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 關妙艷
我院是骨科??漆t(yī)院,近年來骨科護理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隨著骨科護理學的領域不斷拓展,骨科護理工作者的職業(yè)暴露也隨之增強。骨科急診科不僅接診的病情急,對救治措施、醫(yī)務人員素質能力等要求較為嚴格,而且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情緒處于急躁、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加之家屬對醫(yī)務人員的不信任,使得工作在最前沿的急診護士處在高風險之中?,F(xiàn)將骨科急診護士的職業(yè)危害因素及防護對策分析如下。
1.1 物理或機械損傷因素 ①銳器傷及針刺傷。骨科患者病情發(fā)展快,到急診科診治的患者往往需要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進行靜脈注射、包扎固定、外傷縫合等治療。如不注意自我防護,各種利器極易損傷皮膚粘膜,導致20多種血源性傳染病。②輻射損傷。骨科急診護士經(jīng)常需要陪護危重患者及無主患者做各項檢查,從而會不同程度的接觸各種射線,時間長了會有致畸、致癌作用。此外,急診護士經(jīng)常用紫外線對治療室、搶救間空氣進行消毒,常暴露在紫外線照射下也可導致眼炎、皮膚癌等。③自身的損害。急診護士急救過程中,要拎著沉重的出診箱、醫(yī)療設備,還需要動作迅速,還經(jīng)常需要搬抬患者,體力消耗大,極易發(fā)生肌肉和關節(jié)的損害。
1.2 化學損害因素 急診科護士經(jīng)常性的接觸各種消毒劑,會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對人體造成傷害引起職業(yè)性哮喘及皮炎。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細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骨科急診護士處在搶救的第一線,有時,為了在第一時間搶救患者的生命,護士常常來不及做好防護便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1.4 心理因素 骨科急診工作量大、病情兇險,需與各科協(xié)調,人際關系紛雜,患者及家屬情緒不穩(wěn),言辭激烈,護士常處于暴露之中。急診工作無規(guī)律性和不可預測性,護士經(jīng)常處于應急狀態(tài),易導致護士身心疲憊、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生物鐘紊亂。另外,隨著業(yè)務和專業(yè)知識的不斷更新,以及患者要求也越來越高,給護理人員造成了工作和學習上的雙重壓力。從而導致失眠、焦慮、抑郁等疾病。
1.5 社會因素 由于個人社會地位、道德品質、素質涵養(yǎng)的不同,急診護士往往遭受到無理取鬧的言語和行為的攻擊,精神、身體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2.1 物理機械因素的防護 ①首先加強急診科護士關于銳器和針刺傷的職業(yè)化教育,使其引起高度重視,對于銳器的處理要非常注意。如不慎被污染的針刺傷,不要存在僥幸心理,應立即處理,必要時進行化驗,隨時跟蹤。疑有特異性感染上報院感染科,必要時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進行早期預防[2]。②紫外線消毒盡量選擇在夜間。消毒時人員要離開消毒場所。陪護危重、無主患者做輔助檢查時可根據(jù)病情暫時回避或穿防護服。③培訓急診科護士搬運患者的技巧,應用合理、省力的方法,保持正確的工作姿勢,減少腰肌勞損、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的發(fā)生。
2.2 化學因素的防護 護士應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熟悉各種消毒劑的性質,熟練掌握其配制方法,濃度要準確。在更換消毒液,取用消毒液中的物品時盡量帶手套,以免對皮膚造成損害。
2.3 病原微生物因素的防護 急診科的護士了解各種常見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措施。強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護措施。接觸患者血液、分泌物、嘔吐物時要配戴手套,如皮膚有損傷時更應該加強自身防護,必要時注射疫苗。
2.4 心理因素的防護 急診科護士高強度的工作及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容易導致情緒不穩(wěn)定,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3,4]。定期舉辦心理學講座,使急診科護士學會自我心理疏導,不斷提高心理承受力。多舉行如郊游、唱歌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另外,急診科護士要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技術操作,以便更好的適應護理工作的需要。
2.5 社會因素的防護 我院制定了各種應急預案。設置24 h專職保安,設置急診報警監(jiān)控系統(tǒng),阻止暴力事件的發(fā)生,確保護士的人身安全。給予護士更多的理解、支持,提高護士的地位。建立健全職業(yè)防護規(guī)章制度。急診科護理人員積極調整心態(tài),將職業(yè)危險降到最低。
[1]徐榮貴.醫(yī)務人員的醫(yī)院感染和預防.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6﹚:717-718.
[2]戴琴,馮正直,謝剛梅.重癥監(jiān)護病房護士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488-490.
[3]康齊力,周郁秋,胡靜超.護士職業(yè)倦怠的研究現(xiàn)狀.護理研究,2008,22(6C):1601-1603.
[4]譚鳳玲,常美娟,張梅芳.護理人員職業(yè)倦怠調查與分析.護理研究,2007,21(3B):68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