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核心力量訓練、懸垂訓練、振動訓練等功能性力量訓練進行研究之后認為:這些功能性力量訓練從結構到屬性,以及方法、手段、負荷等方面都缺乏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和精確性的研究,并且具有濃重的健身康復特征;我國部分教練員對功能性訓練缺乏理性認識,實踐中把功能性力量訓練由輔助地位提升到主導地位;建議以理性客觀的批判態(tài)度,重新審視功能性力量在專項訓練中的合理地位,并通過實踐和研究進行改進和完善。
關 鍵 詞:競賽與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專項競技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1-0098-06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及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相互借鑒,競技體育力量訓練也引入了一些新型訓練方法,功能性力量訓練就是其中的一種。該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核心力量訓練、振動訓練、懸吊訓練等。這些新的功能性力量的訓練方法,確實在訓練理念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訓練思路,彌補了傳統(tǒng)力量訓練對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上的不足,特別在發(fā)展運動員的協(xié)調、靈敏和平衡等能力方面有一定積極的作用。盡管如此,我們在訓練方法和模式的選擇上,應該服從于專項的需要,只有在訓練控制過程中,在各個維度都能“專項化”地進行,那么人體有序狀態(tài)的發(fā)展才會更趨向于最佳[1]。而目前這些功能性力量訓練,盡管在不同程度上對競技能力提升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由于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從醫(yī)療康復方面轉化過來的,并且從結構、屬性、內容等方面,對專項競技能力的發(fā)展需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以多維的視角辨析功能性力量訓練,將有利于運動訓練理論的完善和發(fā)展。
1 核心力量訓練辨析
核心力量訓練其概念始于人體脊柱的解剖和生理特征,而所謂“核心”是指人體軀干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主要區(qū)域包括肩關節(jié)以下、髖關節(jié)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qū)域,由腰、骨盆、髖關節(jié)形成的一個整體,包含29塊肌肉[2]。核心力量訓練最早應用于人體康復領域,在1985年Panjabi首次提出了脊柱穩(wěn)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并認為脊柱穩(wěn)定性應涉及3個方面的問題,包括被動脊椎骨、主動脊柱肌肉和神經控制單元等。在功能上核心肌肉群擔負著穩(wěn)定身體重心、傳導力量等作用,是動作發(fā)力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四肢活動過程中,核心部位對力量傳遞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并對各種運動的姿勢,以及運動技能和技術動作的實施起著穩(wěn)定和支持作用[3]。
1.1 核心力量訓練的機理及功能
核心力量訓練,主要是發(fā)展軀干核心部位的肌群以及深層小肌肉的力量、平衡、穩(wěn)定等能力。穩(wěn)定肌是核心力量訓練刺激的主要對象,它起于脊椎,位于脊柱深部,多呈鍵膜狀;從肌肉的工作形式來看,靜力性工作方式是核心力量部位肌肉工作的主要方式[4]。核心肌群及其深層小肌群以慢肌為主,這種肌肉在長時間持續(xù)活動時才能被激活,運動時通過離心收縮控制錐體活動,并控制脊柱的彎曲度和維持脊柱的機械穩(wěn)定性,為有效傳遞動力提供支持[5-6]。核心力量訓練中,多裂肌屬于核心部位的重要肌群,根據生理學機制可知,多裂肌最重要的功能是運動感覺和本體感受。由于訓練中身體姿態(tài)是在高度不穩(wěn)定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這種狀態(tài)就成為激活、募集核心穩(wěn)定肌的有效方式[7]。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肢體運動鏈工作的效率具有一定的效果,由于技術動作的完成是依靠動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間傳遞實現(xiàn)的,而運動鏈是參與動作完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提高核心部位的穩(wěn)定性,將有利于肢體力量有效的傳遞。如下肢力量向上肢傳遞過程中,核心穩(wěn)定性不僅可以有效傳遞下肢力量,而且對上肢或者所持器械建立穩(wěn)固的發(fā)力點,因此,能使器械或者肢體產生最大加速或減速的作用,相反,也可以將上肢動量傳遞給下肢,調整下肢肌群的用力特征,從而提高上下肢運動時協(xié)調工作的效率[8]。
1.2 對核心力量訓練的反思
1)傳統(tǒng)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差異。
