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珊燁
視網(wǎng)膜脫離是一種較嚴重的致盲性眼病,多選擇手術治療,對于復雜的視網(wǎng)膜脫離,可能需要做玻璃體切除+硅油填充術〔1〕,該術式對患者的術后體位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需要根據(jù)裂孔部位采用適當?shù)捏w位護理來保障裂孔的封閉。我科從2010年1月開始將嬰兒圓形游泳圈應用于視網(wǎng)膜脫離行玻璃體切除+硅油填充術病人的臥位護理,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介紹如下。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玻璃體切除+硅油填充術患者112例112只眼(視網(wǎng)膜裂孔均在10~2點位),均采用全身麻醉(因為手術時間長,擔心患者耐受不了,不能配合手術)。男66例,女46例,年齡16~69歲。101例為原發(fā)性病變,5例合并白內障,6例有外傷史。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臥位枕組和對照組,游泳圈臥位枕組56例56只眼,術后應用嬰兒游泳圈作為臥位枕;對照組56例56只眼,術后僅采用常規(guī)俯臥位或低頭坐位,未用任何臥位枕。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差異(P>0.05)。
取嬰兒游泳圈(圖1),充氣適中,放置于用質地柔軟的純棉布料制作的外罩中,底端安放拉鏈,以方便更換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及增加其舒服感(圖2)。
患者因均行全身麻醉,術后去枕平臥6 h,并按全麻術后常規(guī)護理。術后第1天,2組均按醫(yī)囑指導患者面向下體位,包括俯臥面向下或低頭坐位。護士向病人說明術后采用該體位的目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并做示范,使病人主動配合。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俯臥面向下或低頭坐位。俯臥面向下位,上額頭放在枕頭上,雙手放在兩耳邊,采用俯臥位時,雙足底下墊放一個枕頭(圖3);低頭坐位:患者坐在床邊,應用普通枕頭墊放在床緣,患者的頭額部放在枕頭上,兩手放在兩耳邊。住院期間(術后1周內),要求每日俯臥位或低頭坐位至少18 h。因為枕頭軟度不夠和口鼻容易被枕頭堵住,口鼻處沒有空隙,不容易呼吸,容易引起頭痛、呼吸困難、頸椎痛、尺神經(jīng)損傷、胸悶等并發(fā)癥,因為體位不舒適,患者均不愿意堅持,臨床上給予護理干預均難有成效。
游泳圈臥位枕組:俯臥位時,面朝下,雙手放在游泳圈上,雙眼及口鼻部懸空在游泳圈中間的空隙處(利于呼吸,并避免壓迫眼睛),病人雙下肢骼前放一軟枕,雙肩關節(jié)內側及胸腹部各墊一軟枕,避免面部及胸腹部受壓,以免影響呼吸、心跳和消化。低頭坐位時,讓病人用矮凳坐在于床旁,游泳圈放在床緣,病人的口鼻眼睛放在游泳圈的空隙處(圖4、圖5)。其余要求同對照組。
護理期間注意預防壓褥的發(fā)生,根據(jù)病人的個體差異給予適當?shù)淖o理和指導,定時更換體位,俯臥位與坐位交替,對老人及有心肺疾病者多采取低頭坐位,飯后1 h后再行俯臥位。每2 h左右活動下肢,坐起休息10 min,避免胸部長時間受壓,并囑患者兩下肢應該多改變姿勢。密切觀察呼吸、心率及血壓的變化,避免因體位不當而引起并發(fā)癥。因長時間處于被迫體位,病人會出現(xiàn)煩躁不安,護理措施還包括多與病人溝通,安撫病人,分散注意力,增加患者對被動體位的耐受能力。做好出院指導,病人術后一般1周出院,告訴病人出院后仍需采取俯臥位,但要求不像住院期間那樣嚴格,可適當采用側臥位,避免仰臥位。硅油填充者,應防止硅油進入眼前段引起晶體混濁〔2〕。術后6個月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如視力下降,眼睛分泌物多,眼睛紅痛應及時復診。
