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張景華
(菏澤醫(yī)學??茖W校,山東 菏澤 274000)
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共同發(fā)病因素的一類疾病的總稱,患者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區(qū)的彈響、疼痛,下頜運動異常,其中,疼痛常為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1]。在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發(fā)生的諸多因素中,異常的咬合因素一直備受關注,有不少報道表明,異常的咬合與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的產生是有關聯的[2-3],本實驗是將前傾阻生的下頜第三磨牙拔除,觀察患者TMJ慢性疼痛癥狀是否得到緩解。
選取我院口腔科門診就診,無明顯誘發(fā)因素而導致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疼痛的患者50例,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25例。50例患者中,男12例,女38例,年齡17~36歲,平均年齡(22.3±8.2)歲,病程1月~5年,平均(25.32±10.1)月。納入標準:牙列完整,雙側下頜第三磨牙前傾阻生,無頜面外傷史,無心理精神疾病史,無偏側咀嚼習慣,無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無相關的正畸治療或其他牙合 治療史,依從性較好。
1.2.1疼痛 50例患者均有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不同程度的疼痛(張閉口、觸壓、側方運動),病程1月~5年不等,其中,31例為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的單側疼痛,19例為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的雙側疼痛。
1.2.2彈響 50例患者中,38例無任何彈響癥狀及體征,12例患者15側有不同程度的彈響病史,病程長短不一。
1.2.3張口度與開口型 50例患者平均張口度(28.47±10.08)mm,其中,16人為正常張口度,12人為輕度張口受限,14人為中度張口受限,8人為重度張口受限[1]。
1.2.4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側位斷層X線片檢查 檢查結果示牙列完整,雙側下頜第三磨牙前傾阻生,無其他類型的錯牙合 畸形,雙側髁突形態(tài)完整,無骨質破壞。
所有患者就診時均采用國際通用的視覺模擬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記錄患者的疼痛分值,具體做法為:將一條100 mm長的直線,左端標為無痛,右端標為極度疼痛,然后讓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感覺,在直線上標記,測量從左端到患者標記處的距離,所得毫米數即為疼痛分值。
5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及臨床檢查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A組患者為實驗組,先拔除一側下頜第三磨牙,于1周后再拔除另外一側的下頜第三磨牙,術后1個月復診;B組為觀察組,采用理療+口服藥物的保守治療方法[7],1個月后復診。
患者于治療后1個月復診時,①根據患者的主觀感覺,將治療后的疼痛緩解分為有效(顯效+好轉)和無效兩種,讓患者對治療后的效果給予自我評價。② 再次記錄患者治療后的VAS疼痛量化指數,方法同治療前。
患者依據治療前后的主觀感受進行自我評價,A組有效23例,無效2例,B組有效6例,無效19例,經卡方檢驗χ2= 23.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患者對疼痛緩解程度的自我評價(例)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指數變化見表2。A組治療后1個月與治療前比較VAS疼痛指數下降,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7,P<0.05); B組治療后1個月與治療前比較VAS疼痛指數下降,但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6,P>0.05)。
表2 治療前后VAS疼痛指數變化
迄今為止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TMD)的病因尚不明確,咬合因素在病因學中所占的位置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目前被多數學者[4-5]所認可的咬合因素對TMD的致病性大致為:咬合發(fā)生異常是一個慢性過程,在這種過程中肌肉及關節(jié)可能發(fā)生適應性變化而不出現癥狀,但是適應后的解剖結構和生理狀態(tài)有可能處于不是最有利于抵抗外界壓力等刺激的狀態(tài),當有各種刺激作用時,即有可能容易受損發(fā)病。咬合因素被認為是TMD發(fā)生的一個促進因素,因此在TMD治療的過程中,積極糾正患者所存在的明顯的異常咬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解下頜第三磨牙前傾阻生是否會成為導致TMD發(fā)生的一種異常的咬合因素,設計了本實驗。
實驗主要觀察對比了兩個指標:患者的主觀自我評價和治療前后VAS疼痛指數的變化?;颊吒鶕委熐昂蟮闹饔^感受進行自我評價,我們把痊愈和好轉的例數設為有效例數,疼痛無明顯緩解的設為無效例數,結果為A組治療有效例數和B組治療有效例數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均進行VAS疼痛量化,對于A組患者來說治療前后VAS疼痛指數差值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B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指數的差值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這一結果表明對于伴有下頜第三磨牙前傾阻生的TMJ疼痛患者,前傾阻生的下頜第三磨牙一定程度上已經作為一種異常的咬合因素,促進了TMD的發(fā)生。下頜第三磨牙的前傾阻生可能是通過影響了它的鄰牙,也就是同側下頜第二磨牙使患者出現咬合的異常,因為前傾阻生的下頜第三磨牙在生長的過程中,對同側下頜第二磨牙有作用力[8-9],這種作用力可以使下頜第二磨牙的位置相對抬高,成為一種異常的咬合,從而導致TMJ的疼痛,拔除前傾阻生的下頜第三磨牙后,相當于對鄰牙的作用力消失,異常的咬合可能通過牙周膜感受器及神經肌肉系統(tǒng)的調控使咬合應力分布趨向于正常咬合,因此A組中23例患者的疼痛癥狀得到緩解或消失,2例患者癥狀無明顯緩解,考慮是否和患者下頜第三磨牙與鄰牙的位置關系有關,或者和前傾阻生的角度有關系,這還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對于B組中的25例患者,保守治療1個月之后,雖然有6例患者感覺疼痛得到了好轉或已經痊愈,但VAS疼痛指數的變化在治療前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實驗數據表明單純的理療和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對于伴有下頜第三磨牙前傾阻生的TMJ的疼痛,治療效果不如拔除前傾阻生的下頜第三磨牙,由于本次是定性研究,所以治療的機理尚有待于進一步實驗研究。
[1]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第6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21-326.
[2] 陳金武,王美青, 劉曉東.漸進性咬合紊亂導致兔髁突退行性變得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3,38(2):103-105.
[3] 劉曉東,王美青.漸進性咬合紊亂對幼年兔顳下頜關節(jié)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2,18(4):329-331.
[4] 馬緒臣.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得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04-105.
[5] Lundeberg T,Lund I,Dahlin L,et al.Reli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of three different pain assessments[J].J Rehabil Med,2001,33(6):279-283.
[6] Katz J,Melzack R.Measurement of pain[J].Surg clin Norh Am,1999,79(2):231-352.
[7] 羅偉民,楊玉茹,張志紅,等.顳下頜關節(jié)繼發(fā)性滑膜炎保守治療與關節(jié)腔注射治療的對比觀察[J].口腔醫(yī)學,2009,29(7):359-361.
[8] 秦海燕,王美青,袁莉,等.調牙合治療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疼痛效果及其可能機制的初步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6,22(6):617-621.
[9] 易玉龍,楊耀武.早期預防性拔除有癥狀下頜阻生第三磨牙[J].四川醫(yī)學,2004,25(7):8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