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來,風險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一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人類挑戰(zhàn)風險、抵制風險的實踐史。不治則亂,不行則衰,不進則退,這已經(jīng)成為各個國家、民族在社會歷史演變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觀規(guī)律。人們創(chuàng)造自己歷史的過程,也就是不間斷地做出風險決策的過程。歷代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興衰過程,能警惕我們增強對個人前途和國家興亡的風險意識、憂患意識,樹立理性警醒意識和風險意識。
關鍵詞:封建王朝;興衰;風險意識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011-02
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無不是在風險中實現(xiàn)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曾經(jīng)持續(xù)了2000多年才衰亡的中國封建社會,雖已成為歷史過客,塵埃落定的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史亦不能再改變,但透過歷代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興衰過程,能警惕我們增強對個人前途和國家興亡的風險意識、憂患意識,樹立理性警醒意識和風險意識。從我國封建王朝的興衰歷程,可以領略到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在歷史演變中的作用。
一、我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回顧
我國封建王朝持續(xù)2000多年。秦(前221—前207年)是中國的創(chuàng)始王朝,從“始皇帝”算起僅14年就終結了;漢朝經(jīng)歷406年,其中,西漢211年(前202年—公元9年),東漢195年(25—220年);隋朝37年(581—618年);唐朝289年(618—907年);宋朝319年(960—1279年,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元朝97年(1271—1368年) ;明朝276年(1368—1644年);清朝267年(1644—1911年)。從各封建王朝的歷史看,開國第一代皇帝都能勵精圖治,實行興利除弊的改革,使國家出現(xiàn)太平盛世或者為后續(xù)者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打下良好基礎。有的盛世延續(xù)到二代、三代仍然保持較好的局面,但有的到第二代就出問題了,有的到第三、四代才出現(xiàn)問題。主要是和平時期出生的皇帝,“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過著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高高在上、脫離實際,不懂百姓的疾苦,不知由此助長的統(tǒng)治集團、貴族官僚的腐敗日益嚴重,且無大力挽回,最終不可避免將國家引向衰敗[1]。
二、封建王朝興衰留下的風險意識思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撫今追憶,回顧歷史,王朝盛衰興亡事,確實早已成為過去,“往者不可諫”,但“來者猶可追”,我們必須珍愛歷史,因為它確實能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智慧,我們從中能夠悟出許多有益于處理未來事件的道理。
(一)封建社會解決矛盾的方式主要是戰(zhàn)爭,消耗破壞極大
中國封建社會的2000多年中,太平盛世時期相對較短,總共約四五百年。政治動蕩、征戰(zhàn)殺伐、沒落所持續(xù)的時間較長。戰(zhàn)爭的起因不外有四:一是皇權的權力之爭;二是官逼民反的農(nóng)民起義;三是外族侵略和與反侵略的戰(zhàn)爭;四是封建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規(guī)律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皇權的權力之爭中,幾乎都是你死我活的,很少能達成妥協(xié)與和解。在官逼民反的戰(zhàn)爭中,妥協(xié)和解的也很少,北宋的宋江率領梁山部隊接受招安是典型的例子。外族侵略和與反侵略的戰(zhàn)爭妥協(xié)與和解的情況相對多些。如:西漢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宋朝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等等。當然,這種妥協(xié)與和解都是雙方所采取的策略,是權宜之計。但不論哪一種原因引起的戰(zhàn)爭,都會打碎由太平盛世積累起來的成果,幾乎是周而復始地建設—打碎—再建設—再打碎,整個社會處于治和亂的交替中[2]。實現(xiàn)太平社會目標的成本是巨大、難以估量的。
(二)天下是人民大眾的天下,并非一人一家之天下
歷代封建王朝,均是專制王朝,家長制王朝。誰掌握了王權,天下就跟誰姓,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是一個姓的國家。漢朝姓劉,叫劉家天下;唐朝姓李,叫李唐。誰要奪權,就是叛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隨意殺死千萬百姓不算犯法,百姓要是動了殺皇帝的念頭暴露了,是罪不可赦,誅滅九族。一切都非?;奶?、荒誕,天下人,常常是生活在顛倒黑白中。但荒唐、荒誕和顛倒黑白卻是人們普遍適應和視為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我們今人可悲的事情,在封建皇權下都是習以為常的。這樣的社會狀態(tài)怎么可能永遠傳世?這樣的社會狀態(tài)下的人,又怎么可能有能力超出局限創(chuàng)萬世之基業(yè)?所以,杜牧所說的“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也是不可能的,幼稚的。研究歷史,我們要透過歷史的假象和迷霧,揭露歷史的本質(zhì)。
(三)驕奢淫逸、樂而忘危,是王朝衰落的誘因
開朝皇帝如秦始皇的情況在歷史上沒有代表性,但也不是獨例。剛剛打下江山,危機四伏,人心不穩(wěn),就敢于過上驕奢淫逸的生活,哪有不招致迅速滅亡的命運?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如李自成、洪秀全,亦屬于此類,均是敗亡甚速。和平年代久了才上臺的皇帝,驕奢淫逸、樂而忘危者倒是普遍。而這些不思進取、荒淫無度、庸碌無為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把王朝逐漸引向敗亡的罪魁禍首。腐敗與衰亡相連,腐敗是要亡朝亡族的。作為一朝之君,若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或懂了這個道理也不牢記,不謹慎從事,那就只能算是昏君了。我們必須牢記且必須謹慎從事的,否則就會“后人復哀后人也”。
(四)革故鼎新、興利除弊,是王朝進步的活力
沒有改革,就沒有王朝的興盛。每個新朝,一般都能在前朝基礎上做一定的改革,興利除弊,給百姓一定的實惠,爭取百姓的擁護[3]。所以,一般都能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政權也比較穩(wěn)固??稍酵?,就越嚴守祖宗之法,不能根據(jù)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做出相應的變革,結果僵化保守,死水一潭,沒有活力,天長日久,日曬風蝕,王朝也隨之不知不覺衰竭。到最后,即使有大力,也無可挽回,空悲嘆!王符在《潛夫論·明暗》中指出:“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狈饨ㄍ醭\,寄托在明君身上,可嘆可悲??!