核心力量訓練是在非平衡狀態(tài)下完成各種力量動作,從而增強腰腹力量。在此過程中,通過神經肌肉系統(tǒng)不斷的調整自身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實現(xiàn)訓練運動狀態(tài)下的穩(wěn)定性。傳統(tǒng)力量訓練分為一般力量訓練和專項力量訓練。相對于核心力量訓練而言,其主要特點是利用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穩(wěn)定的反作用力支撐身體,實現(xiàn)肌肉力量的增強,所以,傳統(tǒng)力量訓練是基于支撐狀態(tài)下的穩(wěn)定環(huán)境下的練習。而核心力量的訓練在目標、方法和手段上非常強調力量的銜接和傳遞,重視力量、柔韌和協(xié)調等能力的結合。因此,核心力量訓練在生理機制、功能、訓練要求和練習方式等方面,區(qū)別于傳統(tǒng)力量訓練,有其固有特點。除了穩(wěn)定條件下的靜力性練習,重點是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動態(tài)性練習。從不同的運動項目訓練中的能量代謝特征方面來看,盡管訓練方式各異,但其內在的能量代謝機理卻是統(tǒng)一的[9]。在專項訓練中,無論是大強度、低重復練習下的ATP-CP系統(tǒng)或乳酸供能模式,還是小強度、長時間練習下的有氧供能模式,以及無氧與有氧供能占不同比重的混合供能模式,都應遵循項目在競賽實戰(zhàn)環(huán)境下的能量代謝特點。但是,就目前來說,常用的這種核心訓練的模式和方法,其內在的供能的特征還不清晰。另外核心力量訓練在運動速度、節(jié)奏、肌肉的協(xié)調用力方面,缺乏動力學、運動學等理論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的檢驗,還不能真正滿足專項競技能力發(fā)展的要求。特別是對于技能類運動項目,核心力量訓練在發(fā)展力量耐力、快速力量、最大力量等方面,尚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
2)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主次。
相對于傳統(tǒng)力量訓練而言,核心力量訓練是一種特殊的力量訓練方式,兩者共同構成力量訓練的方法體系。在多年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人們在力量訓練認識上逐步形成一些共識,這些共識構成了訓練一般原則,是教練員在訓練過程必須遵循的準則。核心力量訓練也必須遵循力量訓練一般原則。但是,目前由于核心力量訓練在訓練機制、功能、模式以及手段等方面,依然處于粗放水平,尚缺乏科學的體系結構,這將會導致訓練內容與要求的不確定化,從而成為進一步提高核心力量訓練實效性與轉化率的瓶頸[10]。因此,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間的關系,訓練中既不能否定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價值和作用,也不能夸大核心力量訓練的功效,而應該把核心力量訓練看作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補充。這種補充既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借鑒的過程。由于核心力量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增加了“不穩(wěn)定因素”,而且對提高人體運動能力和預防運動損傷有獨特的作用,使力量訓練從理念到訓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產生積極影響,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其可能帶來的功效。
3)核心力量訓練未能滿足專項能力發(fā)展需求。
目前,在競技體育中所運用的核心力量訓練,還帶有康復和健身性質,許多教練員在實踐中沒有根據專項特征發(fā)展的需求,合理選擇訓練方法和手段,而是,不加選擇地把大量康復和健身的方法應用于相關專項訓練中。眾所周知,不同的運動項目對核心力量訓練的方式和方法有著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技術動作在力量的傳遞、控制和組合等方面上各具特點,如果不能根據運動專項的技術動作特征針對性地設計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那么,所進行的核心力量訓練必然會存在大量的問題,其訓練效果也很難能達到預期的目的[11]。由于目前對核心力量訓練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對核心力量訓練的功能、方法、手段、負荷、內容、注意事項等方面,缺乏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專門性、精確性的研究。對核心力量、傳統(tǒng)力量以及專項競技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尚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甚至還有研究認為:核心力量訓練對某些競技能力具有負面效應,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核心力量訓練不利于快速力量和爆發(fā)力的發(fā)展等[12]。因此,在實踐中教練員應謹慎對待。
2 懸吊訓練辨析
