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儒家政治哲學中《春秋》、禮、王權的三位一體

        2013-01-01 00:00:00王士良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3年3期

        摘 要:《春秋》是與政治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的儒家經(jīng)典,其中涉及豐富的禮制之事;而禮則是維持王權政治的重要保證。在儒家政治哲學中,《春秋》、禮與王權是密不可分的,這在孫復的《春秋》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他以經(jīng)為本,不曲從前人傳注,以王權政治理念貫穿其對《春秋》經(jīng)的解讀。孫復對《春秋》中所記載的禮典之事尤為關注。他以《春秋》議禮、以禮論政,通過對宗社之禮、朝廷之禮、人鬼(祭祀)之禮的闡發(fā),對諸侯進行褒貶以維護王權政治。春秋后期,隨著楚國、吳國勢力漸強,華夷關系持續(xù)緊張。孫氏還以尊王之義貫穿其對華夷之辨的理解,以之作為禮的補充。在孫復的政治觀念中,《春秋》、禮與王權乃是一體的。

        關鍵詞:孫復;《春秋》;禮;王權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3)03-0048-08

        一、《春秋》、禮、王權

        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王權與禮典問題總是緊密相聯(lián)系。統(tǒng)治者通過根據(jù)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情況而制定或損益禮制、典章規(guī)范社會風氣,以達到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周公為了維護周天子的王權,以血緣宗法為基礎,制定了由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階層構成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等級制度。與此同時,他對流傳下來的古代禮儀及習俗進行了系統(tǒng)化、制度化的改造,使之成為以維護天子權威和宗法等級制度為中心的典章制度、行為規(guī)范。周公的制禮活動,又直接影響了孔子及其后學的禮治思想??鬃油瞥缰芄瑢⒍Y制思想納入儒學的思想體系之中。他在探討為政之道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1]荀子繼承了孔子重禮的觀念,對禮在治國安民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禮者,政之軌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盵2] “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2](371)荀子處于戰(zhàn)國時代的末期,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即將形成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格局的需要。隨著短暫的秦王朝的滅亡,漢初統(tǒng)治者開始休養(yǎng)生息以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國力。與此同時,儒家禮典在維護鞏固王權政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逐漸為學者和統(tǒng)治者所認識。董仲舒說:“禮者,繼天地,體陰陽,而慎主客,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內(nèi)外、遠近、新舊之級者也?!盵3]漢武帝曾經(jīng)下詔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途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咸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4]可以說,自漢武帝時始,儒家的禮制典章才真正與國家政權和王權政治切實結合在一起,并為其提供意識形態(tài)支撐。

        關于禮制,儒家有專門的經(jīng)書。因此,儒者議禮并不一定依賴《春秋》。但是,在儒家政治哲學中,《春秋》無疑是與國家政治生活和大一統(tǒng)體制下的王權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經(jīng)典。關于《春秋》與王權的關系,孟子最早提出自己的理解。他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天子之事也。”[5]孟子的說法為后儒所接受和發(fā)揮。董仲舒說:“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盵3](198)董仲舒也認為《春秋》為孔子制作,通過對史籍的梳理進行是非評斷,以確定包含王公、萬民、賢才在內(nèi)的政治秩序。他在另一處說:“《春秋》立義,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nèi)不祭。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zhí)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3](135)董仲舒已經(jīng)開始通過對《春秋》中禮的分析來闡發(fā)王權大一統(tǒng)思想。杜預說:“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zhèn)?,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6]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指出:“(仲尼)志其典禮,合典法者褒之,違禮度者貶之。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使舊典更興;下以明將來之法,令后世有則,以此故修《春秋》也?!盵6](1705)清儒毛奇齡在其《春秋傳》中說:“故讀《春秋》者,但據(jù)禮以定筆削,而夫子所為褒所為貶,概可見也?!盵7]毛氏并不否認《春秋》中有褒貶,而褒貶的標準則是禮??梢?,對禮的重視在歷代《春秋》學者中并不乏其人?!洞呵铩方?jīng)傳中涉及了相當豐富的禮制問題,如祭祀、繼承、朝聘、盟會等,范圍相當之廣。以《春秋》議禮、進而以禮議政成為學者表達自身政治觀念的重要途徑。這是儒家政治哲學的重要特色。儒家政治哲學的這一特色在孫復的《春秋》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孫復(992—1057),字明復,是北宋前期最重要的《春秋》學者之一。他早年曾多次應試不中,后退居泰山,研習《春秋》,著書講學,學者稱其為泰山先生。孫復退居泰山,但并不是隱者。他依然心系國家,關心朝政,其學術具有很強的經(jīng)世致用的意味。孫復高足石介曾作《明隱篇》曰:“孫明復先生畜周、孔之道,非獨善其身,而兼利天下者也。四舉而不得一官,筑居泰山之陽,聚徒著書,種竹樹栗,蓋有所待也?!盵8]孫復之后受到范仲淹、富弼的推薦在朝廷有所任職,然他“所待者”絕非僅此,還應該包括他在《春秋尊王發(fā)微》中所表露的政治理想。從書的篇名中就可以看出孫復對《春秋》主旨的思考,即對王權的極度推崇。孫復在解釋《春秋》的過程中尤其關注禮制之事,他通過對宗社之禮、朝廷之禮、人鬼(祭祀)之禮的闡發(fā),對諸侯進行褒貶,以彰顯王權。孫氏還以尊王之義貫穿其對華夷之辨的理解,以之作為禮的補充。在孫復的政治觀念中,《春秋》、禮與王權乃是一體的。