(五)完善的制度安排,才是真正延續(xù)王朝持續(xù)強盛的保證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悲壯歷史積淀下來的這一寶貴財富,應成為我們千千萬萬代后人的傳家之寶、傳世之寶、傳國之寶。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歷史就是“富不過三代”的歷史。
中國古代的人有能力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但他們?nèi)鄙僖粋€能力,就是如何讓“太平盛世”變成“萬世太平”,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缺乏一套制度基礎,能夠讓文治武功代代相傳下去。一個太平盛世通常都需要上百年、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但是由于缺乏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社會利益分配的制度機制,往往一次戰(zhàn)亂,幾十年就足以摧垮這個“盛世”。像中國歷史上有幾個鼎盛一時的歷史時期,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開元之治、明朝的永樂仁宣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這些都是所謂文治武功達到世界鼎盛的時期,在這些盛世時期,封建帝王也都提出過一些很好的政策,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但可惜的是,所有這些政策最后都煙消云散,即所謂的“人存政興、人亡政息”。王朝往復、更替循環(huán)幾乎成為鐵律。一旦出現(xiàn)矛盾激化,幾十年就把幾百年累積下來的努力統(tǒng)統(tǒng)摧垮。可見,人治不行,關鍵還是要從制度著手,好的政策要形成制度,好的制度要有連續(xù)性[4]。
(六)自大、自滿、封閉,注定一個國家民族必然走向衰亡
在世界歷史上,17世紀特別引人注目的歷史事件是,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建立,以及大英帝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17世紀中葉,三大帝國幾乎同時崛起。1640年的英國革命,導致后來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建立;1644年滿洲八旗兵占北京,滿族入主中原,建立了陸地疆域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國;俄國彼得大帝于1689年開始執(zhí)政(1689—1725年),銳意革新和擴張,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曾經(jīng)位列三大帝國之首的大清帝國的命運卻如此悲慘,這是自大、自滿、封閉所注定的結局。
清立國至康熙年間(1661—1722年)開始進入封建盛世時期;而同時期的法國出現(xiàn)了著名的路易十四改革(1643—1715年)。康熙帝和路易十四在經(jīng)濟政策、對外政策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本國經(jīng)濟產(chǎn)生重大影響:康熙帝實行重農(nóng)抑商、閉關自守政策;路易十四實行重商主義、殖民擴張政策;康熙帝的政策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路易十四的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東方亞洲主要封建國家正在走向衰落,并且日益閉關自守,更加落后于世界發(fā)展變化的總趨勢。西方進入資產(chǎn)階級革命新時代。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法國成功進行了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5]。
馬克思對大清帝國的結局曾做過這樣的評論:“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于現(xiàn)狀,由于被強力排斥于世界聯(lián)系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義原則,而最現(xiàn)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chuàng)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盵6]
總之,我國封建社會王朝的興衰留給我們的風險意識思考是深刻的。當今中國,內(nèi)無內(nèi)亂內(nèi)戰(zhàn),外無侵略征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社會環(huán)境。解決社會矛盾的策略可以在不跨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前提下,采取寬容、妥協(xié)、退讓的辦法,減少社會的震動、消除社會分裂的因素,形成盡可能強的社會親和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曾家華.風險與發(fā)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2]段喜春.勸諫納諫與王朝的治亂興衰[J].黨政干部論壇,1999,(5).
[3]蓋世駿.意識形態(tài)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劉澤華,劉敏.中國古代王朝興衰史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徐兆仁.大戰(zhàn)略是清王朝歷史命運的制動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