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戰(zhàn)后,日本在短時間內從戰(zhàn)爭的陰影中恢復,并成為一個設計大國。可以說其設計發(fā)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國文明的精華基礎上的。他們把這些精華加以消化,與其本身的文化傳統(tǒng)融會貫通,形成日本設計中特有的“雙軌制”現象。設計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才能開辟一條中國設計的道路,是值得我們探索研究的。
關鍵詞:日本設計;民族傳統(tǒng);現代
在戰(zhàn)前和20世紀50年代,日本這個國家當時以生產劣質產品出名,設計非常落后。到了戰(zhàn)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來,日本設計的發(fā)展速度令人驚訝。也許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處于浩瀚大海包圍中的日本,幾乎與世隔絕,他們清楚的知道,一旦人口繼續(xù)增加,而技術停止發(fā)展,很容易就會陷入資源危機。日本人因為這樣的憂患意識,養(yǎng)成了勤勞工作、精益求精的好習慣。同時,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集體意識,這種集體意識起源于日本的稻作文化和日本傳統(tǒng)的家族制度,這種特殊的集體意識決定了日本人自卑感與優(yōu)越感并存的心理特征。矛盾的心理特征加上其既開放、又封閉,既遼闊、又狹窄的地理狀態(tài),使日本的設計藝術出現了一種矛盾共生的奇特畫面,這種特征,是日本設計區(qū)別于歐美設計的關鍵。
一、日本傳統(tǒng)美學觀
日本國土面積極有限,自然資源稀缺,惡劣的環(huán)境導致了日本人狹小的生存空間,致使日本文化形成了既排斥又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特殊性。日本的傳統(tǒng)美學觀念也因此而與眾不同。
(一)保留傳統(tǒng)卻不錯過現代的折中主義
日本人在汲取外來文化的同時,沒有忘記傳承和繼續(xù)發(fā)揚自己本國的傳統(tǒng)。禪,起源于中國,強調內在的精神修養(yǎng),經過傳承和改進,日本的禪學在強調精神修養(yǎng)的同時又運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實際用途。這種折中主義使日本設計體現出很明顯的特點:保留傳統(tǒng),但并不錯過現代。
(二)天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拋開設計本身的習慣、形式不談,就材料來說,日本是一個缺乏原材料和經常經歷自然災害的國家,于是便逐漸形成了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風俗。日本人相信自然界里可以發(fā)現真正的美,人類只有汲取自然界的智慧,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生存。這與西方主張個人的思想完全不同。如日本的住宅設計有“氣”“季”“木”“座”四個文化特色,“氣”體現為老百姓會自覺保護居住環(huán)境的健康。當代住宅設計融入了這種文化意識,通過周邊環(huán)境的布置,有效地改善了空氣的質量及流通性。第二是“季”的文化。日本的四季氣候特征比較明顯,他們在現代住宅設計中會根據氣候環(huán)境來調整整個住宅的布局,并且把室外的風景收進室內的視野之內。
(三)物盡其用的生活哲學
因為資源方面的原因,日本人很注重勤儉節(jié)約,加上受到了禪文化的影響,便逐漸形成了日本特有的空靈、虛無的美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對“無”的一種追求。此處的“無”是更深層次的“無”的含義。這種傳統(tǒng)的美學觀與老子那種“心知其空而為之”的哲學思想在本質上極其相似。日本人從禪宗中悟出的道理,即返璞歸真的美是比復雜之美更高層次的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通過人的心靈去感受對象之美,讓表面簡單的事物能表現出“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他們用物質上的“少”,去尋求精神上的“多”。
二、日本設計對于本國設計的可鑒之處
(一)駐足細節(jié)、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
粗糙的生活對于日本人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對細節(jié)的忽視會導致無法提高生活品質。有人認為,日本人的精打細算來自于他們國家的資源匱乏,這點我不否認,但是如果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資源比我們匱乏的國家,為什么能過著比我們質量高的生活呢。粗糙生活的縱容實際上才是問題的根源,成本與品質,哪個更加重要,這是值得本國設計師深思的一個問題。
(二)尊重傳統(tǒng)、把握現代、創(chuàng)新并且保持傳統(tǒng)
歷史傳統(tǒng)的留存和現代技術的發(fā)展孰輕孰重這個問題在當今中國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究竟該回歸傳統(tǒng)還是堅持創(chuàng)新,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一個答案。但是這在日本卻幾乎不是問題,日本設計很少會去突出時間這個元素。我們一直沒有真正理解好是否現代化和究竟什么才是現代化的問題。當什么時候不持二取一的態(tài)度時,也許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矛盾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難以調和了。創(chuàng)新并不應拒斥傳統(tǒng)。設計師在標新立異的同時,也應該珍惜老傳統(tǒng)。
(三)刪繁就簡、天然無華、做幫助消費者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設計
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然無法離開設計了,大到一棟大樓,一座城市,小到一幅眼睛,一部手機,設計無處不在。但是對于我們國家來說,設計還處于一個發(fā)展學習的階段,甚至是起步階段。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消費者對“精致”的誤區(qū):精致的生活需要有大量的金錢作為其物質基礎。這種認知也致使很多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而這種態(tài)度便是我們享受精致生活的巨大障礙。而日本簡素的美學態(tài)度,旨在用最少的東西來創(chuàng)造一種感動人心的美。設計是幫助消費者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追求簡素并沒有傷及產品的詩意,這也是日本設計所保全的價值?;逎脑O計顯然是不簡素的,一旦讓人思想上有負擔,就違背簡素的原則。刪繁就簡、天然無華,往往會賦予設計更多的知性和靈感。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2011級工業(yè)設計工程專業(yè)】
【參考文獻】
[1][日]原研哉著,朱鍔譯,設計中的設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1)
[2][日]黑川雅之著,王超鷹譯,世紀設計提案,上海:上海人們美術出版社,2003(8)
[3][日]隈研吾著,朱鍔譯,十宅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4]戴季陶,日本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7)
[5]李兆中,曖昧的日本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