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職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如何,對能否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有很大影響。法律基礎知識是對中職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其課堂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著中職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當前,由于諸多的原因,法律基礎知識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并不十分理想,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迫在眉睫。
[關鍵詞]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有效性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蔽覀儑覒椃ㄒ舶堰@一原則予以明確規(guī)定。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是貫徹落實這一原則的一項重大舉措。法律基礎知識學科,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和法制觀念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由于諸多原因,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學習的有效性還不十分理想。近今年,筆者一直從事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工作,就法律基礎知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什么是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理論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所發(fā)起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受到美國適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這一理念便引起了各國教育學者的廣泛關注。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們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fā)展。所謂“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這一切為了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二、法律基礎知識課堂教學有效性不理想的原因
1、學校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
通常,學校的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學時較少,而這門課程的內容很廣,不僅包括了社會主義法系的基本理論,還幾乎涵蓋了全部部門法知識。在短短的每周兩課時的學時里,要想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識,顯然是不可行的;對于沒有法律基礎的中職生而言,純粹的制度很難提起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更勿論培養(yǎng)起學生對法律的認同、熱愛和信仰等情感。于是,往往很多教師在這門課的教學上不能兩全,致使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或即使匆匆完成也是效果不好。
2、教師方面的原因
國家設置法律基礎知識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來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即會用法。中職學校法律基礎知識教師基本由學校政治教師擔任,他們很少屬于法律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大都是自學或憑教學經驗。他們沒有或不全有知識上的實質權威,普遍缺乏司法實踐工作經驗;缺乏對法律專業(yè)知識和專項能力的科學分析。因而在課堂上往往沿襲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把學生視為知識的“被動者”,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特定的法律規(guī)則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忽視課程的教學目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法律基礎知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若干途徑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平時刻苦鉆研法律知識,了解法律動態(tài),認真?zhèn)湔n,力求所講的內容均言之有據(j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總結新的教學經驗,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1、優(yōu)化課程體系,精心選擇課堂內容
面對知識覆蓋面廣,內容繁多的課程內容,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實現(xiàn)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首先應精心選擇課堂教學內容。在極為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教師是不可能將書本上的所有法律知識講授給學生的,所以,就如何選擇課堂教學內容而言,應該選擇那些最能彰顯法律的理性品質、正義、自由、秩序等價值的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
西方法治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公民明確知道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或受到社會、他人不公正對待時;當他們遭遇麻煩、與他人發(fā)生糾紛時,他們該如何尋求法律保護,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們才會對法律產生切實的興趣。法律信仰才有產生的推動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該把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樹立公民權利觀念作為重要目標,最終達到使學生確信他們可以從法律中得到實惠,(如法律能保護其權益,他們還可以通過法律進行監(jiān)督等),進而樹立起把自己的行為與法律相比較的習慣,使學生對法律產生需求與渴望。
2、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的積極情感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法治應包含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边@句名言指出了實現(xiàn)法治國家的兩方面建設:一是要有良好的法律,二是形成與之匹配的民眾的法律情感,兩者相比,后者尤為重要,沒有了它,依法治國就是一句空話。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要培養(yǎng)的法律情感主要是一種積極、理性的法律情感。即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讓學生理解法的真諦、法的精神、法的作用、法的價值等知識,進而培養(yǎng)起來的對法律的認同、尊重、熱愛、信仰等心理態(tài)度。
一方面,教師在講授法律知識時必須做到內容準確無誤,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人們必須守法,如果向學生講授的知識是不準確的,那么怎么讓他們做到按法律辦事呢?嚴重的話,可能會使學生對法律產生錯誤認識。另一方面,要加強正面引導,教師的整個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品現(xiàn)法律的理性、正義、自由等品質或價值展開?;蛘哒f是教師的整個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凸顯法律的理性、正義、自由等品質或價值來展開,這樣才可能形成對法的理性認識,進而增強對法律的積極情感。
3、利用案例教學,引起學生興趣
善用案例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育法是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但要用得好。在案例教學中,選取案例應注意幾點:第一,案例要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盡量避免那些空洞的、陳舊的、人為設計痕跡明顯的案例。真實的案例經得起推敲和質疑,使學生深信不疑,增強案件的說服力;近期發(fā)生的熱門新聞、社會焦點,學生比較關注,也會感興趣,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案例所折射出的知識點也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如可從法院的實際判例、新聞媒體報道的可靠案件或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件中選材。第二,案例要典型,有針對性,能反映一些觀念、原則、制度。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論點,使案例教學不同于“講故事”,使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機結合,在熱鬧而動聽的案情背后,才會有冷靜的思考、研究,才會有受益和升華。第三,所選案例要盡量具有情感上的震撼力,能引人反思,設置懸疑,討論、爭論、辯論,以引起學生探求法律精髓的好奇心。如果選擇的案例是非很清楚,道理很明了,沒有什么經驗可以提升,也沒有什么教訓可以吸取,不能引發(fā)大家的討論、爭辯,這樣的案例并不適合教學使用。如可以選材于一些優(yōu)秀的法律類電視節(jié)目,例如《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等。
4、利用賞識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簡單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成功的一種信念,即“我能行”。盡管職校學生普遍存在著成績不理想,習慣不好。但實際上,任何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和關懷。因此,在法律基礎知識學科上,老師也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具有發(fā)展的潛力,要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每位學生的閃光點,要學會欣賞每位學生的微小成功。在課堂上,除了以教學為主要職責外,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教師致力于“導”,服務于“學”,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把啟發(fā)思想貫穿于教學方法運用的整個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向上的學習行為,積極投入到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上來。
總之,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實施教學有效性是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我們應當努力培養(yǎng)起學生對法律的信仰,使學生真正做到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法治秩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周浩波.教育哲學[M].人民出版社,2002
[4]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國家之靈魂[J].齊魯學刊,2005,(5)
[5]劉昂.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3).
作者簡介:王國萍(1975—),女,浙江省紹興縣職業(yè)教育中心,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