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家窯文化作為我國最早期的文化存在著,其中所發(fā)掘出來的彩陶擁有獨特的紋飾特點,擁有著鮮明的時代感,為研究那個時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價值。今天,筆者就從馬家窯彩陶紋飾的基本特點出發(fā),分析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演化發(fā)展,以及與之發(fā)展相對應的社會形態(tài)以及其自身獨有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演變;審美特征
一、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和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因此,便帶動了鑒寶藏寶以及相關拍賣行的發(fā)展。馬家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馬家窯文化作為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繼承和分支,充分體現了其向西的延伸。繼仰韶文的彩陶在中原地區(qū)衰落之后,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在之后的數百年之間呈現著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趨勢,并且達到了彩陶發(fā)展的最高峰。在以彩陶器為代表的馬家窯文化中,它的圖案豐富多變、紋飾生動形象而且顏色抽象炫麗,同時種類齊全多樣,彩陶風格自成一體。這些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它不僅僅為我國的工業(yè)文明和農業(yè)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體現了當時人類審美的獨特水平,這也是我國藝術文化形成發(fā)展的濫觴。因此具有馬家窯文化特點的彩陶不僅是一件收藏品,它自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已經大過了收藏價值。
二、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的發(fā)展演變
(一)石嶺下、馬家窯類型時期的網紋
在馬家窯文化的初期,以石嶺下類型文化位置為主。這個時期的紋飾多以魚類紋飾存在于日常用具罐和瓶之上。藝術源于生活,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那時候馬家窯地區(qū)存在著大量的魚類,而此地區(qū)的人以魚類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飲食。彩陶紋飾上的魚紋飾,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產生活的勞作方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時人們開始對于美產生追求。生活已經不再局限于枯燥單調的方式,并將這種美好的情愫寄托在日常必需品之中。從而使之有一個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時,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馬家窯地區(q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這些圖案紋飾之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馬家窯當地生活之中經濟的主導。對于臨水(洮河、湟河、黃河等)而居的馬家窯人,從地理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馬家窯人對于水產食物的由來。同時,作為捕魚的重要工具漁網來說,馬家窯人民對此也擁有著深刻的認識。對他們來說,漁網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工具,更是其保證生活繼續(xù)的必需品。因此,從實際的感官刺激到抽象的藝術表達,這是馬家窯地區(qū)人民根據其自身的主觀認識而達成的對自然界的膜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網紋也是馬家窯文化陶器紋飾的主要紋飾。
(二)半山類型時期的網紋
在生產力有所發(fā)展的半山類型時期,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生存問題。但是這個時期的馬家窯人已經對部落的強大有了深刻的認識,因此,他們便開始重視生育和繁殖。因此,從這個時期的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出和魚有關的紋飾的具體化和繁殖化的表現,魚鱗漁網的密集象征著子子孫孫的繁衍不息。在將希望寄托與藝術手法表達的時候,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水平,因此從逐步完善的圖形到抽象化的色彩,都可以讓我們清晰地了解當時的文化內涵。
三、馬廠類型時期的網紋
在4350多年前的青海省和縣馬廠土塬形成了馬家窯文化發(fā)展的另一個時期—馬廠類型時期。馬廠時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對于彩陶制作的專業(yè)性很強,內部有清晰明顯的分工。但是,這個從這個時期陪葬的彩陶工藝來看,它的制作相對粗糙簡單,同時,對于陶器的精加工不再重視。彩繪之后便直接燒制,不經打磨的彩陶燒制之后會有明顯的突兀感。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分析到,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在逐漸的走向衰敗。
但是,這個時期的紋飾更加多樣,以漩渦紋、環(huán)形紋、三角紋、人紋以及一些動物紋飾和特殊符號為主。網紋作為最常使用的紋飾,逐漸發(fā)展擁有更強的裝飾性,同時與其他紋飾一同和諧的在馬家窯彩陶文化中不斷發(fā)展。
四、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構圖審美特點
馬家窯文化是原始社會彩陶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在紋飾上,總的情況是馬家窯呈現了濃厚的水鄉(xiāng)氣息。在表現手法上,馬家窯比較偏向自由的放射單獨模樣,半山則是兩方連續(xù)的嚴謹組織紋飾,馬廠則是將半山紋飾的開放、粗獷之作。
馬家窯類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黃色為主,表面精細光滑,以黑色彩繪紋飾為主。裝飾紋樣豐富多彩,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許多紋飾幾乎布滿器身全部,給人十分飽滿和華麗的感受。多樣綜合的裝飾方法在馬家窯型彩陶中十分突出,即是在同一個陶器身上裝飾著多種紋飾,同時圖形的整體結構和節(jié)奏安排上顯得變化多樣,卻又兼有對比和協調的美妙關系,這在其他類型的彩陶紋飾中是不多見的。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
【參考文獻】
[1]汪洪洋,劉建峰,杜子峰,劉秀英.文藝人類學新探索:文藝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評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4)
[2]張杰和,劉亞輝,王榮濤.論巖畫、青銅器動物紋飾藝術中的游獵民族生命美學意蘊.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3)
[3]王華陽,劉思穎,張莎莉.心靈的真實與自由的創(chuàng)造——論原始彩陶紋飾的符號性特征.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40(4)
[4]李遠東,王琦善,張曼莉,馮永康.點“擊”彩陶——“點”在廟底溝類型彩陶紋飾中的妙用,美與時代(下半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