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是產(chǎn)生和流行于甘肅、青海、寧夏以及新疆等?。▍^(qū))部分地區(qū)的一種以情歌為主的山歌,是這些地區(qū)的漢、回、土、撒拉、東鄉(xiāng)、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眾用漢語歌唱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形式。青海也成為‘少年’。她有自己獨特的格律和演唱形式。演唱時即興編詞。有抒情和敘事兩種,以抒情短章為多。根據(jù)其格律等可分為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系列?!保ㄍ踔酒G:《青藏高原的呼喚》)河湟花兒別稱青?;▋?、河州花兒,新疆花兒、六盤山花兒、涇渭花兒是河湟花兒在傳播過程中發(fā)生的微小變異。據(jù)蘭州大學教授郗慧民考證,今甘肅省的臨夏、東鄉(xiāng)、和政、廣河、康樂等縣和青海省的西寧、樂都、民和、湟中、循化、同仁、互助、大通等市縣,在歷史上通稱河州。因此,郗慧民把產(chǎn)生和流行于這一地區(qū)的花兒叫作河州花兒。
河湟花兒是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雖然以歌唱愛情為主,但也是該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折射反映。聆聽河湟花兒和閱讀其歌詞,聽眾和讀者眼前能徐徐展開該地區(qū)各民族的風俗畫卷。
第一,河湟花兒反映了河湟地區(qū)民眾的宗教信仰?;▋簩W者黃河在《花兒與民俗》一文中說:“宗教信仰習俗是一個民族最早的文化習俗。”“五月十三的單刀會,南禪寺搭下的戲臺;多人的伙里甭找來,打發(fā)個姨妹者叫來?!蹦隙U寺位于西寧市,建于明朝永樂年間,以關帝殿為中心。“你背上羅鍋我背上槍,上山去,要吃個黃羊的肉哩;你拿上黃表我拿上香,進廟堂,要吃個不罷的咒哩?!保线_令)這反映了漢族群眾對神賭咒的迷信思想。“上去高山老爺廟,進去者好,出來者擺一場陣哩;莊子上看下你一個,成了時好,不成時得一場病哩。”老爺廟建于青海省大通縣北川河畔的老爺山上,因奉關公像而得名。老爺山花兒會形成于明代,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舉行?!捌呃锼聧{的藥水泉,擔子擔,樺木的勺勺兒舀干……”青海省境內(nèi)的花兒會還有民和七里寺花兒會、樂都瞿曇寺花兒會、互助五峰山花兒會等,大都與漢族、土族信仰的佛教、道教有關。回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人演唱河湟花兒時,一般不涉及真主或胡大字眼,但可以從他們從事的經(jīng)濟活動、首飾、民族語言判斷其宗教信仰,如“跟上阿哥西口外走,新疆的生活(哈)過走”。郗慧民在《西北花兒學》一書中指出,清朝時期,甘、青地區(qū)的回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人通過戰(zhàn)爭、屯墾、謀生、經(jīng)商、從政幾種方式,西遷至新疆,因此產(chǎn)生了河州花兒的分支——新疆花兒?!昂又莸逆孛脻M拉哥,大通的學里口念過。歲數(shù)小者叫不成哥,喜歡者叫了聲阿哥。”大通是土族回族自治縣,“滿拉”是指在清真寺內(nèi)學習伊斯蘭教知識的學員,結(jié)業(yè)后,可當阿訇。因此,這是一首有關回族的愛情花兒?!包S河上度過了(喲噢)半輩子,(尕巴嘉呀)浪尖上?;ㄗ恿ā辨匕图危隼Z,朋友之意。
第二,河湟花兒反映了河湟地區(qū)的節(jié)日習俗,那里的漢族、土族人時興過二月二、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在家門和窗戶上要插柳條,女孩子要佩戴繡球,“五月里五端陽,楊柳插在鋪門上”,“楊柳的彎彎彎楊柳,五月端午的繡球;我跟你今日成兩口,好日子還在個后頭”。與荷包一樣,繡球也是定情信物。關于祭灶,也有一首花兒:“年年臘月的二十三,要送灶君嘛上九天。悄悄兒我把灶君問,為啥我年年是窮光蛋?”
