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如果您當政于齊國,您能夠取得像管仲那樣的成就嗎?孟子說:你們齊國人,只知道管仲如何有本事,而不研究當時各國的形勢,那怎么能治理好國家呢?要知道,就是武王、周公那樣的明君賢相,遇到不利的形勢,也同樣治理不好國家。所以,這正如你們齊國人說的:“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有智慧,也不如很好地運用形勢;就算是你有好的犁鋤,也不如等待農時再耕作。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這里的“智慧”,自然是指人的知識和能力結合而形成的聰明才智,而所謂“勢”,就是客觀事物運動的基本趨勢、方向等等,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如果就社會現象來說,所謂“勢”,對社會群體來說,就是社會運動的發(fā)展趨勢,主要是由人們的欲望、要求等等而形成的。換言之,所謂社會大勢,也可以說是一種時代潮流。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本褪钦f,客觀規(guī)律是不能對抗的,人只有尊重客觀規(guī)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儒家的這句名言,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人類對水的流動規(guī)律的認識及其自覺運用的自然描述,比如說,“水到渠成”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如果推而廣之,也就是“功到自然成”。它既反對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觀蠻干,也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消極無為態(tài)度。也就是說,人們要在事業(yè)上獲得理想的成就,就必須把自己的主觀努力與客觀規(guī)律作用恰當地結合起來,換言之,要在認真研究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作用。這個思想在方法論上的實質,要求我們在對待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關系的問題上,克服形而上學的片面性。所以,認真研究儒家的這個觀點,對于改造我們的思想方法,是有重要意義的。
如果對“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中的“乘勢”,進行唯物辯證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這里所說的“乘勢”,是人對客觀規(guī)律有目的地運用,因此,它是一種更高的智慧。對這種高層次智慧的概括,就是人們所說的“因勢利導”這句名言。大量的實踐經驗說明,“因勢利導”是“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的邏輯結論。
如果我們對“領導”這個概念進行認真分析,就可以看出,“因勢利導”恰恰是“領導”的本質內容之一。因為“領導”,即指領導人要遵循人民群眾的愿望,按照大多數人的意志,對他們加以正確引導,使他們的前進方向更加明確,少走彎路,少受挫折。從這里可以看出,所謂“領導”,就是引領、引導、導向之意。所以,本來意義上的“領導”,就應當是“因勢利導”。由此可見,有些人把“領導”看做是高居于群眾之上、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對群眾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的那一套,是對“領導”本來意義的嚴重歪曲。
在人類歷史的偉大事業(yè)中,一些杰出領袖人物的作用,是不能抹殺的,沒有這些領袖的英明領導,人民群眾可能會走一些彎路,會受一些挫折,但是,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起了決定作用。我們不能否定個別人智慧的作用,不過應該承認一個基本事實:世界上的許多大事,如蘇聯(lián)的十月革命,中國當代的改革等等,都不是哪個人設計出來的,而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實事求是地說,領袖人物的智慧,就在于,他們能夠“因勢利導”。
儒家學者的名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以及“因勢利導”這句話,并不是在否定人的智慧的價值,而是說,應該更高明地運用自己的智慧。這里的一個關鍵,是人們如何理解和運用這個“勢”,高明與不高明的差別,就在這里。這一點,對于改造我們的思想方法,使我們多一些辯證法、少一些形而上學,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