        二、挺立王權:孫復的《春秋》觀念

        歐陽修曾經(jīng)評價孫復的《春秋》學說:“(孫明復)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說以亂經(jīng)。其言簡易,明于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于經(jīng)之本義為多。”[9]歐陽修指出了孫復《春秋》學的兩個特點:其一為“不惑傳注,不為曲說”,這是指孫復的解經(jīng)之法,以經(jīng)為主,不曲從前人所作傳注;其二為“考時之盛衰以推見王道”,這是孫復對《春秋》之寫作本意的認識,即對《春秋》的寫作意圖或者基本性質(zhì)、基本精神的認識。這是歷代學者研治《春秋》所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孫復從當時實際出發(fā),通過對諸侯的褒貶來闡明王道理想,正符合《春秋》之本義。

        (一)“不惑傳注,不為曲說”的解經(jīng)之法

        孫復的解經(jīng)之法受到了中唐時期啖助、趙匡、陸淳所開啟的“舍傳求經(jīng)”之風的影響。啖助認為三傳各有側重、各有所失,未能達乎《春秋》大宗?!跋Ш跷⒀跃媒^,通儒不作,遺文所存,三傳而已。傳已互失經(jīng)旨,注又不盡傳意。春秋之義,幾乎泯滅?!盵10]儒學在西漢時被定為一尊之后,經(jīng)師們嚴守師法、家法,注重經(jīng)說的師承傳授,致力于章句注疏之學。囿于門戶之見,他們各守一傳,不肯相通,甚至對于其他的傳注進行抨擊,但基本沒有人對左氏、公羊、谷梁三傳從整體上進行批評。南北朝時期,在經(jīng)學的闡釋性著作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體裁——義疏,這是漢代經(jīng)注、經(jīng)說的發(fā)展。對于前人的傳注、義疏之學,啖助采取了同樣的態(tài)度,主張以“理”通之。他說:“予所注經(jīng)傳,若舊注理通,則依而書之;小有不安,則隨文改易;若理不盡者,則演而通之;理不通者,則全削而別注;其未詳者,則據(jù)舊說而已?!盵10]啖助所謂“理”,是指《春秋》的宏旨大義,主張從整體上闡明《春秋》。啖助等人對春秋三傳以及歷代注疏的批判,試圖將人們從傳注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研治經(jīng)學開辟了新的道路。

        孫復基本承襲了啖、趙、陸三家的說經(jīng)之法,他自覺地站在三傳及前人注疏之外來對《春秋》經(jīng)說進行審視、分析和闡發(fā)。他在與范天章的一封書信中充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專守左氏、公羊、谷梁、杜預、何休、范寧之說而求于《春秋》,吾未見其能盡于《春秋》者也。[11]孫復的“不惑傳注”在其《春秋尊王發(fā)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桓公十五年有經(jīng)云:“天王使家父來求車?!弊笫稀⒐?、谷梁三家對此事的看法完全一致,都是認為周王“非禮”。①孫復則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說:“‘天王使家父來求車’者,諸侯貢賦不入,周室材用不足也?!盵12]孫復將此事的根源歸結為諸侯身上,從而轉移了周王“非禮”的責任,這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尊王的立場。

        歷代《春秋》學者對《春秋》經(jīng)義的研究和發(fā)揮構成了《春秋》學的發(fā)展過程。他們在吸收已有思想資料的基礎上,根據(jù)其自身所處的時代,提出對于《春秋》經(jīng)義的理解與闡釋。同樣,孫復“不惑傳注”并非指他對傳注完全排斥,而是斷以己意,取精用宏。孫復也繼承了三傳的某些特點,如他也接受《谷梁傳》之“日月時例”之說:“《春秋》之法,惡甚者日,其次者時,非獨盟也。以類而求,二百四十二年之諸侯罪惡輕重之跡,煥然可得而見矣。”[13]因此可以說,孫復首先是通過對三傳及先儒的說法進行通盤了解后,才依據(jù)其個人立場和認知作最后的評斷與取舍,而判斷與取舍的標準即在于是否合乎《春秋》經(jīng)義和孔子大義,尤其注重在“尊王”大義的發(fā)揮上。