第三,河湟花兒反映了河湟地區(qū)的喪葬習俗?!断嗨疾 贩从沉嗽摰貐^(qū)做棺材、畫棺材、入殮等土葬習俗?!冻愅醯睢贩从沉嗽摰貐^(qū)在靈堂里擺放童男童女、孝子們戴全孝和長孫打引魂幡的喪葬習俗:“童男童女兩邊站,孝子們穿的是孝衫,往前打的是引魂幡,還唱著陽間的‘少年’?!?/p>
第四,河湟花兒反映了河湟地區(qū)的茶文化和飲食文化?!霸诤又莸貐^(qū),自唐宋以來就是有名的茶馬交易地區(qū)。明代初年,政府在這里設茶馬司,專門負責官營的以茶交換馬匹的事宜?!保ㄛ勖瘢骸段鞅被▋簩W》)“七寸的碟子里端饃饃,菊花碗里的茶喝。饃饃不吃(者)茶不喝,你把心上的話說?!边@是普通民眾喝的大碗茶,以饃饃作茶食?!熬虏说乩稂S蘿卜花,幾時咱倆到一搭,黃沙罐罐燉青茶,五月初八到一搭?!边@是一首涇渭花兒,但也反映了甘、青一帶煮罐罐茶的習俗,花兒中的青茶當指陜青茶。青海漢族歌手張存秀唱道:“三炮臺的碗子喀啦啦響,云南的茶葉兒下上……”這是河湟地區(qū)最講究排場的飲茶方式?!叭谂_的碗子”就是蓋碗,開始出現(xiàn)于清朝康熙年間。三炮臺以瓷都生產(chǎn)的為上乘,由茶托、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一般是蓋小于碗,蓋沿在碗口之內(nèi)。也有蓋在口外的,稱為“天蓋地”)。茶碗里沏的茶,一般都是販自云南的春尖茶,還要泡紅棗、枸杞、桂圓、冰糖等滋補品。“客人們優(yōu)哉游哉地刮著碗蓋子細品慢嘗著‘三炮臺’蓋碗子茶,拉家常,談生意,是傳遞感情、建立友誼的極佳方式?!保ㄍ豇櫭鳎骸堵嬆档っ溃叭饷嫫捉o者鍋臺上,蓋碗茶放到個柜上……”(《阿哥們坐給者炕上》)河湟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十分豐富,光面食就有面片、涼面、拉面、包子、鍋盔等。“羊肉的包子是真包子,菜包子是個假的;個家的夫妻是真夫妻,外旁人她是假的?!边@首花兒以羊肉包子和菜包子為喻,奉勸男人們區(qū)別對待妻子和情人?!榜R步芳修下的樂家灣,拔走了心上的少年;哭下的眼淚和成面,給阿哥烙下的盤纏?!贝耸谆▋褐械摹氨P纏”,就是干糧的意思。著名花兒王朱仲祿演繹的一首河湟花兒《淚潑五朵梅》唱道:“走哩走哩越走越遠了,褡褳里的鍋盔輕下了?!卞伩浅鲩T人喜歡攜帶的干糧。
第五,河湟花兒反映了河湟地區(qū)的服飾文化?!懊{主腰兒銅紐子,白絲布搭上的里子;模樣到你的也有哩,心腸兒總不如你的?!焙愉业貐^(qū)和洮岷地區(qū)的人把棉襖叫作主腰兒,毛藍布、白絲布是舊社會老百姓經(jīng)常做衣裳的布料?!靶“⒏绾帽仁前酌藁?,紡成個線,織成個布,縫一件挨肉的汗褐;我身穿上,心里熱乎者沒法?!焙购志褪且r衣。這首花兒采用擬物的修辭手法,將阿哥比喻成一朵白棉花,然后變成一件挨肉的白汗褐。河湟花兒男歌手,特別是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人,喜歡穿白布衫子、青夾夾(青色馬夾),戴白帽子。有一首民間小調(diào)唱道:“上去個拉扎山,家住阿河灘,頭戴了白頂帽,身穿了青夾夾,人人都說美撒拉。我家在阿河灘,就在黃河沿,白絲布尕汗褂,身穿了青夾夾,人人都說美撒拉。”(《美撒拉》)撒拉族男人以穿戴尕汗褂、青夾夾和白號帽為最美的服飾打扮。