1.4.1 舒適度:采取自行設計的俯臥位或低頭坐位舒適度的評估表,將舒適度劃分為5個等級。(1)很舒適(身心完全放松);(2)舒適(平靜安寧);(3)較舒適(生理需要不能完全滿足);(4)不舒適(煩躁不安,難入睡);(5)很不舒適(消極失望)。通過仔細觀察患者的表情和身體動作,詢問患者主觀感覺,對其術后7 d內的舒適度進行評估。
1.4.2 體位依從性:統(tǒng)計2組患者術后7 d內每天能堅持俯臥位或低頭坐位18 h的人數(shù)。
1.4.3 因臥位不適引起的并發(fā)癥:觀察患者術后7 d內出現(xiàn)頭痛、呼吸困難、頸椎痛、尺神經(jīng)損傷、胸悶等不適癥狀的時間和程度。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體位舒適度比較及2組患者體位依從性比較,采用Ridit分析;2組患者因體位不適引起的并發(fā)癥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游泳圈臥位枕組:(1)、(2)、(3)等級有 55 例,占98%;(5)等級有 1 例,占 2%。 對照組:(1)、(2)、(3)等級有 10例,占 18%;(4)等級有 20例,占 36%;(5)等級有26例,占36%。前者好于后者,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游泳圈臥位枕組:每天堅持18 h者45例,占80%,不能堅持者11例,占20%。對照組:每天堅持18 h者15例,占27%,不能堅持者41例,占73%。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游泳圈臥位枕組:頸椎痛2例,占4%,未見其他并發(fā)癥患者;對照組:頭痛3例、呼吸困難4例、頸椎痛3例、尺神經(jīng)損傷2例、胸悶3例,共占27%。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9.9864,P=0.0016)。
玻璃體切割加惰性氣體、硅油填充術,是利用填充物質的上浮壓力及氣泡或液體的表面張力,頂壓視網(wǎng)膜裂孔,促進裂孔閉合,根據(jù)視網(wǎng)膜脫離裂孔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臥位〔1〕。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玻璃體切割+硅油充填術的112例患者,病變部位位于視網(wǎng)膜上方,術后均采用俯臥位或低頭坐位。術后正確的體位對視網(wǎng)膜成功復位有著較大的作用,若體位不當,會影響視網(wǎng)膜的復位或引起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因俯臥位是一種非正常的體位,易引起諸多不適,患者難以長時間堅持,影響治療效果。給予嬰兒游泳圈后,患者前額部有了舒適有效的支撐,口鼻部空氣流通頸部放松,不易產(chǎn)生疲勞及頭痛、頸椎痛等,使俯臥位易于堅持,有利于病人視網(wǎng)膜的恢復〔3〕。術后要向病人講解此種臥位的目的,說明注意事項,使病人主動配合。以往我科沒有給予病人任何用具,只囑病人用枕頭作為墊子,雙手放在枕頭旁,頭面部放在枕頭下緣,這樣不利于呼吸,不能長時間處于俯臥位,病人不能堅持,也會引起尺神經(jīng)損傷產(chǎn)生前臂感覺遲鈍麻木和無力,現(xiàn)使用嬰兒圓形游泳圈,既經(jīng)濟,又實用,病人能長時間堅持,病人出院后可以自購繼續(xù)使用,病人反應良好,對提高患者臥位的舒適度,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手術效果的鞏固。
[1]張貴清.視網(wǎng)膜脫離病人的體位護理[J].護理研究:中旬版,2005,19(12):2637-2639.
[2]劉亞萍,邢彩翠,張曉芳.馬蹄形海綿枕在眼內填充術后體位護理中的應用[J].家庭護士:下半期,2007,7:16-17.
[3]張學敏,謝孟君,鮑春紅.馬蹄形俯臥在視網(wǎng)膜脫離復位術后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55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