懸吊運動療法源于二戰(zhàn)期間的對受傷士兵的康復治療,其實質上也是一種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其主要的方法是用繩索將人體的某些部位懸掛起來,使人體在不穩(wěn)定支撐狀態(tài)下進行動力性或者靜力性體能訓練,來發(fā)展核心肌群尤其是深層小肌群的肌肉力量,目前,已經在運動康復領域逐漸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體系。懸吊訓練被引用到競技體育的體能訓練之后,取得了一定的訓練效果,目前我國很多運動隊引入了這種訓練方法,提高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及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和專項能力等[13]。
2.1 懸吊訓練的機理及功能
懸吊訓練的主要機理是通過懸吊帶形成的支撐反作用力,使身體不斷調整不穩(wěn)定的身體狀態(tài),從而募集不同的運動單位,來提高神經——肌肉本體感受性功能的一種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在運動訓練方面,懸吊訓練以軀干和四肢局部穩(wěn)定肌為其訓練切入點,強調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負荷刺激[14]。訓練中通過多種閉鏈和開鏈的形式,以身體的局部穩(wěn)定肌為重點,進行整體運動肌的訓練,以達到身體整條“運動鏈”的協(xié)調、有效運行,并且強調在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對感覺運動器官的誘發(fā)訓練及運動感覺綜合訓練,達到逐步發(fā)展運動員力量素質的訓練目的[5]。除此之外,懸吊訓練系統(tǒng)還具有傷后康復和檢測弱鏈的功能。許多研究證明,運動員傷后接受懸吊訓練(SET,Sling exercise therapy)治療后,傷情都有比較明顯的好轉[15],作為功能性訓練手段,可以解決或緩解一些特殊運動項目的職業(yè)病問題。例如射箭運動員腰痛、體操運動員肩痛,治療關節(jié)活動障礙、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等。
2.2 對懸吊訓練的反思
1)懸吊訓練適應的項目具有特殊性。
懸吊訓練所采用的方式,大多在不穩(wěn)定支撐狀態(tài)下進行,要求運動員在進行訓練過程中,從動作的開始到結束,不斷調整身體的穩(wěn)定性用以控制身體平衡,其訓練機理是通過人體運動器官中的本體感受器與多塊肌肉的參與,多次重復對肌肉緊張度的控制和刺激,形成神經對肌肉的準確支配能力[16]。因此,通過懸吊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并且懸吊訓練所獲得的力量屬于一種“柔性力量”,柔性力量的主要特征并不是直接提高單塊肌肉的收縮速度或力值,而是使肌肉組織中的主動肌與拮抗肌、輔助肌之間相互協(xié)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通過訓練使神經對肌肉支配能力的改善,提高完成動作不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與配合,使整套技術動作的節(jié)奏感和流暢程度增強,最終達到提高多塊肌肉參與動作完成的整體力量目標[5]。但是,懸吊訓練并不具有普適性,而較為適合那些比賽環(huán)境處在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運動項目,如跳水、體操、藝術體操、花樣滑冰、花樣游泳、武術套路等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類運動項目[17]。
2)懸吊訓練理論探索尚處于初級階段。
懸吊訓練作為力量的訓練的一種模式,目前還處于開始階段。盡管懸吊訓練已經在一定范圍內應用于運動訓練領域,并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沒有足夠多的科學依據證實這種訓練的效果。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對懸吊訓練的機理研究還缺少系統(tǒng)性,甚至連懸吊訓練在不同專項運用中的各個動作的名稱、功能、分類、肌肉工作特征等都末見報道[13]。懸垂訓練作為一種功能性力量的體能訓練方法,在訓練過程中,其負荷、間歇以及恢復等方面目前尚缺乏定量的研究,對運動員力量素質和競技能力的影響效果也有待更進一步的實證研究。而且,目前大多研究認為:懸吊訓練所發(fā)展的核心力量訓練對于肌肉激活沒有幫助[18],可見,通過懸吊訓練發(fā)展核心力量訓練提高力量素質,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對懸吊訓練方法的研究鮮見報道,并且目前所運用的方法體系需有待規(guī)范。特別是懸吊訓練在實踐操作中,對提升動作協(xié)調能力的神經系統(tǒng)工作機理,以及訓練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完成懸吊訓練參與用力的肌肉刺激的強度和效果,以及肌肉的用力順序并不明確。不同的懸吊方式、時間、強度對平衡功能的影響尚沒有更深入的研究報道,產生的效果目前尚未明確。
3)懸吊訓練對專項競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的貢獻度尚不明確。
