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的由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疤枴笔且环N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的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fā)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就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們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表示對他們的蔑視。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之后自號“所南”,表示心向南方。明末畫家朱耷為明朝寧王朱權后裔,在明亡后落發(fā)為僧,因欣賞八大人覺經(jīng),取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抒發(fā)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當然,更多的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不過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幌子。
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春秋時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人稱“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綽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nèi)奸,被人稱為“笑中刀”。
除了上述的字、號外,歷史上常用來代替?zhèn)€人姓名的還有幾種情況:
1.地望(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孟浩然稱為孟襄陽,宋代王安石稱為王臨安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作稱“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副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鴻章(合肥人),下聯(lián)指任戶部尚書(司農(nóng))的翁同龢(常熟人)。這里卻利用“地望”的雙關語義諷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貪婪豪奢。
2.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fā)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被稱為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被稱為班定遠(曾封定遠侯);蔡邕被稱為蔡中郎(曾任左中郎將)。
3.弟子或后人所敬的尊稱。如宋周敦頤稱濂溪先生,呂本中稱東萊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
4.謚號。即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一般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定,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東漢時還有私謚。如秦穆公、周昭王、漢哀帝,宋代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秦檜稱秦繆丑(原由宋高宗謚“忠獻”,后宋寧宗時改),明徐光啟稱徐文定,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均是謚號。私謚的如宋黃庭堅的門人謚其為文節(jié)先生等。
5.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別指漢代學者戴德、戴圣叔侄,他們編纂的《禮記》也分別稱為《大戴禮》、《小戴禮》。晉代文學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大、小謝也指謝靈運和謝朓。唐代詩人中老杜或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則指杜牧。宋代稱老蘇、大蘇、小蘇則指蘇洵、蘇軾、蘇轍。
6.以幾個姓并稱特定的幾個人。如“班馬”指史學家班固和司馬遷;“李杜”指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或指詩人李商隱、杜牧);“元白”指唐代詩人元稹、白居易;“韓柳”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二程”指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三蘇”指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
“謚號”的由來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shù)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xiàn)在也眾說紛紜。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謚號有很多種,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nèi)怠政”、“外內(nèi)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廟號”的由來
廟號始于殷代,其后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一直到清朝,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
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么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tǒng)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燁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廟號。
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tǒng)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廟號“太宗”,第三個皇帝順治廟號“世祖”,第四個皇帝康熙廟號“圣祖”,第五個皇帝雍正廟號“世宗”,第六個皇帝乾隆廟號“高宗”,第七個皇帝嘉慶廟號“仁宗”,第八個皇帝道光廟號“宣宗”,第九個皇帝咸豐廟號“文宗”,第十個皇帝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廟號“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廟號說錯了,那是要犯彌天大罪。宣統(tǒng)因為他退位之后是民國了,所以他就沒有廟號。
“年號”的由來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xiàn)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shù),沒有年號。據(jù)清朝趙翼的《廿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chuàng)的,年號為“建元”?!稘h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墒?,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只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于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后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第 一個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并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