        (二)挺立王權:孫復對《春秋》寫作意圖的思考

        關于《春秋》的寫作意圖,啖助以為是“救時之弊,革禮之薄?!盵10]趙匡則說:“予謂《春秋》因史制經(jīng),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而已:興常典也,著權制也。故凡郊廟、喪祭、朝聘、蒐狩、昏取,皆違禮則譏之,是興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禮所不及,則裁之圣心,以定褒貶,所以窮精理也。精理者,非權無以及之。”[10]依趙匡之意,《春秋》的宗旨乃是闡明王道,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對違背常典、禮制的事情,《春秋》“則譏之”,其目的是為了防亂,“禮典者,所以防亂耳”;而對于常典所沒有涉及的非常之事,《春秋》則通過“權變”以進行褒貶,“裁之圣心”以“相助救世”。”趙匡對于《春秋》寫作意圖的思考以及對于興常典和著權制兩方面的分析,在孫復那里得到了明顯的承襲,石介在追憶其師研習《春秋》的用心時說:

        先生嘗以為盡孔子之心者《大易》,盡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大經(jīng),圣人之極筆也,治世之大法也,故作《易說》六十四篇,《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二篇。[14]

        可見,孫復也注重《春秋》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將其視為“治世之大法”。其中,與前輩學者不同的是,孫復將“尊王之義”突出到了《春秋》大義的首位。孫氏認為春秋時期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無王”。他在《春秋尊王發(fā)微》開篇解“元年春王正月”時說:“《詩》自《黍離》而降者,天下無復有雅也;《書》至《文侯之命》而絕者,天下無復有誥命也;《春秋》自隱公而始者,天下無復有王也。”

        《黍離》是《詩經(jīng)·王風》的首篇?!睹颉氛f:“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15]西周時,周王強盛,政教加于諸侯,其統(tǒng)治力及于天下諸國。然東遷之后,周王失去了原來的宗主地位,而與諸侯齊列,故其詩也降為國風,即孫復所謂“《詩》自《黍離》而降,天下無復有雅”,也正反映出春秋時期王權的衰落?!段暮钪纺耸恰渡袝分械囊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之后,其太子宜臼和庶子余臣分別被立為“平王”和“攜王”。晉文侯于公元前760年執(zhí)殺了非正統(tǒng)的攜王,結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穩(wěn)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誥在西周時是周王以大義諭眾或者告誡臣工的文書,如《尚書·周書》載有《大誥》、《湯誥》、《康王之誥》等篇。東遷之后,周王的統(tǒng)治力下降,其誥命的有效性也隨之減弱,甚至逐漸流于形式,即“天下無復有誥命也”。孫復進而解釋《春秋》為何自隱公始,他說:

        昔者幽王遇禍,平王東遷,平既不王,周道絕矣。觀夫東遷之后,周室微弱,諸侯強大,朝覲之禮不修,貢賦之職不奉,號令之無所束,賞罰之無所加,壞法易紀者有之,變禮亂樂者有之,弒君戕父者有之,攘國竊號者有之。征伐四出,蕩然莫禁。[13]

        這是孫復所描繪的春秋時期的無王狀態(tài)。平王東遷之后,由于王室勢力衰微,不僅無法號令諸侯,甚至有時還需要尋求諸侯的庇護與支持。沒有周王的約束,各諸侯國以力相逐,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禮法不修、政治不明,甚至“征伐四出,蕩然莫禁”。“是時紀綱既絕,蕩然莫禁,孔子懼萬世之下,亂臣賊子交軌乎天下也,故以圣王之法從而誅之。”[13]在古代社會,君主是政權的核心,而政權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在孫復看來,“無王”是一種極壞的狀態(tài)。孔子作《春秋》即是針對這種天下無王的政治社會情境。

