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新課程標準下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中學音樂教學的內容、方法等方面的探討,以及對問題的可能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 中學音樂 音樂教育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應該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音樂所具有的特殊社會價值要讓學生們理解。讓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教學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需要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革。那么我們該如何調整教育方法。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呢,這應該是廣大中學音樂教育者需要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中學音樂教育的具體定位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中學音樂教育由于并不是應試科目,所以往往會被忽略。但是。作為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途徑。隨著新課標的推進。音樂受到關注變得越來越高。中學生正處在一個各方面狀態(tài)逐漸趨于完善的特殊階段。對知識的攝取有著較強的選擇性和主動性。同時中學生也要面對升學的重大壓力。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一直把音樂技能和知識作為重點。這種教學方式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而新課標深刻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也就是說音樂教學的中心應該轉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所具有的社會價值,讓學生感悟到音樂的美麗。從而實現(xiàn)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目標。
顯然,我們當前的音樂教育隨著新課標的推行,也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定位。音樂究竟能給學生帶來什么?音樂教育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學生在中學的經(jīng)歷僅僅是人生的最初始階段,以后學生們的人生路途還很長。我們該讓學生帶著怎樣一種狀態(tài)離開學生呢?一個有生活情趣。有音樂或者其他藝術愛好的人,是一類很受社會歡迎的人。在單位多才多藝往往能夠讓其在工作中如魚得水。在家庭方面。將使業(yè)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音樂教育會讓學生們成為一個具有情趣且完整的人,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正確且準確的給音樂教育一個定位。
二、新課標下中學音樂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新課標下中學音樂教育目前主要有這樣幾個問題:教師資源匱乏。一部分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夠高:教育部門和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綜合性音樂教師缺乏: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夠科學。
目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音樂仍然被視為是副科。有的學校為了不“浪費”時間甚至都不開音樂課。稍微好一點的,音樂課程是有開。但是卻受到非常嚴重的排擠,我國有6—7萬的中學音樂教師。但是學歷合格的卻只有55%。有相當于一半的音樂教師都不合格。很大一部分音樂教師備課,就是在抄寫教師參考用書,上課不夠靈活,缺乏創(chuàng)新,局限于書本知識。有許多中學由于對音樂課的極度不重視。所以有的學校甚至都沒有音樂教師。而音樂教師的待遇非常不好,也導致很多人不愿意做中學音樂教師,這就導致中學音樂教師人才極度匱乏。
很大一部分音樂教師的音樂課就是單純的在唱歌。伴奏樂器非常的單一,沒有進行自彈自唱的能力,這類教師智能做些基本的樂理講解和基本教唱,對于音樂鑒賞方面。更是無法給學生講授。畢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都不夠透徹。現(xiàn)在的音樂教師大部分都是不能滿足學生要求的。目前在中學一專多能型的音樂教師人才是非常缺少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仍然采用接受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的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學習音樂的積極主動性。很多教師現(xiàn)在仍然以多培養(yǎng)一兩個高考生而感到驕傲,當然這些大多數(shù)指的是落后地區(qū)的狀況,盡管如此但也不容忽視。畢竟我國有百分之八十的地區(qū)是農(nóng)村。只有解決了這些落后地區(qū)的問題。新課標的改革才能說是取得了進展。
三、中學音樂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
我想大家都有發(fā)現(xiàn),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精心準備的一堂課,希望讓學生們通過鑒賞等方式從音樂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但是往往課只上了一部分。就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了。大部分學生或是看小說,或是聊天,已經(jīng)開始游離課堂。我們的教學模式是不是在已經(jīng)做了更改之后。也同樣只取得了差強人意的效果呢?學生們一聽到內容就哀聲一片。教通俗歌曲我們音樂教師一般是不教的。但是學生總有一些通過模仿就唱的非常好。所以有很多音樂教師對教教材和教育內容產(chǎn)生了質疑,我們的音樂教育一直都是在對過去進行總結。在了解過去,對當代的音樂似乎總是有點迷茫,因為當代的音樂還沒有被完全并系統(tǒng)的總結過,或者不能全面的進行總結。我們所教的音樂與現(xiàn)代音樂脫節(jié),所以音樂教學的內容已經(jīng)不得不進行更新。在教學內容的更新過程中,我們要講求經(jīng)典。比如說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是經(jīng)典。但是經(jīng)典卻不僅僅只有貝多芬和莫扎特。經(jīng)典的作品是沒有那么多的。我們可以要突出特色,一些具有特色的音樂我們可以引入。另外還要強調時代性,我們音樂課也是要與時俱進的。
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新課標提出。應該把學生參與音樂的相關活動以及對音樂的自身感受放在重點的位置。所以現(xiàn)如今,在音樂教育中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才是音樂課”。此外,現(xiàn)在的教學評價也是以此為標準,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動的環(huán)節(jié),那么該教師的教學方法,很可能就會被視為缺乏創(chuàng)新、老套傳統(tǒng)。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把每一堂課設計的轟轟烈烈才是一節(jié)好課,以為把課堂組織的像做游戲一樣熱熱鬧鬧,敲敲打打才是改革。其實不然,這是缺乏對新課標深刻的認識表現(xiàn)。
讓學生全身心的全部投入到活動當中,才是真正的音樂活動。而不是忽略了心動。只是重視身動的參與。如果只是單純的表面熱鬧。那么教學效果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用來形容音樂是非常準確的,因為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只有學生身心全方面的參與到活動中。親身去探索和領悟。真正的與音樂融為一體才能真正把握音樂和深刻的理解音樂。比如說。在進行欣賞音樂的時候課程時,雖然表面是一種很安靜的狀態(tài),但是內心其實卻極為震顫,被音樂所吸引和被音樂所陶醉。與音樂之間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與音樂完全融為了一體。這樣的動靜結合,內心深處才有感動,因此,在音樂教育中我們強調的應該是一種動感,也就是說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活動外。我們還應該對學生思維活動上的觸動進一步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鑒賞和聆聽音樂來體驗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故事和感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動”起來,促使學生發(fā)自內人的感受音樂和體驗音樂。通過實踐證明,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活動影響下,才能得到更好地激發(fā)。新的音樂教育目標我們才能進一步促進其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王湛.深入貫徹全教會精神,開創(chuàng)學校藝術教育新局面[J].中國音樂教育,2000,(02).
[2]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J].音樂研究,2002,(01).
[3]吳紅.對新課程標準條件下中學音樂教育的若干思考[J].歌海,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