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昕總監(jiān)”結識于2006年夏,當時我經常要向各藝術機構詢問展訊。當時“泰康頂層空間”在城區(qū)內,后來搬到了798,接電話的常是她,聲音親切,態(tài)度溫和。后來我一直在藝術評論和藝術市場研究領域工作,也格外關注此機構,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泰康空間”和圈內人熟悉的“唐昕姐”。上次和她長聊是在草場地的泰康空間辦公室,深入訪談了企業(yè)美術館的話題。這次約在城里見面,當天霧霾嚴重,聯(lián)想橋附近又找不到咖啡館,就到了一家餐廳。幸而午后人少,訪談得以順利進行。
入行20年
唐昕入行已經20年。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廣州舉辦了首屆三年展,而北京卻沒有正規(guī)的商業(yè)畫廊,只是北京音樂廳的過道墻上會經常展一些寫實油畫或裝飾畫,吸引部分在京工作的外國人和音樂會顧客的購買。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2000年,“藝術家”和“外國人”交往密切,后來各種畫展也成了在京各大使館、商社的特色活動,當時在中美合資公司做設計師的唐昕經常參與其中。
1994-1998年,唐昕開始獨立在使館商社策劃商業(yè)展覽,洪浩、俸正杰、劉建華等青年藝術家——如今炙手可熱的藝術明星都是她展覽中的???,某些藝術家第一張賣出的作品就是經由她的展覽。期間熟絡了眾多藝術家和參與收藏的外國人。慢慢地她發(fā)現(xiàn)他們多是國外的“普通人”,對“中國當代藝術”也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只是作品看起來還不錯,價格又便宜就買回家里掛掛。這種“失望”讓她計劃轉型做學術展覽,由于常跟外國人交往,自然想到把當代藝術活動跟國外的藝術界互動起來,所以開始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國際交流展”。
1998年,唐昕策劃的第一個國際展得以實施。先是邀請了德國藝術家的作品來華展出,然后把林天苗、姜杰和蔡錦等在國內已有名氣的女性藝術家作品送到德國科隆的專業(yè)美術館。展覽大獲成功,當?shù)氐暮芏嚯s志、電視臺都有報道,跟當?shù)氐穆殬I(yè)與非職業(yè)藝術家的深入交流也取得了廣泛共識,這讓唐昕很自信。直到2002年,她不斷地將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推向歐洲,其中包括方力鈞、楊少斌和岳敏君等當今國內眾人熟知的藝術家。
隨著展覽的深入,她發(fā)現(xiàn)中國的當代藝術在西方人眼里沒那么重要,只是給他們的文化生態(tài)中增加一些多元性和豐富性而已,中國的當代藝術還要靠“自己人”支持。憑借這個理念,她把目光轉向國內,注意積累和梳理自己的人脈關系,也有意地針對一些成功人士,了解他們對藝術的接受程度,雖然她發(fā)現(xiàn)99%的成功人士都對藝術不感興趣,但幸好找到了那1%!
泰康三步曲
這源于她對媒體的敏銳——1996年夏天,陳東升先生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談到了嘉德拍賣和國內藝術市場狀況。唐昕順著自己長久積累的工作方法順利地找到了陳總辦公室的電話,接電話的是陳先生本人,唐昕簡明扼要地談了自己對國內藝術市場的看法和經驗,并得以約見進一步交談。再見面時,唐昕坦言了自己想做學術,辦展覽,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計劃”,陳先生也非常真誠地表示愿意支持,奠定了日后長期合作的基礎。
2003年的“非典”期間,社會上各種展覽項目都受到了影響,唐昕在這場公共事件中也覺得“孤單”,幾年的獨立策展人經歷讓她渴望有一個可以長期使用的空間和相對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帶著這樣的想法又聯(lián)絡到老朋友陳總,依舊得到了真誠的支持、廣闊的空間和莫大的信任——在泰康大廈的頂層,她可以按照興趣自由地實施展覽,同時也開始參與泰康的機構收藏。這樣的“獨立自主”一直持續(xù)到2006年,是為“泰康頂層空間”階段。
2006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活躍期,眾多畫廊、外資機構,拍賣行、博覽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藝術市場中的作品價格也節(jié)節(jié)攀升?;谒囆g市場的表現(xiàn)和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唐昕開始深入地思考“空間”的定位,并著手把機構從泰康的辦公樓搬到798藝術區(qū),仍然延續(xù)“空間”這個概念,強調其非商業(yè)性和對當代藝術的開放性、扶持性與多元性。
當時的展覽不多,規(guī)模也不大,但對泰康空間在整個集團中的作用和意義的理解越來越明晰,為機構收藏積累作品的思路也越來越成體系,初步形成了對“當代藝術歷史觀”的觀察和研究方法,放置于“1942年以來”的背景,而不是以圈內常見的始于1980年代,機構理念也確定為“鼓舞與激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xù)到“當代藝術危機”的2008年底,“泰康空間”又醞釀著新的搬離。
2009年,草場地的泰康空間低調但穩(wěn)健地開幕,機構理念升華為“追溯與激勵”。在唐昕的主持下,繼上半年的兩個青年藝術家個展后,還推出了“泰康收藏摘要展覽”,“吳印咸攝影回顧展第一回
展”,“51㎡系列展(各1個月):1#趙趙,2#蘇文祥,3#趙要”。2010年,“51㎡系列展”持續(xù)深入,一年多的項目共有16名青年藝術家參與,后來他們相繼被其他商業(yè)藝術機構簽約;再有呈現(xiàn)老一輩攝影家成就的“北京飯店-1975”,“吳印咸第二回展”等重要展覽扎實地承載了新的機構理念。后來的兩年中,重要展覽有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泰康人壽15周年藝術品收藏展(2011.8,)”,“51㎡的16人展”,“吳印咸的第三、第四回展”;展現(xiàn)兩代藝術家的繪畫異同的“繪畫:靳尚誼與張書箋(2012.6)”,呈現(xiàn)外國攝影家眼中的土地改革“華北農村1947-1948(2012.12)”,整個機構以明晰的“歷史觀維度”和“學術角度”來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成功秘笈
幾年下來,唐昕成功地使泰康人壽的藝術收藏從整體上專業(yè)化和體系化,成為國內機構收藏的樣本。同時,泰康空間也因其明確的學術定位、嚴謹?shù)膽B(tài)度和前瞻立場受到廣泛認可。
她的成功秘笈首先來自父母的支持:早年在設計院大院里種下的美術種子,高考后“棄醫(yī)從藝”,上班后“離職下?!?,后來的“獨立策展”,背后都是家人深深的愛。對藝術的“執(zhí)著”更是重要法寶:唐昕讀大學時每天沉浸于“藝術教育資料室”,翻遍原版畫冊、讀遍相關書籍的快樂時光及至工作后的努力和積極。由此積累的國際化專業(yè)經驗和真誠為人的性格都成就了她的“自信”,并且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面對挑戰(zhàn),勤勉工作。她言談中真誠地感激陳董的信任和領導,也正帶領著由她打造的專業(yè)團隊,為未來在京城崛起的“泰康美術館”積累能量,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