        三、以《春秋》議禮、以禮論政:孫復對《春秋》禮典的闡釋

        王權與禮典制度密不可分,二者互為表里。天子制定的祭祀、繼承、朝覲、盟會制度,乃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王權乃是禮典制度得以有效執(zhí)行的前提和保障。當王權式微、無力維持的時候,禮典制度也就成為僭越者僭越的對象。歐陽修曾經(jīng)對五代時期的社會作過如下評述:“夫禮者,所以別嫌而明微也。甚矣,五代之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謂亂世者歟?自古未之有也?!盵16]春秋時期的社會情境與五代時期甚為相似,各諸侯國悖禮擅權之事屢見不鮮?!洞呵铩方?jīng)傳中涉及了相當多的禮制問題,如祭祀、繼承、朝聘、盟會等,范圍相當之廣,其大類可以分為宗廟之禮、朝廷之禮、人鬼之禮。宗廟之禮主要指天子或諸侯自身政權所需的禮制,如即位、繼承、昏禮等;朝廷之禮則是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之間涉及權力分配與運行的禮制,如征伐用師、朝覲、盟會等;人鬼之禮主要指祭祀之禮,如祭天、祭宗廟等“常祭”或非常時期的“時祭”(如祭雨等)。以《春秋》議禮,進而以禮議政乃是學者表達自身政治觀念的重要途徑。孫復嚴格按照王權政治理念對《春秋》所載禮典之事進行闡釋。

        (一)宗廟之禮。在以專制王權為核心的政治制度中,即位與繼承制度乃是關系政權延續(xù)與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孫復認為,諸侯即位乃一國之大事,必須以王命為首要依據(jù),自行即位或為眾所擁戴即位即為不正。如他說:“隱公承惠,天子命也,故不書即位,以見正焉?!盵13]隱公是魯惠公的庶長子。按周朝的傳統(tǒng)禮法,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由于惠公死時太子姬允(即魯桓公)幼小,于是由庶長子隱公攝政,并非正式繼承君位。而孫復認為隱公由于得到了王命的支持,其繼承惠公君位乃是正當?shù)?,并無不合理之處。隱公四年,弒君篡位的衛(wèi)前廢公州吁由于窮兵黷武、眾叛親離而被誅,衛(wèi)桓公之弟晉則受到國人的擁戴而被眾大夫立為宣公??梢哉f,宣公即位乃是符合民心,孫復卻認為“不正”,他說:“諸侯受國于天子,非國人可得立也,故曰‘衛(wèi)人立晉’,以誅其惡。”[13]可見,孫復在此依然將王命而非民心作為君主即位正當與否的首要依據(jù)。但是由于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之間因繼承問題而產(chǎn)生的紛爭甚至流血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在王命不行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孫復同樣遵循傳統(tǒng)的立嫡繼統(tǒng)原則,他說:“為國之道,莫大于傳嗣,傳嗣之道,莫大于立嫡。所以防生亂而杜篡奪也,用能尊統(tǒng)傳緒,承承而不絕?!盵17]不僅是涉及政權延續(xù)的即位或繼承問題,王后問題同樣關系到政權穩(wěn)定,“是時文姜亂魯,驪姬惑晉,南子傾衛(wèi),夏姬喪陳,上下化之,滔滔皆是,不可悉舉也。”[12]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相互嫁女聯(lián)姻相當普遍,而往往與政治事件相聯(lián)系,孫復對此甚為警覺。所以他對諸侯之間的婚禮亦極為重視,“王后,天下母,取之、逆之皆天子命,非人臣可得專也。”[12]亦可見其尊王立場。

        (二)朝廷之禮。王權乃是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的中心和等級社會穩(wěn)定的保障,如果天下無王,那么政權分散必然導致政局動蕩,天下不安。由于周王勢力衰微,于是各諸侯國紛紛以力相持,互相征伐不斷。“夫禮樂征伐者,天下國家之大經(jīng)也,天子尸之,非諸侯可得而專也。諸侯專之猶曰不可,況大夫乎!吾觀隱、桓之際,諸侯無小大皆專而行之,宣、成而下,大夫無內(nèi)外皆專而行之,其無王也甚矣,故孔子從而錄之,正以王法。”[13]征伐用師的命令本來只能由天子發(fā)出,而春秋時期,諸侯無大小皆專而行之。在孫復看來,孔子正是通過春秋筆法進行貶斥,以明其罪。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諸侯之間的盟會開始盛行,孫復對此極力貶斥。他說:“盟者,亂世之事,故圣王在上闃無聞焉,斯蓋周道陵遲,眾心離二,忠信殆絕,譎詐交作,于是列國相與是有歃血要言之事爾,凡書盟者,皆惡之也?!盵13]孫復確實道出了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盟會盛行的原因。孫復對諸侯之間盟會的指責還有其他原因,如他說:“諸侯守天子之土,非享覲不得逾境?!盵13]古代王權政治一直盛行著這樣的觀念,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諸侯擔負著守護天子之土的職責,若無天子之命而私自逾境會盟則是對天子權威和禮法等級制度的踐踏。這是推崇王權的孫復所不能容許的。

