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天人合一”與“上帝餓了”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個話題,怎么也不可能把它們扯在一起??墒?013年春節(jié)前,太和空間應邀參加2013美國邁阿密國際當代藝術(shù)博覽會,我也順便在美國“云游”了個把月。盡管走馬觀花,未見得能深入了解,但就這么草草壁上觀,所見所聞亦感觸良多。
尤其從大洋彼岸回到此岸,我在首都機場一下飛機,那一刻真的像從一個陽光明媚的天上,一下子撞到霧霾繚繞的地上,鮮明的對比,巨大的心理落差,不由心里咯噔一下:回到祖國的懷抱,哦。
驅(qū)車在機場高速路和進城的公路上,一開始沒太在意幾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們也不顧車輛沖撞冒冒失失地在馬路中間穿行,一開始我還為他們擔心,但突然令我刺眼不舒服,那一刻覺得那扮相一副可憐兮兮但不能令人同情,他們幾乎是一個個車窗挨著敲著,老一套的“行行好吧”、“可憐可憐我吧”的說詞,一點創(chuàng)新的詞匯也沒有,一副無賴行當,且那眼光里透一種類似“仇視”的寒光,令人有點膽寒。
京城馬路上行乞的這一幕,讓我想起在美國奧蘭多遭遇的一個可樂的場景:一個高大的黑人,穿得并不是很臟,看見我們一行人走過,跟我們有禮貌地打招呼,一邊用手比劃著胸前的十字架,一邊口里念叨著:“God is hungry!God is hungry?。ㄉ系垧I了!上帝餓了?。绷钊巳炭〔唤?,哦,“上帝餓了!”也許“上帝”剛剛失業(yè),也許“上帝”已流浪多年,沒人知道,但一點也不令人討厭,仿佛“上帝”的他自己真是個“行為藝術(shù)家”,好像一點不怕給奧巴馬總統(tǒng)丟人一樣。你不得不給他布施一點美元。
一前一后,所見所聞,單就乞丐的這一比對,這邊都輸了很多,其他的所見所聞暫且擱下不談。這一“上帝餓了!”讓我想起國人津津樂道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老祖宗的智慧,這些年滿世界滿媒體都嘮叨濫了,這一最早由大哲大智的莊子闡述的思想,后通過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意指一切的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之際,合二為一”。但是,中國這一壓箱底的智慧,被一些人拿出來耍寶,始終未能推陳出新,且被拔高為所謂時代口號,給“高高掛起”,下場就是“水污染”,“人浮腫”,“鳥飛絕”,“文脈斷”,“喇叭咽”。
而在大洋彼岸……不管是在華盛頓白宮廣場前悠閑自如的游人,還是在迪斯尼樂園充滿童趣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意空間;不管是奧蘭多河塘的成群結(jié)隊的野鳥自由翱翔,還是在邁阿密海邊如入無人之境的松鼠靈動;海鷗與人平等地嬉戲爭食,海豚與海鷗零距離親密地接觸,一派伊甸園的景象,似乎印證那句“上帝與美國人民同在”。
還記得,在新澤西朋友的千畝農(nóng)莊里逗留的幾日,長夜里璀璨星空的星座仿佛觸手可及,令我想起幼時刻骨銘心的記憶。
尤其在美國邁阿密國際當代藝術(shù)博覽會,那一雙雙單純透亮的眼睛,看著太和空間展位上的一幅幅作品,那個投入,那個癡迷,那個看到精彩處發(fā)自肺腑的“ Very good, very good ! ”的贊嘆,真的令人開心,他們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從事藝術(shù)工作的專業(yè)觀眾,但他們沒有漠然地說什么“看不懂”,也沒有問這個畫家有沒有名氣、來頭,他們只是對眼前的作品由衷贊美,仿佛他們非常懂得藝術(shù)家的筆墨,仿佛那一刻他們與藝術(shù)家“靈肉合一”。
邁阿密歸來,趕上春節(jié)休假在家,不免胡思亂想、一番感慨,老祖宗教訓得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我們在很多方面確實有很多差距,縱觀當今藝術(shù)界,“山寨”、“克隆”、“程式化”的筆墨泛濫,鮮見有彰顯民族尊嚴藝術(shù)個性的創(chuàng)新作品,而在野、在江湖的體制外優(yōu)秀的藝術(shù)家不能得到政策呵護,甚至被排擠打壓,令人汗顏,何時我們的藝術(shù)能享受藝術(shù)的待遇,我們的藝術(shù)家能享受藝術(shù)家待遇,而不是光看名頭和所謂桂冠;何時我們能把我們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智慧通過“上帝餓了”的形式呈現(xiàn)給世界,讓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真正屹立在世界之林,那我們民族的文藝復興也就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