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子碑》以首句“荔子丹兮蕉黃”而得名,文字是韓愈《柳州羅池廟碑》結(jié)末的《迎享送神詩》,故又稱“迎享送神詩碑”。兩百多年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書寫了這段文字,而在羅池廟(今柳州市柳侯祠)刻碑,則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独笞颖飞鲜幔匆粤谠?、韓愈文、蘇軾書而享有“三絕”之譽,名傳遐邇。
《荔子碑》歷代多有或取拓本以傳觀賞習(xí),或重刻于石以流布之舉,可見人們的珍視。湖南永州柳子廟、東坡故里眉山三蘇祠、東坡貶謫之地的湖北黃州赤壁都有據(jù)原碑舊拓本重刻的《荔子碑》。清光緒年間,日本也曾有人重刻此碑。
日本重刻《荔子碑》舊拓本原藏于日本著名的梧陰文庫。重刻改原立碑為橫帖。縱39.5厘米,橫680厘米。共有原碑正文、舊跋及重刻識文三部分。碑末重刻識語云:“東坡大楷羅池廟迎享送神詩遒勁古雅,直逼平原,洵為神品。王弁州稱蘇書中第一碑,諒不誣也。頃日談山堂主人獲古拓善本,摹勒壽石,素余一言,乃題廿八字云:柳侯功德韓公筆,蘇子妙書誰得儔。人間名帖寧有比,并將三絕足千秋。明治庚辰紀(jì)元節(jié),一六居士修?!扁j刻陽文“巖谷修印”、陰文“一六居士”印。下刻拓印題款:“明治十三年三月廿五日出板御屆”“摹勒者兵庫縣士族土居光華”,又“出版人東京府平民鹿島利介”一行。明治庚辰紀(jì)元節(jié)(明治十三年)即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歲初,巖谷修為題識??瘫摺罢勆教弥魅恕奔聪驴畹摹巴辆庸馊A”。鹿島利介則是《荔子碑》拓本的出版商。土居光華(1847~1918年),兵庫縣人,日本政治活動家、作家、翻譯家和出版人,著作有《英國文明史》《自由之理》,事跡見于日本《百科事典》的記載。土居光華同時也是漢學(xué)家,曾有《唐宋十大家全集錄》訓(xùn)點,明治十三年東京書肆正榮堂刻版?!耙涣邮俊睅r谷修(巖谷修為姓,名一六)則是日本明治維新時代著名的鑒賞家、漢學(xué)家,曾任日本修史館一等編修,文部省書記官,善書法,精鑒賞,日本書壇最有名的“三駕馬車”之一。
《荔子碑》傳刻于日本的事實,是中國文化傳衍影響于日本的一個重要史證。荔子碑重刻的這年,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特別有意義的時刻。這年四月,楊守敬作為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的隨員東渡日本,居留四年。他在自撰《年譜》中提及交往最密切的友人時,首位就是巖谷修。出于學(xué)術(shù)考據(jù)的需要,楊守敬將收藏的漢魏六朝碑帖13000余件帶到日本,傳觀友人。這些粗獷古拙、充滿山野氣息的北碑書風(fēng),對長期奉王羲之為正統(tǒng)的日本行草書法而言,具有強烈的沖擊力。日本書壇迅速掀起一股崇尚北碑書法的浪潮,從而使日本書道迅速從傳統(tǒng)帖學(xué)轉(zhuǎn)向碑學(xué)。
《荔子碑》重刻因此成為了日本書法一個時代結(jié)束的標(biāo)志。重刻完成出版是明治十三年的三月,而四月楊守敬東渡日本,開始文化之旅。歷史的接痕居然如此嚴(yán)絲合縫,真是不得不讓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