高水平的競技體育運動對運動員體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專項能力的獲得需采用專項所特有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根據訓練原則,這些方法和手段必須符合該項目的特征和要求,并且需要對訓練過程和效果進行精細化監(jiān)控,這樣的訓練才會有效果[16]。懸吊訓練是一種核心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主旨是發(fā)展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動態(tài)性練習,但是懸吊訓練在競技體育實踐應用中,目前尚存在著濃厚的康復特征,許多動作的設計都是以靜力性練習為主,各種動作形式的練習都是基于身體重心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這種穩(wěn)定狀態(tài)下訓練所形成的力量發(fā)力特征,不利于運動員在高速變換的運動中發(fā)揮力量效果[15]。因此,在反映專項的發(fā)力特征方面,還不能充分滿足競技運動訓練的要求。在力量訓練中,訓練負荷是訓練的核心要素,是打造“專項力量”的重要途徑,力量訓練負荷的主要構成因索——練習的重量、速度、時間、組次數和間歇時間,都影響到專項力量的形成,但目前懸吊訓練方法體系,尚缺乏以專項運動特點為依據而制定的懸吊訓練負荷控制手段和方法。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康復和健身領域,在運動領域的應用所涉及的項目較少,主要集中在體操、跳水、武術等項目[18]。因此,在競技體育訓練實踐中,探索符合不同專項運動項目特點的懸吊訓練方法體系,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3 振動訓練辨析
振動刺激在20世紀60年代,主要應用于醫(yī)學康復領域,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振動器來誘發(fā)身體緊張性振動反射。在長期的康復實踐中,發(fā)現(xiàn)長時間的振動刺激訓練,可以激活病人偏癱患者肌肉的本體感受器,從而使患者肌肉的收縮和肢體產生動覺[19]。在競技體育領域,俄羅斯的教練員Nasarov較早把振動訓練方法應用于體操訓練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1 振動力量訓練的機理及功能
振動訓練的生理機制,主要是采用抗阻練習訓練的牽張縮短循環(huán)(SSC)訓練方法,由于這種形式的訓練刺激包含了彈性能的儲存與釋放和伸張反射兩個過程,并且具有對肌肉雙向刺激的效應,這種刺激不但可以增加屈肌力量,而且伸肌力量也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同時,由于伸張反射和彈性能交互的作用可以使肌肉產生較大的爆發(fā)力。其次,在一定頻率的振動刺激下,可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得到加強,并且可以提高神經與肌肉之間的支配效率,使運動員在完成動作時更加協(xié)調和靈敏。第三,振動訓練克服了以往傳統(tǒng)力量訓練中伸肌力量得不到同步發(fā)展的局限,這樣就避免了因屈肌和伸肌力量發(fā)展的不均衡,造成的肌肉拉傷事故的發(fā)生[5]。由于振動訓練對肌肉的刺激,是一種附載的外界刺激,振動刺激的低頻波由遠及近在肌肉纖維中傳導,在肌肉主動收縮的前提下,這種刺激能使肌肉的本體感受器、肌梭傳入纖維末梢的刺激,并引發(fā)興奮,并且能使?jié)撛诘倪\動單元進一步激活[20],從而使肌肉在克服特定負荷的前提下,更多運動單位被動員,可以達到增大肌肉力量的目的[21]。并且,由于振動刺激加大了肌體對振動刺激的適應難度,提高了負荷對肌肉刺激的強度,從而使小負荷刺激達到2倍或3倍負荷的訓練效果[22]。
3.2 對振動訓練的反思
1)振動訓練對專項素質影響效應研究尚不統(tǒng)一。
國內外很多學者在研究振動訓練對專項能力的影響效應方面,選擇了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以及身體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頻率和振幅的振動訓練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者在訓練后,其肌肉力量、肌肉的活動性、柔韌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對于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方面,有研究證明,振動訓練能夠明顯改善排球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及下肢力量,通過一定周期的訓練,下肢最大力量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短時間的振動訓練,力量素質和靈敏素質并沒有明顯的提高,而采用較高頻率(40 Hz)的振動訓練,可以影響運動員的跳躍能力,實驗中,原地縱跳的高度出現(xiàn)下降的現(xiàn)象[23]。在研究振動力量訓練即時效應發(fā)現(xiàn),振動訓練效果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主要與振動持續(xù)時間,以及間歇的時間、頻率、振動刺激的振幅、肌肉的緊張度等有關[24]。另外研究證明,振動訓練對柔韌性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而對肢體彈跳能力影響方面,部分研究證明,通過振動訓練可以提高下肢肌肉爆發(fā)力,但訓練后即刻并不能提高垂直跳的高度[25]。
2)振動訓練在專項運動訓練中應謹慎應用。