        (三)人鬼(祭祀)之禮。祭祀在中國古代王權政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一個政權來說,祭祀是它的合法性獲得的途徑、鞏固的措施和宣示的手段。一個政權通過各類祭祀活動建立與各種神靈、大地山川的隱秘的、神意的關聯(lián),從而獲得對土地、人民的合法支配權。[18]隱公五年,仲子(惠公夫人,桓公之母)之廟落成。隱公在主持仲子神主入廟的祭祀時,獻六羽樂舞,即經(jīng)云“初獻六羽”。對此,孫復說:“初,始也,舞者所執(zhí)大雉之羽也。其言初獻六羽者,魯僭用天子之樂,舞則八佾,孔子不敢斥也。故因此減用六羽以見其僭天子之惡。且經(jīng)言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則群公皆用八佾可知也?!盵13]六羽即六佾。古禮制,天子八佾,諸侯六佾。這里尤其需要注意“初”的意義,初即始,此處言魯國于仲子之祭始用六佾。按春秋常事不書的習慣,孫復推知魯國在其他處乃行八佾。因此,此處乃是貶斥魯以諸侯之位而僭用天子祭禮?!洞呵铩方?jīng)記載桓公曾于桓公五年行“大雩”?!蚌А笔谴呵飼r期一種用來求雨的祭祀制度,“大雩”則是雩于上帝者,是天子之祭。對于諸侯而言,只能雩于山川百神。因此,桓公行“大雩”違背了祭祀之禮,是一種僭越的行為。孫復于是感嘆:時周室既微,王綱既絕,禮樂崩壞,天下蕩蕩,諸侯之僭者多矣?!盵12]

        需要指出的是,孫復的王權政治理念所維護的乃是天子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地位,以及圍繞王權所設定的禮制、典章等制度,而不是具體的某一位君王?!熬?、臣臣、父父、子子,邦國之大經(jīng)也?!痪⒊疾怀?、父不父、子不子,禽獸之道也,人理滅矣?!盵17]對于僭越天子之禮的諸侯,孫復毫不猶豫的進行貶斥;對于違背為君之道的天子,他也并不為之諱。如莊公元年,經(jīng)云:“單伯逆王姬”。孫復解釋說:“魯桓見殺于齊,天子命莊公與齊主婚,非禮也。莊公以親讎可辭,而莊公不辭,非子也。故交譏之?!盵19]魯莊公與齊國有弒親之仇(指魯桓公被殺于齊),而天子卻命魯莊公與齊主婚,孫復認為此乃“非禮”,莊公接受這一原本可以推辭的命令,同樣沒有盡到自己為人子的責任??梢?,孫復對于周天子的批評還是比較委婉的。

        四、著權制以辨華夷:對禮的有效補充

        在孫復看來,“無王”乃是春秋時期政治狀態(tài)和社會情境的基本特征。王權的凋零首先表現(xiàn)在春秋時期諸侯、大夫對于禮樂典章制度的凌夷,如前述,孫復主要通過興常典的方式對此進行指責。然而,春秋時期存在著諸多禮制、典章無法規(guī)范的“非常之事”。在孫復看來,春秋時期非常之變最巨者即是夷狄亂華。孫氏對整個春秋時期進行了總結。

        天子失政,自東遷始,諸侯失政,自會湨梁始。故自隱公至于湨梁之會,天下之政,中國之事,皆諸侯分裂之。自湨梁之會,至于申之會,天下之政,中國之事,皆大夫專執(zhí)之。自申之會,至于獲麟,天下之政,會盟征伐,吳楚迭制之。圣王銜度,禮樂衣冠,遺風舊政,蓋掃地矣,周道淪胥,逮此而盡。[20]

        孫復將春秋時期劃分為三個時期,其實這只是相對而言,諸侯、大夫的專權以及夷狄對華夏的入侵充斥于整個春秋時期。孫復在此并不是表達一種時間先后的順序,而是一種價值判斷,是“周道淪胥”以致“掃地而盡”的過程。天子失政,諸侯、大夫擅權專政乃是諸夏內(nèi)部的沖突與爭奪,所侵犯的乃是天子的權威,破壞的是宗法關系基礎上的政治等級制度。夷狄對中國的侵奪則構成對華夏文明的威脅,孫復對此尤為注意?!皷|遷之后,周室既微,四夷乘之以亂中國,盜據(jù)先王之土地,戕艾先王之民人,憑陵寇虐,四海洶洶,禮樂衣冠盡掃地矣。其所由來者,非四夷之罪也,中國失道故也。”[21]華夷之辨實是孫復王權政治理想的有效補充。孫復一方面對四夷侵攘土地、戕害人民、破壞禮義的行為進行嚴厲的譴責,所以他對齊桓、晉文的攘夷之功甚為推崇。另一方面,他將夷狄亂華的由來歸諸中國失道,齊桓、晉文之攘夷也僅是一時之功?!罢倭曛?、城濮之戰(zhàn)雖然迭勝強楚,不能絕其僭號以尊天子。使平、惠以降,有能以王道興起如宣王者,則是時安有齊威、晉文之事哉!此孔子之深旨也?!盵21]在孫復看來,若要恢復傳統(tǒng)的華夷關系,必須重振王道。然政治社會的發(fā)展卻是,自齊桓、晉文之后,“諸夏不振,喪亂日甚,幅裂橫潰,制在荊蠻故也。自是天下之政,中國之事,皆荊蠻迭制之。”[22]

