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克聯(lián)
河南舞陽縣候集鄉(xiāng)衛(wèi)生院 舞陽 462400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05—2012-05我衛(wèi)生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共124例,男65例,女59例;年齡42~81歲,平均(64.3±1.4)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2例,男34例,女28例;觀察組男33例,女29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年齡40~85歲,臨床表現(xiàn)為頭昏、一時性肢體麻木、無力等短暫性腦缺血等癥狀,均在發(fā)病后1~48h內接受治療,血壓<200/100mmHg,頭顱CT排除腦出血、腎功能不全者[1]。
1.3 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標準[2]。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20mL小牛血清去蛋白,加入250mL生理鹽水靜滴,1次/d,連續(xù)用藥2周[3]。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依達拉奉30mg+100mL生理鹽水靜滴,2次/d,以15d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抗凝藥物[4]。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禁用抗凝、降纖、尼莫地平、溶栓、維生素E等,并給予輔助治療和護理,采用20mL丹參注射液加250mL生理鹽水靜滴,連續(xù)用藥21d,同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5]。
1.5 療效評定 痊愈:神經(jīng)功能評分恢復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神經(jīng)功能恢復50%~85%,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17%左右,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惡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多18%以上[6]。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痊愈14例,顯效23例,進步21例,無變化3例,惡化1例,有效率93.5%。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18例,進步21例,無變化8例,惡化4,死亡1例,有效率79.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無其他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出現(xiàn)。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發(fā)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治療過程中,重點在于恢復缺血腦組織的供血和供氧,使神經(jīng)功能逐步恢復,一般常用的藥物以溶栓劑、凝血劑為主,但此類藥物易引起患者一系列的不良反應,造成對腦細胞的嚴重損壞。
依達拉奉屬于一種腦保護劑,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同時對腦缺血和腦缺血再通后的腦水腫有抑制效果,并可抑制抗脂質過氧化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害,從而更好保護細胞,減少缺血半暗帶區(qū)細胞的損傷,且不良反應較少,預后良好,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吳君倉,群森,張持,等.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和安全性[J].安徽醫(yī)學,2010,(6):78-79.
[2]王振宇,王榮富.治療急性腦梗死藥物依達拉奉的藥理與臨床[J].安徽醫(yī)藥,2009,12(1):154-156.
[3]宋紹敏,孫麗霞,李東青,等.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出血療效觀察[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25(3):363-364.
[4]張永紅,葉彩霞,徐吉光,等.依達拉奉治療原發(fā)性腦干損傷40例[J].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07,2(4):227-229.
[5]婁曉輝,王朝暉.依達拉奉治療重癥顱腦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9(1):56-57.
[6]陶余華.依達拉奉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藥物研究,2010,12(5):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