振動訓練作為一種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方法,突破了目前單調的力量訓練方法,為力量訓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而有研究表明:振動訓練雖然可以提高爆發(fā)力和肌肉力量,但是尚沒有研究證明這種訓練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效果有明顯的差異[26]。特別是目前,振動訓練還缺乏適合專項特點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另外,由于運動項目和運動技術特征不同,力量的發(fā)力特點也不同,振動訓練還難以適應紛繁復雜的運動訓練實踐,并且,由于器械的昂貴,相對于傳統(tǒng)力量訓練,也僅僅是一種輔助性的訓練手段。況且,如果操作不當,振動刺激會對腦部造成一定的危害,研究證明,振動從1 Hz到20 Hz范圍可引起視覺模糊,18 Hz引起頭的共振;內臟、脊柱共振為8 Hz;而目前對于頻率在25 Hz和50 Hz和振幅的使用上還沒有統(tǒng)一標準,振動頻率選取范圍相對較廣[27]。因為一次振動訓練只能在一個頻率上進行,而選取哪個頻率效果較好,并沒有定論。由于振動訓練對于神經肌肉的刺激較大,對振動刺激傳遞機制的認識還較為模糊,并且,成熟的、科學的訓練設計與方案尚未見報導,特別是最佳的振動頻率、振幅和訓練強度等。另外,振動訓練在定量負荷情況下,對人體的刺激遠遠大于非振動臺上的力量負荷刺激,如果負荷和頻率控制不好,恢復手段和方法不合理,極易造成運動傷害。因此,在競技體育的力量訓練中,對于振動訓練的使用應謹慎。
4 基于專項競技能力的功能性力量訓練
4.1 專項特征語境下對力量訓練的專項需求
專項競技能力的形成表現(xiàn)為一個非平衡、非線性的開放系統(tǒng),其子系統(tǒng)及其單元的功能、作用不是等同和均勻的,這就導致各單元之間及各子系統(tǒng)之間產生互補、重組和協(xié)作等動態(tài)特征;另一方面,訓練系統(tǒng)的非均勻和非線性變化,使專項競技能力產生波動和漲落,迫使系統(tǒng)做出與訓練刺激相適應的選擇,表現(xiàn)在訓練過程中,通過訓練刺激-適應之間的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的矛盾,實現(xiàn)自身競技能力的提高。力量訓練是競技體育重要的構件,但這種構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專項競技能力的提高要求力量訓練的方法手段必須符合專項特征,既要符合專項的供能特征,又要符合動力學和運動學特征,因此,在以提升專項能力為主的專項化訓練中,力量訓練的關鍵是如何針對不同對象及運動項目的特點,來把握好、控制好專項所需要的素質,盡管各種有效刺激都能使肌肉產生影響和適應,但并不能保證這些刺激和專項競技能力形成具有一致的方向,因此,并不是所有新興或者昂貴的設備,及訓練手段和方法都適合個體的競技能力發(fā)展的需要,如果不加選擇地運用,有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會導致運動損傷。
4.2 對功能性訓練方法缺乏理性認識
傳統(tǒng)力量訓練方法和目前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從對專項競技能力提升的關系來考察,兩者各有優(yōu)勢,互相補充,缺一不可。但是,有些教練員在對核心力量訓練、懸吊訓練,及振動訓練等格外青睞,在力量訓練課上從頭至尾使用,對其他常規(guī)力量訓練不屑一顧,全盤否定傳統(tǒng)力量訓練,使得功能性力量訓練由輔助性地位上升到主導地位。誠然,訓練理論和方法的革新是提高競技體育運動成績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在接受和使用這些新方法的過程中,必須正確看待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從專項角度來看,核心力量訓練、振動訓練等方法,還都具有明顯的健身康復特征,倘若不加選擇地應用到競技體育,勢必達不到競技能力提升的目的,同時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相比,功能性力量訓練操作的科學性還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教練員在力量訓練時,常規(guī)的訓練方法不能忽視,不能為了追求時尚,而放松了傳統(tǒng)的力量訓練,從而影響運動員的整體競技能力的發(fā)展。
4.3 正確認識訓練理論的發(fā)展
競技體育發(fā)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訓練方法手段的革新是提高競技能力的重要支撐,而是否緊跟新興和熱門訓練理論與方法,是教練員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但是,我們需要正視新興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在專項訓練過程中的合理地位,在運用這些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法時,應尊重科學的規(guī)律,堅持理性客觀的批判態(tài)度,決不能盲目全盤否定或者機械照搬,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盡可能用這些新興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來訓練。而傳統(tǒng)力量訓練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各種符合專項特征的訓練手段和方法、內容以及負荷的控制等訓練模式,在負荷和刺激的方式及機體對負荷的刺激的反應方面也較為成熟,便于教練員組織、監(jiān)控。而對于功能性力量訓練,則應以長遠眼光對待科學創(chuàng)新,通過實踐和研究逐漸發(fā)現(xiàn)和提高其對競技能力的影響效益,并加以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春合,樊宗山. 多維視角下對熱點訓練力量的內外關系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5):636-640.