        楚國乃是“夷狄之鉅者”。楚靈王在位時,分別于魯昭公八年、十年滅陳、滅蔡;而繼位的楚平王為了與諸夏修好,于魯昭公十三年恢復陳、蔡二國。對此,孫復提出自己的疑問:善與非善?他從中看到的乃是:“圣王不作,諸侯不振,二國之命,制在荊蠻故也??鬃右躁惒套詺w為文,所以抑強楚而存諸夏也?!盵22]陳、蔡二國由于勢力衰微,已經(jīng)無法自存,完全為楚國所制。面對這樣的事實,孔子只能“以陳蔡自歸為文”,從記事方式上做文章,而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乃是“抑強楚而存諸夏”這一深層價值觀念。

        孫復并非對夷狄進行絕對的貶斥,也有一定的褒揚。夷狄之另一鉅者乃是吳國。關于吳國,定公四年有一段記載,“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zhàn)于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郢?!睂O復解釋說:

        吳稱子者,大救蔡也。晉合十八國之君,不能救蔡伐楚,吳能救之伐之,此吳晉之事,強弱之勢,較然可見也。故自是諸侯大小皆宗于吳……吳子救蔡伐楚,善也,乘囊瓦之敗,長驅入郢,夷其宗廟,壞其公室,此則甚矣,故曰“庚辰,吳入郢”,反狄之也。[23]

        首先,此時吳國國勢強盛,已經(jīng)超越傳統(tǒng)強國晉國,“諸侯大小皆宗于吳”。其次,吳國以己之力救蔡伐楚,善也,《春秋》稱其爵以褒之。第三,吳國乘楚國囊瓦之敗,長驅入郢,夷其宗廟,壞其公室,乃是夷狄之道,《春秋》稱“入”以貶之。如果吳能夠尊重華夏諸國,修禮講睦,孫復同樣用褒義。這也是孫復所一直希望的一種狀態(tài)。然而,吳楚兩國隨著自身力量的增長,往往以自身意愿行事。吳國在春秋后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中原諸侯不能小覷的強大力量。對此,孫復也只能在表達自己對夷狄僭越的不滿的同時,感嘆對“圣王不作、名分失正”的無奈。在孫復看來,孔子作《春秋》的立意就是要突出“尊王”,所以,在論述《春秋》的另一要義“攘夷”時,他也以“尊王”來貫通之。[24]

        在孫復看來,不僅僅是長期被視為夷狄的楚國,華夏之國如果見利興戰(zhàn),則形同夷狄。如魯文公十年夏,秦伐晉,孫復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晉自令狐之戰(zhàn),不出師者三年,其厭戰(zhàn)之心亦可見也。而秦不顧人命,見利則動,又起此役,夷狄之道也,故曰‘秦伐晉’以黜之?!盵25]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孫復對晉的同情和對秦見利而動的憎恨、不滿,斥之為“夷狄之道”。又,成公三年,“鄭伐許”,孫復解釋為:“其曰鄭伐許者,狄之也。狄之者,鄭襄背華即夷,與楚比周,一歲而再伐許,故狄之也。”[26]“背華即夷”是說華夏諸國如果背離禮樂文明,則當以夷視之。華夷之辨的文化淵源相當久遠,有關的辨析涉及種族之別、地域之別、習俗之別、貴賤之別等,其核心乃是精神文化之別,即道德文明之別。這也是孫復在華夷之辨中所遵循的尺度。

        五、影響與評價

        孫復的《春秋》學在北宋時期影響甚大,程頤曾說:“孫殿丞復說《春秋》,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shù),堂上不容,然后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當時《春秋》之學為之一盛,至今數(shù)十年傳為美事?!盵27]

