàn)為燥邪傷陰、陽明熱盛傷陰和外感熱邪傷陰;虛證主要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脾氣虛弱及肺陰不足。津液輸布不及又分為肝之升發(fā)、疏泄功能受阻,稱之津液“升不上去而不能布達”;肺之肅降、通調功能受累,稱之為“降不下來”;同時中焦脾胃氣機樞杻阻滯而使津液輸布發(fā)生異常,稱之為“中焦不和”。脾氣不升則肝之升發(fā)泄瀉化生淚液功能受之影響,胃氣不降則肺之肅降功能受到影響,使在上的心火不能順利下炎而上灼津液(淚液)?!吧簧先ァ敝饕怯捎诟沃幯蛔愣憩F(xiàn)為肝氣郁滯、郁久化熱生風;“降不下來”主要表現(xiàn)為肺氣上逆,肺熱傷津,同時心火不能下炎而耗津液。另外目為心之使,故心陽不足,推動無力而致津液不能敷布,而心陽不足與肝血虛、脾氣虛等升陽不足有關,故可歸于“升不上去”。
在臨床應用上,由于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各種視頻終端、空調的頻繁使用,以及空氣污染等外在影響因素的增多,干眼的眼部表現(xiàn)雖然大體相同,但辨證上卻是錯綜復雜的,有虛、實及虛實夾雜,甚至有陰陽假象的出現(xiàn)。因此更要求我們在臨床上要注意抓主癥,現(xiàn)細辨各證型的主癥及治療如下。
(1)燥邪傷陰:多發(fā)于秋季,或素體陰虛之人,表現(xiàn)為眼干、口干、口渴,皮膚干,舌質紅少苔,脈浮數(shù)。治療以清燥救肺湯加減。
(2)陽明熱盛:主要表現(xiàn)為眼發(fā)紅,易汗出、口渴、怕熱、脈洪大?;颊甙Y狀中不一定有以上四條完備,只要抓住肺胃熱盛、氣津兩傷的病機就可診斷為此型。治療以白虎人參湯加減。
(3)感受外邪:多見于外感風寒之邪后,可見發(fā)熱,易汗出,惡風或寒,脈浮緩。此為太陽中風癥,治療可用桂枝湯加減。
(4)肝腎陰虛:多為中老年人,主要表現(xiàn)為眼干澀、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偏肝陰虛者以一貫煎加減,偏腎陰虛者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5)脾氣虛弱:素有脾胃虛弱之人,主要表現(xiàn)為眼干澀,睜眼困難,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納呆,便溏等癥狀。治療以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湯加減。
(6)少陽不和:多見于中青年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口苦、咽干、耳鳴、脅肋部脹痛不適,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治療以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加減。
(7)肝血虛致肝郁:患者常有熬夜、過度用眼或過食辛辣食物及長期飲白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眼部及全身表現(xiàn)為眼干澀、異物感,甚至睜眼困難,怕冷,手足發(fā)涼,女性表現(xiàn)為月經量少,經期短,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療以四逆散加減,由肝郁導致脾虛者,除以上癥狀外還有納呆、便溏者可用逍遙散加減。
(8)肝血虛致血瘀:患者同樣有上述不良生活習慣,女性患者表現(xiàn)為月經量多,有血塊及月經血有腥味,舌質暗,脈沉澀。治療以血府逐瘀湯加減。
(9)肺熱傷津:表現(xiàn)為眼干、眼紅、分泌物多,口渴喜冷飲,汗出,舌質紅少苔,脈浮數(shù)。治療以桑白皮湯加減。
(10)胃熱脾寒:多見于年輕患者,有心下痞滿,腹脹,口瘡,部分病人有便溏。此為中焦脾胃寒熱錯雜,宜半夏瀉心湯加減;久病之后出現(xiàn)臟寒宜烏梅丸加減。
(11)脾胃濕熱:多見于肥胖、飲大量白酒、有過食肥甘厚味的中青年患者,眼部及全身表現(xiàn)為眼干、發(fā)粘、有分泌物,口發(fā)粘、大便粘滯不爽,里急后重,汗多,舌質淡,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療以三仁湯或甘露飲加減。
(12)心陰血不足:多見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眼干澀,常伴用胸悶心悸,舌質淡苔薄白,脈沉澀或結代。治療以炙甘草湯加減。
由上可見干眼不但是一種眼病,更是一種全身疾病,其發(fā)病與中醫(yī)的心、肝、脾、肺、腎均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臨床上應重視全身辨證,抓主癥、辨證型、對證治療,在調節(jié)整體陰陽平衡的同時達到徹底治愈干眼的目的。眼局部的熏蒸及針灸、耳穴等療法也能有效地改善眼部癥狀,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了更多簡便治療干眼的方法,同樣值得進一步探索。
[1]劉祖國.眼表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86-308.
[2]董學梅,高衛(wèi)萍.干眼癥的中醫(yī)藥研究概況[J].中醫(yī)學報,2011,10(26):125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