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灌溉農業(yè),是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下,在山坡地上從事灌溉農業(yè)種植的一種耕作方式。有不少民族都經營著山坡梯田農業(yè),如哈尼族、壯族、佤族、白族等,其中,生活在哀牢山區(qū)紅河沿岸的哈尼族不僅是開創(chuàng)梯田灌溉農耕歷史的民族之一,而且是長期堅持并高度發(fā)展這種農耕生產方式的典型代表。這種耕作方式產生的時代是比較早的,最早而且比較明確的記載,是在唐代《云南志》中提到的,直到宋代,梯田一詞才成為這種農耕方式的正式代名詞。
一、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下的農業(yè)耕作
所謂梯田,是生活在山區(qū)的居民為了從事水田灌溉農更大而創(chuàng)造性地依山勢開辟出來的階梯狀的田地。人們在高處開挖水池積蓄雨水,或引山泉自上而下灌溉農田。田地層層相連,逐層升高,從山腳仰視,有的梯田似與蒼穹相連,氣勢蔚為壯觀。遠看梯田,尤其是在旭陽初升或夕陽余暉的照耀下,如詩如畫。
雄偉的哀牢山覆蓋著廣袤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豐富的森林不僅能有效調節(jié)哀牢山的氣候,而且對于水土資源的保持和水分的涵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年四季中孕育出涓涓細流,而后匯成水潭或山間流淌的溪河,為高山梯田灌溉提供有力的保障,森林造就了“綠色水庫”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也成就了哀牢山區(qū)“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奇景。
云南省內不同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差異是非常顯著的,哈尼族、彝族等民族生活的哀牢山區(qū)紅河沿岸地區(qū),具有云南亞熱帶、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的特征。比較突出地集中反映了自然地理、氣候類型的復雜多樣性及呈立體分布的特點。立體氣候下的立體環(huán)境與作物品種多樣性的有機結合,在哀牢山區(qū),人們培育使用的稻谷品種就達數(shù)百種,這些品種分別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及氣候帶中選擇種植。
二、物盡其用的“綠色生態(tài)”耕作技術
獨具特色的施肥方法完全符合當今人們的環(huán)保理念,獨具匠心。
1. 自然施肥。灌溉水源來自深山密林,森林中的地面堆積著枯枝落葉和人畜的糞便等,形成肥沃的腐殖質,它是肥田的最佳天然肥料。每年雨季來臨,正是稻谷揚花抽穗之時,森林中這些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順雨水被沖入溝渠,流入田間,這種施肥方法被人們稱為“趕溝”。雨水沖刷的同時起到了清理森林垃圾的作用。
2. 奇特的人工施肥方法“沖肥”。在哈尼山寨各村往往都開挖一個大水塘,平時就作為村里的公共垃圾場,人們把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人蓄糞便,灶灰碳屑等垃圾倒入水塘,經長時間浸泡漚爛成肥,春季栽秧時,引入山泉沖擊水塘,水流帶走肥料進入梯田,既起到施肥的作用,又有效解決了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清潔了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
長期的農耕活動,培養(yǎng)了哈尼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良好習慣。除了種植糧食作物外,他們還在高山潮濕的森林中種植經濟作物如草果等。在不易開辟的陡坡荒地上開辟為旱地種植玉米、蕎子和薯類作物。村寨周圍和房前屋后種蔬菜和果樹。在下半山和河谷地帶,則種植香蕉、芭蕉及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田間地頭的空隙也加以充分利用,根據海拔高低的不同,在低處梯田的田埂上種棉花,而高處梯田的田埂上則種植黃豆等作物。
哈尼族的梯田灌溉農業(yè),是人們充分利用了哀牢山的地形、氣候及水土資源等,創(chuàng)造出來的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相適應的良性生態(tài)農業(yè)循環(huán)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