        孫復《春秋》學之所以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首先在于他“不惑傳注”的解經(jīng)方式。雖然中唐時期的啖助、陸淳已經(jīng)開啟了“舍傳求經(jīng)”之風,但其實力并不足以和當時《五經(jīng)正義》的官學相抗衡,未能成為主流。以致宋初經(jīng)學仍沿襲漢唐注疏之學,無甚創(chuàng)新,如皮錫瑞所謂:“經(jīng)學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篤守古義,無取新奇;各承師傳,不憑胸臆;猶漢唐注疏之遺也?!盵28]所以孫復取諸卓識絕見、重為春秋注解實具有破除藩籬、開啟新風的思想史意義。自此,疑傳、疑經(jīng)、變古成為宋代研治經(jīng)學的主流。如孫復高足、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說:“左氏、公羊氏、谷梁氏,或親孔子,或去孔子未遠,亦不能盡得圣人之意。至漢大儒董仲舒、劉湘,晉杜預,唐孔穎達,雖探討甚勤,終亦不能至《春秋》之蘊。”[29]歐陽修不僅對孫復解經(jīng)之法表示贊同,他自己在評論《五經(jīng)正義》時說:“然其所載既博,所擇不精,多引讖緯之書,以相雜亂,怪奇詭僻,所謂非圣之書,異乎正義之名也?!盵30]可以發(fā)現(xiàn),北宋學者致力于擺脫漢唐以來重視名物訓詁的章句注疏之學,主張從自己對經(jīng)典的理解出發(fā),開辟了研治經(jīng)學的新途徑,進而開創(chuàng)出符合時代和思想發(fā)展的義理之學。

        孫復對傳統(tǒng)的《春秋》學理論進行改造,將“尊王之義”推為《春秋》大義的核心。在《春秋尊王發(fā)微》中,他極力維護周天子的地位,處處體現(xiàn)出對于王權政治的推崇。漆俠先生曾經(jīng)指出,孔夫子極力歌頌和維護周天子的高大形象,但就歷史的實際來看,孔夫子所描繪的周天子不過是一個理想和期望而已;而對于孫復來說,情況則大不相同,北宋皇帝具備了孫復所論述的禮樂、刑政、賞罰等權力。[31]的確,同周天子相比,北宋皇帝確實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更高的統(tǒng)治力,漆先生的論述不無道理。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北宋前期的政權同樣面臨著深重的內(nèi)憂與外患,甚至比東周時期更為嚴峻。歷經(jīng)了唐代藩鎮(zhèn)之割據(jù)以及五代的戰(zhàn)亂之后,天下初定,地方上仍存在著較強的分裂勢力;同時,北方遼國、西北西夏均占地極廣,勢力足以與趙宋相匹敵,且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屢屢入侵??梢哉f宋朝具有比前代更為嚴重的外患問題。宋朝的政治形態(tài)以中央集權為其特色之一,即以強干弱枝為基本國策。此一國策既要求將行政權、軍事權、財政權收歸中央,使君權大為提升,同時要求在思想意識上推崇王權的政治理念?!爸蔚烙凶员径?,有就事而言。自本而言,莫大乎引君當?shù)?,君正而國定矣?!盵27](1218)“孫氏尊王之論,足為宋人中央集權制張目?!盵32]趙伯雄指出,唐朝的啖、趙、陸三家,就已有了改造《春秋》學的意識,但他們的改造,似缺乏明確的宗旨。孫氏基于對歷史經(jīng)驗以及時政的理解,首揭“尊王”的大旗,把一部《春秋》改造成了處處維護天子權威、嚴厲譴責犯上行為的經(jīng)典。[33]孫復以“尊王之義”貫穿其對于《春秋》的解讀,可以說是適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和北宋政權建設的需要。

        作為禮的有效補充,孫復對華夷關系的論述也引起了后世學者的共鳴。程頤說:“諸侯方伯明大義以攘卻之,義也;其余列國,謹固封疆可也。若與之和好,以茍免侵暴,則亂華之道也。是故《春秋》謹華夷之辨?!盵27](1114)宋代另一位重要的春秋學者胡安國也說:“《春秋》,圣人傾否之書,內(nèi)中國而外四夷,使之各安其所也?!盵34]“中國之為中國,以其有父子、君臣之大倫也。一失,則為夷狄矣!”[34]這與孫復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立場是一致的。所以,有學者指出孫、胡二氏奠定了宋代春秋學的主流。

        兩宋解說春秋之書雖眾,篤守漢唐矩矱,專言一傳,而不影射時事者,幾可謂無之。北宋治春秋者好論內(nèi)政,南宋治春秋者好論御侮,其言多為當時而發(fā)。無論與孫復、胡安國有出入否,故無不受二氏之影響者;亦可謂發(fā)明尊王攘夷之義,為宋人春秋學之主流,余事皆其枝節(jié)耳。[32](141)

