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樓以文傳”或“樓以人傳”。江南三大名樓,哪一處不是有詩文才有名樓。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現(xiàn)在,王勃《滕王閣序》的這篇“駢文絕唱”,又作為經(jīng)典名文入選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課本。配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正文注釋、教參、教輔中對篇名中“滕王閣”作了如下介紹:
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今南昌)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據(jù)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今天南昌)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上面的資料中信息明確告訴學生李元嬰就是“滕王”,“滕王閣”就是“滕王”建的。
但是備課中我翻檢史書,卻發(fā)現(xiàn)唐朝以前被封為滕王的共有三人,一是北周宇文逌,他的封地在荊州新野縣,與南昌沒有關系。一為隋朝的楊瓚,一為唐朝的李元嬰。這兩人都在南昌做過官。那么,究竟哪個“滕王”與“滕王閣”有關呢?
據(jù)史載,唐朝的滕王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他生于帝王之家,享受的是優(yōu)越的生活待遇,接受的是高級教養(yǎng),其行為卻是一個十足的衣冠禽獸,無賴流氓。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李世民封這個小弟弟為滕王。十五年(641),授金州刺史。高宗李治永徽初年(650),太宗喪中,這位小王子不遵禁令,照常集群官燕飲歌舞,狎昵廝養(yǎng),驕縱逸游,動作失度,高宗李治書面嚴肅地責備了這位小叔叔。永徽三年(652),出為蘇州刺史。不久,又轉洪州(今南昌)刺史。居官在外,益無忌憚,又屢犯憲章,朝廷處分他,削邑供俸之半、謫于滁州安置。
后來,李元嬰又起壽州刺史,移隆州刺史,復為不法。高宗李治弘道元年(683),把這個“爺字王”加封至開府儀同三司兼梁州都督。明年(684)卒。陪葬獻陵(唐高祖李淵墓)?!睋?jù)說李元嬰在為洪州(今南昌)都督時,曾在贛江岸邊建聞,后人名為“滕王閣”。
看來課本是源于此說,認為李元嬰建“滕王閣”。
另據(jù)《隋書·滕王瓚傳》(卷四十四):滕穆王瓚,字恒生,一名慧。隋高祖楊堅的同母弟。北周時曾封競陵公,尚周武帝(宇文邕)妹順陽公主,自右侍中上士遷御伯中大夫。保定四年(564)改納言,授儀同。瓚,美姿儀,好書愛士,又尚公主,甚有令名于當世。宇文贇即位,遷吏部中大夫,加上儀同,尋拜大宗伯,上柱國,邵國公。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即皇帝位于長安。以楊瓚為雍州牧,邵國公,左衛(wèi)大將軍。堅、瓚雖為同母兄弟,然秉性不同,素不協(xié)和,任雍州牧,大將軍,僅十日,就被免職,改封滕王,恐怕是與“不和諧”有關系。后來,楊瓚又坐事被貶謫外郡,作了洪州(今南昌)總管,曾在章江門外贛江岸邊建閣,以壯觀贍,后人稱為滕王閣。
開皇十一年(591),八月壬申,文帝楊堅宴滕王楊瓚于栗園。暴卒,年四十二。人皆以為被毒死。長子楊綸襲爵。
綜上所據(jù),隋唐兩朝各有一個滕王,且都曾在洪州(今南昌)做官,傳說都曾在贛江岸邊建閣。那么,《滕王閣序》中的“滕王”究竟是哪一個呢?
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古代以人命物(包括地名),總是遵循“物以銘德”或“物以銘功”的原則。楊瓚爵居高位,有令名于當世,且遭陷害,子孫不免同情他、懷念他,以“滕王”名閣,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事。唐滕王李元嬰,驕縱失度,仗勢虐民,屢次坐法受謫責,不知悔改,臭名昭著,人們恨之入骨,還怎么容忍他留名后代呢?
因此,不論兩閣是一非一,能以“滕王”名閣流傳千古的,當以隋滕王楊瓚為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