[2] 關毅. 兩種不同訓練方法對啦啦操運動員核心力量影響的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3] Devlin L. Recurrent posterior thigh symptoms detrimental to perform rugby union: predisposing factors[J] Sports Med,2000,29:273-278.
[4] Sommer H M. Patellar chondropathy and apicitis,and muscle limb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in competitive sports[J]. Sports Med,2000,29:386-394.
[5] 季磊. 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質及其訓練方法探析——基于懸吊訓練、振動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本體感覺功能訓練[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2):73-75.
[6] 張蕊. 核心力量訓練的理性闡釋——科學化訓練新視角[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4):120-123.
[7] Travis Brown. Core Flexibility Static and dynamic stretches for the Core[J].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5,4(4):8-10.
[8] 鄭偉濤,屈萍. 核心穩(wěn)定力量訓練在帆板運動中的應用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2):78-84.
[9] Craig Lie. Benson spinal stabilization part-2 function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04(8):199-210.
[10] Darren G Candow,Darren G Burke. Effect of short-term equal-volume resistance training with different workout frequency on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in untrained men and women[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7,21(1):204-207.
[11] 黃繼珍,趙嗣慶. 核心力量訓練的實質及在我國競技體育的實踐[J]. 體育學刊,2010,17(5):74-76.
[12] 程曉. 青少年投擲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效果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13] 魏永敬. 懸吊訓練動作分類及生物力學原理的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14] Barr K P,Griggs M,Cadby T. Lumbar stabilization:a review of core concepts and current literature,part2[J]. Am J Phys Med Rehab,2007,86(1):72-80.
[15] Gardiner L C,Mynark R G. Fatigue-related compensations in core muscle EM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low back pain[J].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bstr,2003,70(13):1563-1573.
[16] 魏永敬,趙煥彬,宋旭峰,等. 懸吊訓練法功能及其應用現(xiàn)狀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358-360.
[17] 李建臣,周凱嵐,師玉濤,等. 懸吊訓練對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核心力量訓練的實驗研究——以跳水項目為例[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2):53-57.
[18] McBride J M,Cormier P,Deane R. Isometric squat force output and muscle activity in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J]. J Strength Cond Res,2006,20(4):915-918.
[19] Stephen Seder Fasem. Atle saterbakken. effects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maximal club head velocity in junior golfers[J].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2006,38(5):286-289.
[20] 李勇. 振動刺激對下肢肌肉工作和即時效應的影響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21] 徐勇. 振動力量訓練對排球運動員肩、肘關節(jié)肌力變化影響的實驗研究[D]. 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0.
[22] 彭春政,危小焰,周瑞霞. 論機械性振動刺激對提高肌肉力量增長的機制和效應[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2):25-29.
[23] Matthew J Jordan,Stephen R Norris,David J smith. Vibration training:an over view of area training consequence,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5,19(2):459-466.
[24] Luo J McNamara,Moran K. The use of vibration training to enhance muscle strength and power[J]. Sport and Medicine,2005,35(1):23-41.
[25] 劉卉,鳳翔云. 不同頻率振動訓練對下肢爆發(fā)力和柔韌性的即時影響研究[J]. 體育科學,2010,30(12):71-75.
[26] 周蘇源,危小焰. 基于振動力量訓練的研究進展[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5):29-31.
[27] Deruite C J,Vamder R M. Linden short-term effect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on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knee extensor force and rate of force rise[J]. Eur J Appl Physiol,2003,88:47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