        如前文所述,對禮的重視是中國政治哲學的重要特征。孫復同樣重視禮典與王權的的關系,并采取了以《春秋》議禮、以禮論政的方式以表達其王權政治理想。宋代學者有重禮的風氣,歐陽修說:“夫禮者,所以別嫌而明微也?!盵35]司馬光也說:“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盵36]后世也有學者從禮學出發(fā)來評價孫復的思想,如葉夢得說:“孫明復《春秋》專廢傳從經(jīng),然不盡達經(jīng)例,又不深于禮學,故其言多自牴牾,有甚害于經(jīng)者。雖蓋以禮論當時之過,而不能盡禮之制,尤為膚淺?!盵37]葉氏正是站在禮學的視角對孫復進行批評,主要是針對孫復“不能盡禮之制”??陀^來講,葉氏的批評自有其道理。孫復以己意說經(jīng),對《春秋》中所涉及的祭祀、繼承、朝聘、盟會等禮制典章自不能詳加考證,甚至有所牴牾,然而對孫復的評價還應該結合他的寫作意圖。朱熹評價說:“近時言《春秋》,皆計較利害,大義卻不曾見,如唐之陸淳、本朝孫明復之徒,他雖未能深于圣經(jīng),然觀其推言治道,凜凜然可畏,終是得圣人個意思?!盵38]正如前文所述,面對春秋時期周王衰微、禮崩樂壞的局面,孫復通過以《春秋》議禮、以禮論政的方式來表達尊王大義,即葉氏所述“以禮論當時之過”。朱熹雖然同樣認為孫復“未能深于圣經(jīng)”,但他從義理出發(fā),指出孫復通過《春秋》而“推言治道”,卻也符合孫復思想的實際。

        注釋:

        ①《左傳》所謂“天子不私求財”;《公羊傳》同樣認為是譏周王,“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薄豆攘簜鳌返慕忉尀椋骸肮耪咧T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笨梢?,三傳都認為此處是譏周王非禮。

        參考文獻:

        [1]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M].何晏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461.

        [2] 梁啓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8.

        [3] 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5.341.

        [4]司馬遷.史記·禮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1161.

        [5]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M].趙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14.

        [6]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M].杜預注.孔穎達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705.

        [7]毛奇齡.春秋毛氏傳總論卷一[M].《四庫全書》本.

        [8]石介.明隱[M].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九)[C].北京:中華書局,1984.95.

        [9]歐陽修.孫明復墓志銘[A].歐陽修全集第二冊(卷三十)[M].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458.

        [10]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卷一)[M].《四庫全書》本.

        [11]孫復.孫明復小集·寄范天章書二[M].《四庫全書》本.

        [12]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二)[M].《四庫全書》本.

        [13]孫復. 春秋尊王發(fā)微(卷一)[M].《四庫全書》本.

        [14]石介.泰山書院記[A].徂徠石先生文集(卷十九)[C].北京:中華書局,1984.223.

        [15]鄭玄箋.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M].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2.

        [16]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十六·唐廢帝家人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3.

        [17]孫復.孫明復小集·世子蒯聵論[M].《四庫全書》本.

        [18] 喬清舉.論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態(tài)意義[J].現(xiàn)代哲學,2012,(4).

        [19]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三)[M].《四庫全書》本.

        [20]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十二)[M].《四庫全書》本.

        [21]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五)[M].《四庫全書》本.

        [22]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十) [M].《四庫全書》本.

        [23]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十一)[M].《四庫全書》本.

        [24] 徐洪興.宋代經(jīng)學中的尊王思想——以孫復的《春秋尊王發(fā)微》為例[A].徐洪興編.東亞的王權與政治思想[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7.

        [25]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六[M].《四庫全書》本.

        [26] 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卷八[M].《四庫全書》本.

        [27]程顥,程頤.二程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4.568.

        [28]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經(jīng)學變古時代[M].北京:中華書局,2008.220.

        [29]石介.與張洞進士書[A].徂徠石先生文集(卷十四)[C].北京:中華書局,1984.164.

        [30]歐陽修.論刪去《九經(jīng)正義中》讖緯札子[A].歐陽修全集第四冊(卷一一二)[C].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1707.

        [31] 漆俠.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4.

        [32]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A].注史齋叢稿[C].北京:中華書局,1987.147.

        [33] 趙伯雄.春秋學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434.

        [34]胡安國.胡氏春秋傳卷一[M].《四庫全書》本.

        [35]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十六)·唐廢帝家人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3.

        [36]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一冊(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56.2.

        [37]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一七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8.926.

        [38]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2174.

        91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一页| 少妇愉情理伦片| 亚洲首页一区任你躁xxxxx| 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日本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中文人妻熟女乱又乱精品| a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草色噜噜噜av在线观看香蕉| 丰满少妇在线观看网站| 成年人免费黄色h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经典视频| 永久免费人禽av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片211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自由二区|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韩国视频|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网站|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红楼视频 | 不卡无毒免费毛片视频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麻豆久久91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91中文在线九色视频|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