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虻
9月7日,中國政府網(wǎng)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便涉及了打破中小學教師終身制和建立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兩大塊內容。隨后,上海、北京兩地教育主管部門相繼放出“重磅”消息,聲明從今年開始,中小學教師資格在首次注冊后將不再是終身制,或改為每五年注冊一次。9月13日,廣東省教育廳也表示,廢除教師終身制兩年內或在廣東推行。
據(jù)《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顯示,全國中小學教師總數(shù)達到1044萬。而在教師節(jié)前夕出臺如此重要的規(guī)定,引來輿論的聚焦實屬必然。不過,人們更關心的則是為何不先打破公務員的終身制,以及在代課教師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推出注冊考核制度是否合適等問題。顯然,在公務員聘任制未成氣候前打破教師終身制,這對于政府權威的消解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僅僅將問題集中在教師領域,引入定期注冊考核制度,依然有其積極的一面。而代課教師轉正和農村教師流失等看似處于對立面的問題,并不能成為反對新制度站得住腳的理由。
畢竟,中國社會處于結構性失衡狀態(tài),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的差異太大,我們不能因為農村老師不足而否定在城市打破教師終身制的意義。甚至,即使面對農村學校老師不足的問題,政府也不應該放棄對教師基本素質的底線設置。當然,這些都是理論層面的探討,回到中國問題的具體語境中,解決農村教師資源流失的問題,遠比打破教師終身制顯得更為緊迫。如何確保農村教師補充機制能夠真正落實,這的確是一個龐雜的難題,而不是像袁貴仁部長所說的一年給12億補貼就能夠解決的。
不過,既然打破教師終身制的政策已經推出,討論其利弊就應該放至桌面。設置教師行業(yè)的退出機制,對于保持教師隊伍的活力必定是有益處的。但問題在于,目前狀況下,如果教師在業(yè)務、品德上出現(xiàn)大的問題,難道沒有一種淘汰機制嗎?實際情況是有的,這就使得數(shù)年一次的注冊考核更加強化了教育部門的行政權力。多一項考察審批的權力,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恐怕反受其影響。而更應該看到的是,如果此項權力無法被有效規(guī)范,反而可能成為個別權力持有者排除異己、尋機貪污的利器。
相對于強化行政考核的權力,對于教師素質的提升,其倒逼機制更應該納入社會家長的意見。通過搭建一個圓桌,以保障孩子的健康學習和成長為最終目的,邀請老師、學生、家長和教育部門各方坐下來談一談,最終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裕和諧的大環(huán)境。事實上,類似的舉動已經在很多城市的學校出現(xiàn)。因此,對于打破教師終身制的改革,其核心的一點便在于要確保注冊考核的權力應該被規(guī)范,最好被納入到圓桌會議的框架下去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