在河湟地區(qū),人們把定情信物叫“記首”:“尕妹妹維下的新連手,戒指兒換了個記首。”河湟地區(qū)的女性,喜歡戴耳墜兒,“三兩三錢的耳墜兒,穗穗兒打肩膀哩”。她們還喜歡戴價格昂貴的手鐲,“玉石的手鐲兩條龍,不算個本,十二兩銀子的手工。手鐲的價錢你甭問,我送給你,要盡個阿哥的真情”。只有生意人才送得起這樣的禮品。
“在民間,刺繡前多半先以剪紙的形式將所繡的圖案紋樣敷貼于被繡物上,方才行針刺繡。刺繡的種類也很多,諸如桌裙、枕頂、繡鞋、荷包、小兒鞋帽等物,做工精細,形象逼真,配色艷麗和諧?!保ㄍ踔酒G:《挖掘?qū)幭膲m封的痕跡》)河湟地區(qū)和洮岷地區(qū)的民眾,把刺繡用的五色絲線叫作扣線,把在布料上的刺繡工藝叫作扎花,“扎花哩扎花哩針折了,針沒折,扣線哈風吹上走了”(《清水令》)?!敖o阿哥扎個‘滿腰轉(zhuǎn)’,買斷了天下的扣線?!薄皾M腰轉(zhuǎn)”,即青年男子圍腰而穿著的花圍肚,在左側(cè)或右側(cè)處開口,可或系或扣的夾層(或棉層),有多種功用,既能擋寒,又能在深而寬的口袋里塞裝許多東西。一般在口袋外繡上漂亮的圖案,有很強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而且這個“滿腰轉(zhuǎn)”又顯得十分奇特:“褐子的邊邊,里子是氈氈,牛毛倆扎上個牡丹。”褐子,是用牦牛絨或羊絨手工編織的毛呢料。上等褐子亦稱氆氌,結(jié)構緊密,色彩自然。氆氌衣衫冬暖夏涼,實為牧區(qū)服裝中的珍品和上品。氈氈,即毛氈?!澳憷丈狭俗?,人前頭夸我的手段?!北彼螘r期,唃廝啰建立了河湟政權,“其疆域包括今青海的湟(樂都)、鄯(西寧)、廓州(化隆縣境)和積石軍(貴德縣);甘肅的熙(臨洮)、河(臨夏)、洮(臨潭)、岷(岷縣)、疊(迭部)、宕(宕昌)等州”(陳炳應、盧冬:《古代民族》)。漢族歌手張存秀唱道:“韃子的荷包滿腰轉(zhuǎn)……”“韃子”當指藏族人,洮岷地區(qū)人稱呼藏民為番韃拉?!冬F(xiàn)代漢語小詞典》對“荷包”的解釋是:1.隨身攜帶的裝零錢和零星東西的小包;2.指衣服上的兜兒。岷縣寺溝鄉(xiāng)錄沙、巴仁等明顯受過藏文化影響的村人把衣兜叫作荷包兒。因此,“滿腰轉(zhuǎn)”是藏族人的刺繡品,兼有衣兜的功能,別名纏腰、纏腰子?;▋簩W者黃河在《花兒與民俗》一文中寫道:“大姑娘、小媳婦把牡丹繡在纏腰子、錢荷包、襪底、蹭跟上……”
第六,河湟花兒反映了河湟地區(qū)的娛樂文化及其他民俗文化。這首河湟花兒很富有生活情趣:“四四方方一盤棋,馬踏了車,炮打了當頭的象了。老虎不吃回頭食,好朋友,我把你人情上讓了?!薄凹t銅的勺子里擦漿子,影子匠蒙下的亮子。我為的‘花兒’是雙辮子,打燈蛾兒(蝴蝶之意)的樣子。”“亮子”就是皮影戲紙幕。青海著名皮影戲大師劉文泰說,青海皮影戲是乾隆時期由山西傳來的,約有200多年歷史。有一首與煙瓶有關的河湟花兒是:“青銅的煙瓶雙穗兒,水灌上涼涼的……”“青銅的煙瓶”當指水煙斗,裝的是甘字頭黃煙,用火繩點火,吸起來咕嚕咕嚕作響。這些涉及河湟地區(qū)的煙草文化。西北人吸旱煙的歷史,最早應在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