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閱讀,在語文教學和高考試題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濃縮。因此高考卷中古代詩歌閱讀試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習此類知識,在浩瀚的詩歌海洋中遨游之余,還要用自己的頭腦對知識進行梳理,形成一定的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下面就針對高三專題復(fù)習談一下個人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衣服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途徑畫面,并準確概括,應(yīng)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不要忠實于原詩,而要用自己的而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詞即可。注意要能準確的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yīng)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例一:2012(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參考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xiāng)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二、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jié)合詩句闡釋為什么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二:2012(上海卷)
春 江 晚 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fā),云日復(fù)相鮮。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問:從情景關(guān)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lián)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
【參考答案】本詩首聯(lián)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lián)則直接抒發(fā)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兩聯(lián)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三:(2012·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清 明
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綿山被燒死。
(1)這首詩首聯(lián)寫抒情有什么特點?(4分)
【參考答案】運用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描寫清明時節(jié)兩種不同的景色,以樂景寫哀情,哀景襯哀情。
三、鑒賞詩歌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wù)勥@首詩的語言藝術(shù)。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說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guān)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例四
長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在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問: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點。
答:這首詩歌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猶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樸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評價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態(tài)度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趣?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guān)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運用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fā)什么情感?
例五:2012(全國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
思遠人·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問: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diào),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